分享

《梦溪笔谈》与扬州

 闻理书屋 2019-08-19


《梦溪笔谈》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写,是一部涉及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根据现在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工程技术与科技发明,也正是由于《梦溪笔谈》的记述才得以保留与传承的。例如,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开始叫《笔谈》,沈括在世时便已刊行、流传。宋元丰七年(1048)与沈括相交甚好的邹浩任扬州州学教授,他在任上刻印了沈括的《笔谈》。《笔谈》一经刊行,便在士大夫中流传。后来书名为《梦溪笔谈》。梦溪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后来,宋代虽有以《梦溪笔谈》为名的其他版本,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宋代的各种版本已基本散轶。

《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本据南宋乾道二年扬州州学的刊本重刊,可惜宋刻本今皆不存。据考证,《梦溪笔谈》南宋乾道二年扬州州学的刊本,源于邹浩在扬州时传下来的《笔谈》。

从元代刻本中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元代曾藏于元宫中,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得到,并赠送给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为汪士钟的艺芸精舍、松江韩氏先后收藏。后为近现代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入囊中。

陈澄中于解放前后移居香港,1965年,有意将包括这部《梦溪笔谈》在内的一批珍贵善本出让。当时周恩来总理为避免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最终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巨资购回,成为书林佳话。1976年,文物出版社曾影印出版,为了让大众使用方便,2003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出版简体版的《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这一名著,之所以没有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流传至今,扬州,作为《梦溪笔谈》的流传之滥觞,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