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的考古学家写的中国原始时期,不太像历史读物,就真的非常考古。感觉非常努力想写好一本书,但似乎缺乏一个整体的逻辑顺序,前段是按时间排序,后段是分类描述,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章节重复,偶尔夹杂一些作者的考古经历,很多素材的归纳性不强,总体写得杂乱、枯燥、啰嗦。有时对时间和事件的描述前后不一致,看得有些迷惑。但确实有助于开拓历史观。1.中国人并非从黄河流域孕育而来,而是多地多种文化同时期共同发展融合。2.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中国史前社会,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正是以因现在的欧亚大陆可见的生态域不同而形成的生产能力的差异为背景,人类群体的差距开始出现的阶段。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形成后,其周边地带依然存续着旧石器时代以来的狩猎采集社会,而在农业向北方扩散的区域之中又产生了畜牧型农业社会。畜牧型农业社会在西周以后的寒冷干燥化中形成了以畜牧为主的新的社会经济体系,游牧社会由此开始。就这样亚洲东部的水平方向的社会分支逐渐完成。即从中部向北极向赤道分布着农业社会、游牧社会、狩猎采集社会,上述格局直至今日,包括无文字社会在内的地理上的分支,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终末期就已开始了。3.即便是在史前社会,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存在着中国大陆的北方与南方这两条区域社会的文化轴。这两条文化轴各自的特点是,北方时常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保有交流,而南方的文化轴则呈现出相当保守的状态以及缓慢的物质变化。4.南北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在南北文化轴各自的周边区域出现了农业,其主体分别是北方的粟、黍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5.农业社会的各个区域因自然环境及地形环境不同,又可划分为多个区域文化。a. 在率先出现父系家长制的黄河中游地区,确立了通过祖先祭祀来实现安定的社会秩序的宗教祭祀,以及作为农业祭祀的动物牺牲以及促进社会组织团结的人牲等祭祀活动。b. 在同样属于粟、黍农业社会、具有发达的父系家长制的黄河下游地区,为了维持阶层化社会中的身份秩序,以酒器为中心的礼制开始确立,并创造了祖先祭祀之时用来象征各氏族的族徽等。c. 在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发展形成的稻作农业社会,太阳信仰成为共同体的组织基础,同时在阶层化社会中逐渐出现了凭借太阳神的威信而确立的首领权。这些首领通过玉琮或玉璧与太阳神“对话”,因此得以在太阳神的庇护之下行使权力(神政)。6.气候变化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下按时间顺序:一、旧石器时代(一)前期1.80万年前:陕西蓝田猿人及湖北郧县人猿人在各地分别诞生了新人。而且郧县人的形态特征也接近于现代亚洲人。(中国人也许并不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有可能就是从中国大陆起源的)2.50-40万年前:北京猿人3.28万年前:辽宁省金牛山人、山西省丁村遗址(二)中期10万年前:山西省许家窑遗址、贵州省观音洞遗址(三)后期4万年前:宁夏水洞沟遗址、山西省下川遗址二、新石器时代十九世纪的英国学者J·卢伯克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他把新石器时代的起点置于末次冰期末期,也就是更新世向全新世转换的时期。由于生存于更新世的猛犸、大角鹿等大型动物相继灭亡,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这些环境变化,人类也采取了适应新环境的对策。人类对植物类食物的依赖逐渐加深,生活形态也从游牧转向定居。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物质文化也发生了改变,比如磨制石器的出现。然而该基准并非适用于全世界。在亚洲东部,人类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物质文化的改变应该说更体现于陶器的出现。(一)早期1.BC13000年:气候变化带来食物变化、出现陶器(1)气候变化带来稻谷栽培。地球在最终冰期结束后迎来全新世的气候温暖化不久,曾有过一个气候短时期恶化的新仙女木期,气候极冷时期,起讫时间为距今1.25万~1.15万年。中国大陆的新仙女木期:以季节风的弱化为特征,即夏季风变弱,带来短暂而低温的夏天;冬季风增强,导致气候急剧变冷。影响:气候变冷促使野生稻变为一年生草本,并导致胚乳增大,并阻碍了华中一带果实类和坚果类的生长。人们因此越来越重视作为采集对象的野生稻。新仙女木期结束后:强烈季风再度回复,又使气候转向了夏季高温多湿、冬季寒冷干燥的温暖湿润期,为稻谷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由于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的采集策略开始逐渐转向稻谷的栽培。(2)物质文化发生转变,石器和陶器。a.旧石器时代后期所见的两大石器技术系统圈发生了变异。见于中国南部的砾石石器系统在最终冰期的冷温化中分布领域缩小至南岭山脉以南的华南。华北和华中则分别向着细石叶群和小型石片石器群转变。b.从更新世到全新世的过渡期,东亚出现了陶器。人们从此前的动物类食物为主的阶段到达了以植物类及鱼类贝类食物为主的阶段,在此阶段东亚一齐出现了作为烹煮用具的陶器。在诞生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西亚,陶器的出现最早只能上溯至八千年前,而东亚各个地区陶器出现的时期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也属于最早的地区。(3)向定居社会转变,活动范围逐渐缩小a.人们的狩猎对象转向了小型动物。追逐猎物的狩猎范围缩小,把活动范围转移到了广布着坚果类树木的低地森林地带。或者说,人们为了把植物资源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获得食物的方法逐渐发生变化,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从而顺利完成了向定居社会的转变。b.定居生活确实为女性提供了安定的育儿期,为此,生理学上的妊娠间隔较之迁徙生活时期有所短缩。女性妊娠间隔的短缩意味着一个女性一生中生育次数的增多。人口因之激增,社会群体的规模也随之出现了变化。c. 气温上升,海岸附近的地形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最终冰期结束后的6500年间,即13000年前海平面开始上升至6500年前的海平面上升的最高峰期,假使这期间海平面上升了100米,那么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约为1.5厘米。在这个时期,东海大陆架曾经陆地化的地带也完全淹没在海平面之下。其间的变化令人难以想象,同时人类在这些陆地上的活动痕迹也随着海平面上升而湮灭了。2.BC8000年:开始了初期农业(1)最古老的水稻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和中游地区,然后才从这一带逐渐波及周边地区。 严文明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关于栽培稻的假说:从野生稻分布上看,野生稻的北限位于淮河以南,而正是在野生稻的生长界限地带,人们开始了水稻栽培。在野生稻分布的边缘地带,其收获量较低,这一地带的人们为了在有限的生态环境下生存而出现了适应现象,即通过栽培水稻来确保收获量。(2)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栽培稻的年代越来越早。其中之一是发现于代表着彭头山文化的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这里出土的陶器坯土中发现了炭化稻。由于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制作陶器时掺入的稻壳炭化后得以留存。由此可以断定,栽培稻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就已存在。(二)前期BC6000年:河北省磁山遗址出现大量栗的贮藏穴裴李岗文化墓葬中可见因性别而异的随葬品兴隆洼文化出现列状配置的住居构成的环壕聚落。祖先墓葬设于住居内湖南省八十垱遗址出现环壕聚落若以裴李岗、磁山文化为例,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陶器种类主要有三种:用于烹煮的罐或釜、用于贮藏食物的壶和用于盛放食物的钵。(三)中期(1)气候温暖湿润高温期。海平面上升趋于稳定的时期是在距今约6500年前,即公元前4500年左右,也是海平面达到最高的最高海平面期。当时的海平面较现在大约高2—3米。以仰韶文化为主的姜寨遗址,从姜寨1期至姜寨4期,牙獐约占动物总数的10-20%。牙獐现生存于淮河以南的沼泽地带。这说明与现在不同,那一时期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曾经近似于常绿阔叶林带。而在白家村遗址、姜寨1期至姜寨4期,还发现了生活在竹林中的中国竹鼠的骨骼。现在的华北已没有竹林,竹林已成为江南以南的风景,是常绿阔叶林带的代表植物。由此可知,当时渭河流域的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有着近似于常绿阔叶林带的环境。同时竹鼠的事例也从动物骨骼的角度证明了气候温暖湿润的高温期的存在。(2)陶器多样化、专业化,出现青铜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华北的仰韶文化为标志。该阶段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尖底瓶的出现为特征。在此阶段,各地陶器种类增多,区域型的器种构成也开始特殊化。加之农业稳定发展,各地出现了活跃的区域间交流以及耕地面积的扩大等新动向。 新石器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并行期。在此阶段,逐渐开始出现区域内的阶层化以及陶器制作的专业化,并且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开始出现青铜器。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把这个阶段称之为铜石并用期。 1.BC5000年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出现干栏式住居和大量稻壳。见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之上的兽面纹是源自河姆渡文化的太阳神。在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遗址)、石家河文化玉器上也可看到图案发生一定变化的太阳神形象,两者均绘有以太阳光芒形成的日晕为原型的神人图形及其旁边的鹰的图形,反映出与河姆渡文化的太阳神同一的性质。湖南省城头山遗址出现水田仰韶文化出现环壕聚落黄河中下游流域向父系血缘家族组织转化2.BC4000年庙底沟文化的彩纹陶器普及各地江苏省草鞋山遗址出现水田长江下游流域向父系血缘组织转化红山文化出现积石墓、玉器及女神庙,表现猪龙和龙等想象中的动物形象的玉器中国西北地区出现马家窑文化,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铜器良渚文化出现土墩墓以及玉璧、玉琮(1)良渚文化的玉器有三类,玉琮、玉钺、玉璧。a. 玉琮,饰以兽纹,用于祭祀。玉琮的形状如磨去棱角的方柱体,是一种呈方筒形、内侧为圆柱形空洞的玉器,中空部分被认为是连通天神与地神的通道。玉琮作为神灵的“凭依”,表面刻有一种名为神人兽面纹的精细纹样。通常认为神人指月神,兽面代表太阳神,旁边的鸟为神使的者——鹰。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巳奈夫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就是见于殷商社会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的原形。b. 玉钺,以武器的表象来代表军事权。按照原为武器的钺的形态制成的玉器,所以玉钺应当是一种显示军事权的瑞器。c. 玉璧,代表神政权力,用于驱邪。呈圆盘形,中有圆孔,形状精致而奇特。与玉琮一样,玉璧也是祭祀用的礼器。(2)玉器代表首领权威,势力格局流动性强。在良渚文化中,这些玉器都处于上层阶层即首领的独占之下。可以说把祭祀和军事结合在一起的是良渚文化的首领,代言其权威的则是玉器。在良渚文化期,环绕太湖的各个地区形成了以父系血缘单位为核心的阶层构造,地域首领拥有着玉器,通过向位居下层的区域首领分配玉器,形成了依靠祭祀统治系统维持的同盟关系。获得玉器分配的区域首领们很可能又在区域内部继续进行赠与活动,将玉琮进一步分割。在这些区域之中,太湖南岸的良渚遗址群当初占据着盟主的地位,然而到了良渚文化后期,或许由于玉材的枯竭,玉器的赠与活动难以继续,因此落入难以掌握霸权的局面。在良渚文化后期,太湖北岸常州地区的寺墩遗址一带的势力变得相对强大。 但是,这种区域单位中首领阶层的成立以及区域间首领的势力格局虽逐渐成形,但其势力格局是不稳且流动的。由此看来,良渚文化还未达到形成王权的阶段,只能将其划分在首领制社会的范畴之内。(3)玉器的普及体现着交流的频繁程度。表现猪龙和龙等想象中的动物形象的红山文化独具特色的玉器;创造了玉琮、玉璧等用于宗教活动的精巧玉器的良渚文化;拥有着人面玉器及动物头形玉器等迥异于其他区域玉器文化的石家河文化等。各个区域生产了各具特色的玉制品,这些玉制品都在社会阶层的分化中成为象征上流阶层权威的威信物。(4)良渚文化突然衰落可能是因为自然灾害。良渚文化虽然形成了发达的首领制社会,却突然间走向衰落,被文化发达程度较低的马桥文化所代替。可能是因为水灾等自然灾害。公元前3000年前的中叶阶段,由于气候转凉,很可能引发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良渚文化的包含层上覆盖着厚重的冲积层。随着自然灾害造成的稻作农业生产力急剧下降,面对这种社会变化,玉器所代表的祭祀统治权已无法维持社会的秩序。(四)后期(1)气候寒冷干燥期。以公元前3000年左右为界,区域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各区域文化之中的阶层关系出现多层化的同时,群体的统合化也开始了。各地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燥,气候恶化使食物的生产效率反而得到提高。(2)寒冷干燥化促进了畜牧动物的家畜化。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庙底沟2期并行期的姜寨5期,牙獐的比率急剧减少至3.5%,中华竹鼠则彻底消失。而正是这种动物种类的变化明确地反映了高温期的终结以及气候转向干燥寒冷的现象。气候寒冷干燥化现象,使森林逐渐变为草原,鹿失去原有的生态系,此前人们所进行的野生动物狩猎,尤其是鹿的猎获逐渐减少。作为替代,当地对猪或是作为畜牧动物的绵羊、牛等家畜动物的依存度增高,显示出畜牧动物家畜化的趋势。家畜动物增加的现象明显见于黄河上游地区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3)首领阶层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最显著的特征。随着以父系家长制家庭组成的氏族为母胎的首领制的出现,出现了为使社会阶层构造趋于稳定的世袭首领制。首领制社会通常以世袭决定首领。首领掌握最高的政治权力,同时臣民以进贡的形式将生产资料集中交由首领管理,首领再将之再分配给众人。人类学的文化进化论学派依据E. R. 塞维斯的学说,将社会进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血缘家族社会、部族社会、首领制社会和初级国家社会。首领制社会是平等的部族社会与初期国家之间的中间发展阶段。(4)各地交流扩大。新石器时代后期后半段物质、文化交流频繁。黄河中游地区及其邻接区域是吸收玉器的区域。该区域此前不曾拥有玉器文化,玉器不仅只是作为威信物或宝物被当地吸收,而很可能是连同玉器具有的宗教上的意义也一起得到了吸收融合。这无非是通过引进其他区域的宗教祭祀这种精神生活上的社会体制,其目标在于追求更大程度的社会进化和复杂化以及各群体更大程度的统合。 另一方面,在各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建筑物,反映出近乎古代国家的强有力王权。1.BC3000河南省西山遗址出现城址。西山城址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雏形城市”。长江中游流域出现城址遗址。内蒙古中南部出现城址遗址(海生不浪文化)山西省陶寺遗址出现大规模城址以及首领墓葬四川盆地出现城址遗址山东龙山文化。以包括鼎在内的陶器构成来显示身份秩序的格局是由山东龙山文化确立的。值得注目的是,以见于山东龙山文化的这种身份秩序为背景的仪礼正是商周社会仪礼的基本的精神基底。长城地区形成畜牧型农耕社会,出现北方青铜器文化。(1)北方。新石器时代后期后,在农业社会的北缘区域即长城地带,逐渐以从农业社会分离的形式,诞生了畜牧型农业社会,并在此后继续向游牧社会发展。长城地带至内陆亚洲一带开始出现与商王朝不同的、以青铜短剑为中心的北方青铜器文化,不论是在社会性质还是文化特征上都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分离。(2)南方。与之相对,发展了以青铜礼器为中心的祭祀仪礼体制的黄河中游地区则作为商周社会的母胎走上了农业社会的进程。也就是说,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轴。可以说在新石器时代至商王朝时期的两条文化轴的交流之中,在南方的文化轴一方诞生了小麦、青铜器、车马等物质文化。(3)南北接触地带。完成了商王朝这个初期国家的王朝,其诞生母胎是二里头文化期的先商文化漳河型,其位置也处于农业社会与畜牧型农业社会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灭亡了商王朝的周王朝。成立周王朝之前的周族,其据点位于周原,周族的文化样式也正好位于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三、历史时代(一)夏BC2050年左右:标志首领身份的“乐”与诞生于山东的身份秩序即“仪礼”在二里头文化以后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商周社会的基本社会秩序即“礼乐”。二里头文化,吸收来源于其他区域社会的维持体制,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的管理原理,具有划时代意义。二里头文化以鼎为主体,二里岗文化以鬲为主体。在形成了二里头文化的黄河中游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了祖先祭祀、动物牺牲、人牲等“祭礼”,当地社会群体的团结因此得到巩固。至新石器时代末期,该区域又引进了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的神政权力,进一步实现了社会的组织化。农业社会各区域各自形成的社会维持体制即宗教祭祀,如果一成不变,随即会成为难以维持的体制。为了社会组织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不断引进新的礼制:采用了已存在于当地大汶口文化的身份标志即酒器,另外还在其中加入了“乐”这种当地的阶层标志,从而形成多重性的礼制。这正可谓是商周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即“礼乐”的开端。1.关于作为身份标志的酒器,通过采用青铜这种在当时社会中具有贵重价值的素材来制作,新的阶层秩序的革新得以完成。2.引入上述阶层标志及礼乐的祭祀行为应当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以祖先祭祀为中心的氏族间相互确认同族同宗关系的场合。如在二里头遗址所见,其祭祀空间设置在都城内的固定场所,同时宫殿与墓葬被一体化,成为祭祀祖先神祇的场所。应当就是这种宫殿内的祖先祭祀作为一种宫廷仪礼,逐渐走向了制度化。但是采用了这种社会装置的社会组织的范围并未超出此前的区域社会的范围。夏王朝能够直接统治的范围有限。(二)商BC1600年左右:超越了以往区域社会的框架,并在政治统合及领域统治上有所进展的阶段,可以把商王朝定位为在东亚确立了初期国家阶段的王朝。1.以祭祀仪礼和礼制为基础,诞生了维持着社会秩序和群体组织的祭仪国家。 从二里岗文化到殷墟期的商王朝则可说是首先发展继承了二里头文化以来的社会维持体制,并吸收了更为广泛的区域的宗教祭祀。那就是体现于:a.青铜彝器的礼制确立b.为祖先祭祀而盛行的动物牺牲及人牲。与祖先祭祀这种显示王权正统性的宫廷仪礼一起,夸示王权力量的牺牲祭祀是商王朝王权的要务。c.以王权代替神力的占卜行为和记录其结果的文字的出现。2.势力范围明显扩大商王朝在畿内的二里头文化期的政治经济据点上设置城郭,又在畿外建设了用作物资集散据点的城郭并派遣殷人管理,进行据点式的统治。商王朝的这种资源与物资向商王集中的方式,是一种贡纳与再分配的互酬体系,即各方向商王贡纳资源与物资,作为相应的报酬,商王又把青铜彝器(或青铜器制作方法)作为位阶标志进行再分配,就这样确立了一元集中型的贡纳体系。正是通过这个转换,商王朝的各种物资才得以集中到政治统治的领域之内,或者说以上述区域为媒介,各种物资才得以聚集到王都。至此阶段,诞生了受到商朝青铜器文化影响的华中型青铜器、吴城文化(新干县大洋洲墓)、城固青铜器和三星堆文化。大乙(成汤)建立商朝,河南省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出现。早商期汤王灭夏,并在夏的中心地即伊河、洛河地区建造了都城偃师商城。这座都城正可谓打入占领地的一枚楔子,也可说是监视和统治夏朝臣民所必需的据点。另一方面,同时期商朝南进的据点则是郑州商城。郑州商城由南北长1870米、东西宽1700米的城垣围绕。今天在河南省的省会郑州的市中心依然保留着壮观的城垣。现在依然能在身边看到3600年前的都城,怎能不令人为之惊叹。 郑州商城是南北略长的都城,其中心地位于都城的东北角。与偃师商城的宫殿区一样,除宫殿外,还设有园池。宫殿和园池是东亚都城构造的原点,两者的存在说明当时王权已经确立。 从都城的大小来看,郑州商城比偃师商城更大。可以说郑州商城才是早商期的中心地即王都。而且在郑州商城的二里岗文化下层期的前半段,在现在留存的城垣外侧还筑有外城。在南城垣以南约1公里处,发现了一段东西向延伸约5公里的外城垣。这处外城垣的建造可说是类似于偃师商城由小城向大城扩建的动向,但其规模更加巨大。河南省东下冯遗址、河北省盘龙遗址等城郭建成河南省小双桥遗址出现河北省洹北商城建成山东省大辛庄遗址、河北省藁城台西遗址出现华中型青铜器出现殷墟出现。殷墟西北岗王陵区的王墓群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在东区和西区各有1117处和104处陪葬墓及祭祀坑分布在王墓周围。全部的1221处墓中,分别有陪葬墓131座,人牲坑510个,马的牺牲坑20个,象的牺牲坑2个,等等。 人牲是指被同时埋葬的多具遗体,其中有的人骨被砍去头颅,有的人骨没有手脚。 被称之为“羌”的部族被捕获及被用作牺牲的记录可见于甲骨卜辞中。“羌”是指以畜牧业为生的人们,他们居住在与商朝相邻的黄土高原。四川省三星堆遗址江西省新干县出现大洋洲墓(三)周BC1050年左右 周武王灭商纣王,周王朝建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