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 粉彩奔巴壶 高25.7公分 口径3公分 底径10公分。瓷胎,小口,阶式颈,圆肩,圆腹,高外撇圈足,口沿旁平出一盖形装饰,器形似无流之奔巴壶。全器施湖绿色釉,器表绘粉彩各式图案,口沿有红、蓝小点,盖状装饰绘团花纹,颈部绘五色垂带纹,肩部饰一圈如意云纹,腹部绘佛教八宝:宝瓶,宝伞,白盖,盘长,金鱼,法螺,莲花,法轮,间以番莲纹,腹部及圈足下缘饰一圈莲瓣纹,全器图纹皆描金边极繁丽。足缘呈褐色。底施湖绿釉金书「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书款。 清 乾隆 青龙小缸 高14公分 口径21公分 底径11.5公分。瓷胎,直口,深壁,圈足。器内施白釉,器表以青花为饰,前后各绘一隻行龙,腹部下缘绘立水纹,隙地绘朵云纹。足底露胎,呈白色。底为白地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书款。 清 乾隆 青花荔枝桃实执壶 高29公分 底径9.8公分。执壶,瓷胎,微侈口,长颈,斜肩,圆腹,矮圈足,带环弯把,曲流,流与壶身间有一不规则云板连接,带环形纽子母口盖。以青花为饰,盖顶绘一圈莲办纹,下方围绕一圈转枝番莲纹,颈部绘一圈蕉叶纹及番莲纹,间以弦纹,腹部正反面中央有四瓣花式开光,分绘折枝桃实与荔枝,隙地有折枝花卉,下饰一圈莲瓣纹,圈足饰涡旋形纹,曲流绘有卷草纹及朵花,弯把绘折枝朵花纹,下方有三个乳钉纹。足缘露胎,呈白色。底有白地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书款。 清 乾隆 青花荔枝执壶 高28.5公分 底径10.2公分。执壶,瓷胎,微侈口,长颈,斜肩,圆腹,矮圈足,带环弯把,曲流,流与壶身间有一不规则云板连接,带环形纽子母口盖。以青花为饰,盖顶绘一圈莲办纹,下方围绕一圈转枝番莲纹,颈部绘一圈蕉叶纹及番莲纹,间以弦纹,腹部正反面中央有四瓣花式开光,分绘折枝桃实与荔枝,隙地有折枝花卉,下饰一圈莲瓣纹,圈足饰涡旋形纹,曲流绘有卷草纹及朵花,弯把绘折枝朵花纹,下方有三个乳钉纹。足缘露胎,呈白色。底有白地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书款。 清 乾隆 祭红玉壶春瓶 高29.3公分 口径8.7公分 底径10.2公分。玉壶春瓶,瓷胎,小撇口,短颈,斜肩,垂腹,矮圈足。器内施白釉,器表施铜红釉,呈深红色,施釉均匀,釉面平滑。足缘露胎,胎质緻密呈白色。底有白地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款。 清 乾隆 祭红玉壶春瓶 高28.5公分 口径8.7公分 底径11公分。玉壶春瓶,瓷胎,小撇口,短颈,斜肩,垂腹,矮圈足。器内施白釉,器表施铜红釉,呈深红色,施釉均匀,釉面平滑。足缘露胎,胎质緻密呈白色。底有白地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款。 清 乾隆 白地青花双耳尊 高44.5公分 口径21公分 底径22.5公分。白地青花,口略侈,短颈外弛,硕腹,圈足,兽耳卸环。颈饰莲花,腹壁满绘缠枝番莲纹。外口缘饰卷叶纹、颈下如意云头、足边莲瓣、圈足卷草纹各一圈。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此器一式两件成对。 清 乾隆 白地青花双耳尊 高45公分 口径21.5公分 底径22公分。白地青花,口略侈,短颈外弛,硕腹,圈足,双兽耳卸环。颈饰莲花,腹壁满绘缠枝番莲纹。外口缘饰卷叶纹、颈下如意云头、足边莲瓣、圈足卷草纹各一圈。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此器一式两件成对。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7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3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桃红偏灰,深浅斑驳不均,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3.2公分 口径2.8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桃红偏灰,深浅斑驳不均,俗称「豇豆红」,釉表有部分出现绿色斑点。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3公分 底径12.4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色红,有深浅斑驳不均,部分呈白、绿色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3公分 口径3.4公分 底径12.4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桃红稍淡,釉表有些许深浅不一的斑点,颈部及单面上腹部有绿色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9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桃红偏灰,釉表深浅斑驳不匀,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6公分 口径3.3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桃红色,深浅斑驳不一,略有绿斑,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6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色鲜红色,釉色均匀,微见绿斑,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7公分 口径3.5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桃红偏淡,色均匀,略有深浅不一之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3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偏暗均匀,略有深浅不一的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4公分 口径3.4公分 底径12.4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桃红偏灰,俗称「豇豆红」,器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颈部有呈绿斑。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5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桃红色,俗称「豇豆红」,颈部及器身有浅绿色块。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桃红色,深浅斑驳不一,俗称「豇豆红」,并有黑色斑点。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9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偏暗,俗称「豇豆红」,颈部有白色斑块,器身略有斑点。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5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俗称「豇豆红」,近器底处略呈绿色。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6公分 口径3.4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偏暗,俗称「豇豆红」,器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4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偏暗,俗称「豇豆红」,有绿色斑块。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不均匀桃红色,有浅绿色斑块及灰、绿色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1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浅红色,俗称「豇豆红」,外表斑驳不匀,有红、绿、黑点。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6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3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桃红偏紫,斑驳不匀有绿色斑块,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6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俗称「豇豆红」,呈淡红色,釉表有深浅不一之斑点,近足处呈绿色。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9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偏暗不匀,有绿色斑块,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7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有深浅不一的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较淡偏紫,有深浅不一之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淡红色,并有深浅不一之斑点,俗称「豇豆红」,颈部一圈花绿斑。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5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鲜红色,颈部及肩部有绿色 斑块,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7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色不均,并有深浅不一之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9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暗红色,釉表散佈深浅不一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7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俗称「豇豆红」,但此件色呈红棕色,器深散佈深浅不一之斑点,腹部部分呈灰黑色。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6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颜色桃红偏淡,俗称「豇豆红」,颈部有绿斑,器身有深浅不一之斑点,近足处偏绿。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9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5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外壁罩施铜红釉,呈红色,俗称「豇豆红」,颈部有小块绿斑。腹部有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外白地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为花器、水器。 清 康熙 红釉暗花龙凤太白尊 高8.6公分 口径3.4公分 底径12.6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身罩施铜红釉,呈红色,釉表略有深浅斑驳不均的白绿斑点,俗称豇豆红。腹部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有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花器、水器。 清 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高8.7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身罩施铜红釉,呈淡红色,俗称豇豆红,有斑驳不一的红、绿斑点。腹部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有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花器、水器。 清 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径3.2公分 底径12.2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半球形倒覆的器身,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面宽平。全器施釉,仅足沿露胎。口沿、器底及器内为白釉。器身罩施铜红釉,呈红色俗称豇豆红,颈部有绿斑,器身上有红、绿色斑点。腹部阴刻龙凤团花暗纹三组,底有青花「大清康熙年製」三行六字楷款。太白尊造型创于康熙时期,名称或起因为酒器,后亦作花器、水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