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器小记(五)

 自华居 2019-08-19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不断地向前张望、不断地预测未来,也不断地淘汰着旧事物、旧思维、旧意识,并义无反顾地高歌猛进。且待人生遇阻、迷茫惆怅之时,便又情不自禁地回望过往。如今都市的生活方式早已让人们忘却了斗笠蓑衣的模样,也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借着千年前柳宗元的《江雪》,才有了些许它在古代存在的印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倘若再对古代书画有些兴趣,便可以从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看到一叶扁舟的船篷上,放着一个笠帽,这时斗笠的形象便一下子被勾勒得具体了起来。在现实当中大概只有到了东瀛岛国,才能见到斗笠于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只不过它早已成为了僧人的标配,而非俗人的必备。 

马远《寒江独钓图》局部
    从唐人储光羲《牧童词》诗句中我们还可以知道柳宗元说的蓑笠还不是一件生活用具,而是两件分开独立的雨具——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非要考证一下蓑笠的出处,便要追寻到《诗经》中的“何蓑何笠”,以及史书《国语》中的“簦笠相望”。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便是我们常见的斗笠,它的形状又分为尖顶和圆顶两种。

    斗表示形状。笠字的篆文上面是一个竹子,下面是一个站立的人,表示头上戴着一个竹帽。古代与“笠”相对的,还有一个“簦”字,《篇海》中解释道:簦、笠,以竹为之。无柄曰笠,有柄曰簦”。由此看来,簦更接近于现在的雨伞。 

    两晋有竹林七贤的典故,北宋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名句。修竹的的挺直意喻文人宁折不弯的精神、多节意喻文人的气节风骨、中空意喻文人虚怀若谷的修养,由此可见竹子乃是中国传统文人完美的化身。正因为斗笠大多是由竹叶制成,故而这种在古代百姓日常生活中最普及的雨具,便充满了文人的气息。 

茶器山房收藏北宋磁州窑茶叶末釉大斗笠茶盏

茶器山房收藏金代耀州窑黑釉虎皮斑大斗笠茶盏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中认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所谓天圆地方、动圆净方。吕氏春秋 圆道》中有这样的解释: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玩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晋书 天文志》中则写到: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活脱脱一幅笠帽的图解,也一下把笠帽的形制推到了精神层面的宇宙观上。 

茶器山房收藏金代淄博窑黑釉铁锈花深腹斗笠茶盏

茶器山房收藏金代当阳峪窑黑釉窑变斗笠茶盏

    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介绍笠帽时说,一种叫做云笠的帽子,“以细藤做笠,方广二尺四,以皂娟覆之,缀簷以遮风日”。另一种叫做叶笠的帽子,“以竹丝为之,上以檞叶。细密铺盖、甚有道气”。笠帽便成了中国传统的道人、僧侣、侠客、文人隐士形象中不可或缺标配。并且在以后的岁月当中,斗笠从其材质的文化内涵到形制的深远寓意,被演绎成为世外高人的形象识别符号。 

茶器山房收藏北宋磁州窑醤釉兔毫小斗笠茶盏

茶器山房收藏南宋江西窑厂黄釉白边小斗笠茶盏

    大宋王朝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启了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国家整体的精神也开始趋向有文人引导的追求个性、突破传统规制的方向。宋代饮茶迥别于唐代的烹茶煮茶的方式,演变为追求茶的本质与真味的点茶,也正是斗茶文化的兴起,使得茶盏在宋代金代达到了巅峰。“盏”这个字,本字为琖,甲骨文中的“盏”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浅”,下面是“皿”,望字生意标示比较浅的杯子或者碗类的器皿。斗笠盏阔口、直壁、窄足,器形挺拔、硬朗、轻盈、俊逸,造型犹如倒置的斗笠形状。这不能不让人直接感受到文人在推动茶文化过程中所起到重要作用。 

茶器山房收藏五代定窑白釉饼足小斗笠茶盏

茶器山房收藏金代当阳峪窑白釉小斗笠茶盏

茶器山房收藏金代定窑白釉内刻菊瓣纹大斗笠茶盏

    以山房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斗笠盏的形制也是起源于唐代,唐代之前还未发现斗笠形制的茶盏出现,而多是以敛口阔足这样的更趋于稳定性的造型特征。最著名的斗笠茶盏莫过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和日本古董商临宇山人旧藏的北方黑釉铁锈斑斗笠茶盏,古玩行里俗称“天外飞仙”盏。这一形制的茶盏很快在南北各大窑口生产中开流行起来,南方的龙泉、湖田、建窑、吉州窑,北方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系各个窑口均有不俗之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北宋定窑黑釉铁锈花大斗笠茶盏

临宇山人收藏北宋定窑黑釉铁锈花大斗笠茶盏

日本宋瓷展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大斗笠茶盏

    正是因为斗笠这一器型饱含了极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自然而然会渗透到新兴的紫砂工艺之中。笠帽茶壶从明末清初开始便成为了紫砂茶壶常见的器型。古人云,茶壶宜矮不宜高,壶盖宜盎不宜平,说的就是适宜泡茶的茶壶适宜扁矮的形制,壶盖的盖面适宜盎起留出壶内的空间,更利于发茶的效果,也有利于出水的顺畅。 

晚明笠帽直嘴扁圆茶壶

台湾成阳基金会收藏明末清初笠帽茶壶

嘉德拍卖公司拍品清初粉彩笠帽茶壶

福州同好收藏清初紫泥笠帽式茶壶
    相传乾隆年间,时任太常寺博士的中方荆坪村人潘仕权执掌宫庭礼仪,他回乡省亲返京,将中方斗笠献给乾隆皇帝,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极高赞赏。从此中方斗笠成为清朝贡品,名声鹊起。到了嘉庆年间,西泠八家之一兼任溧阳县令的陈鸿寿,于一盛夏外出途中,饥渴难耐,正巧遇到一个茶店,便信步入坐,要了一杯清茶引用,即刻暑气全消。此时有一僧人端坐邻桌,看到陈鸿寿便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缘,阿弥陀佛。”曼生还之以礼,僧人便将自己的斗笠赠送给陈鸿寿,后飘然而去。陈鸿寿望着远去的僧人看着手中的笠帽若有所思,猛然间醍醐灌顶,随即笔墨伺候。执笔、依笠、而绘,一把茶壶的形制便随心生,跃然纸上。陈鸿寿素来笃信佛教,感慨佛之无量,受佛之馈赠犹如受佛之泽,遂名之笠荫壶。回府后便授杨彭年抟泥为器,并亲自镌刻“笠荫暍 茶去渴 是二是一 我佛无说 曼生铭”。 


唐云先生旧藏曼生笠荫茶壶

唐云先生旧藏曼生笠荫茶壶拓片

    古人云:“人无精神,便如槁木;文无精神,便如死灰。”同样壶无精神,便为俗器。其中佼佼可贵者,乃是精神从自然来,惟其自然浑成,妙得造化机杼,佛学精神佛家智慧蕴含其中,这一持名壶随着岁月流转,传到了当代书画名家亚明手中,一日海上画家唐云拜访亚明时见到此壶,爱不释手,念念不忘,多次登门求壶,亚明看唐云钟情于此,便概然相赠,后此壶便成为唐云“八壶精舍”中的重要一员。这即是文人间的唱和交情,也是紫砂茶壶圈内的一桩趣事。从此作为曼生壶的代表作之一的笠荫壶,便名闻遐迩,影响深广。直至民国时期,众多壶艺名手都在曼生笠荫壶的基础之上,不断演绎出富于个人心得的新篇章。却是因为有着前述诸多元素,不管是笠荫壶、笠帽壶、䈚笠壶成为,总之这样一个紫砂茶壶的形制,包含了文人的志趣和禅宗的精神,成为史上的经典自是实至名归。 

清中期子冶刻饰笠帽茶壶

晚清玉成窑笠帽茶壶

宜兴陶瓷博物馆民国段泥笠帽茶壶

扬州同好旧藏晚清寿珍款段泥笠帽茶壶

扬州同好旧藏民国岩如款青灰泥笠帽茶壶

上海同好旧段泥笠帽式茶壶

    这种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主张一旦倾注于中国的茶文化,便使得中国人的饮茶已经不止于涤烦解渴,而将其提升到感悟人生、参悟佛法的精神层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张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持此壶泡茶,观其色,抚其形,饮其茗,闻其香,思其神,悠悠然令人神往,唯有赵州禅师的一句“吃茶去”最能代表此时的心境。 

茶器山房秉承传统、坚持原创

走进茶生活、体验茶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