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耳是什么人,为何刘邦如此崇拜他?

 思明居士 2019-08-19

在刘邦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有一人绝对功不可没,他就是常山王张耳。

张耳,大梁人,年少时他曾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座上客。张耳曾经亡命天涯至外黄,外黄当地的富人有一个漂亮女儿因丧夫在家,她父亲的门客就建议说:“想要为令媛找一位贤能之士的话,就让她嫁给张耳吧。”

最终这个女子嫁给了张耳。此后富人对张耳给予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张耳也因此结交了很多朋友,并担任了外黄县令。

刘邦这时还是一介草民,特别仰慕魏公子信陵君,可是当他去投靠魏公子的时候,魏公子已经去世了,所以他就投靠了张耳。他之所以投靠张耳,因为张耳是魏公子信陵君很看重的门客,而且为人豪爽,遍交天下好友,事后刘邦常常去张耳那里为张耳做事,成为了张耳的知己。

在秦国灭掉魏国后,秦始皇听说张耳和他的朋友陈馀是魏国名士,担心这二人以后可能会谋反作乱,于是就在天下悬赏千金捉拿张耳,五百金捉拿陈馀。张耳、陈馀得知消息后,立即逃亡到了陈县。这个时候刘邦只好离开大哥张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张耳和陈馀投奔了起义军。等到陈胜称王后,张耳、陈馀也劝另一位大将军武臣在赵地称王。

随后秦国派出大将章邯去剿灭赵国,张耳知道自己不是章邯的对手便带着赵王逃走,期间章邯曾一度包围了他们,在这生死危亡的关头,张耳想起与他有着“刎颈之交”的好朋友陈馀,因为陈馀有着雄厚的军事力量,而且离张耳被围困的地方也不远,是有能力来救他的。不料,张耳一口拒绝。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打仗是家常便饭,好朋友,好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两肋插刀。陈馀不愿意出兵搭救,实在不仗义。张耳从此再也不相信陈馀,项羽早就知道张耳重义气,封张耳为常山王。

陈馀知道了,非常的妒忌,带着自己的兵马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常山王张耳。常山被攻破后,张耳败走投靠了自己当年的小弟刘邦。在后来刘邦的军队攻打赵地时,张耳与韩信统兵数万发起进攻,他们令万人过河列营,成背水阵,这便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

最终张耳和韩信打败了陈馀,张耳也被刘邦封为赵王,而陈馀兵败后成为刀下鬼。这段历史被司马迁写进《史记》这本书里。

虽然后来刘邦在剪除异姓王时,废掉了张耳的王位,但很佩服张耳这位大哥的为人,是心目中的豪杰侠士。

刘邦是个无赖,就算做了皇帝,这种无赖气质还是藏不住,比如他曾许诺项伯,要和他做亲家,项伯才在鸿门宴中拿自己的身体替他挡剑,结果他一当上皇帝就不认账了,儿子女儿没一个和项家子弟结亲的。但刘邦却愿意与张耳结为亲家。

刘邦的儿子大多都娶了吕氏一族的女子为妻,而他唯一疼爱的女儿鲁元公主,则嫁给了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

刘邦与张耳是故交,在刘邦的心目中,张耳是他曾经崇拜过的人,而且从来没做过害他的事。

2 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说起张耳,大家感到很陌生;但提到张仪,想必大家非常熟悉。张耳此人就是战国时期大忽悠家张仪的重孙子。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待张耳出生时家道中落,小小年纪就投到信陵君魏无忌门下为宾客。信陵君死后,他游走于魏国外黄县时被一富翁相中,娶富翁丧夫之女为妻,获得了大笔财富,便花钱买了个外黄县令。虽然说官不大,但张耳颇有些信陵君的遗风,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一时间门客盈门,声震梁魏大地,贤名远播。

就连远在沛郡的刘邦,年少时在回魏国访祖寻根之际都慕名前来拜访张耳,俩人相谈甚欢,自然是好饭好酒好招待。此时落魄的刘邦对张耳自然是仰慕不已,住了大半年才惜别而去。其间还有陈余、张良等贤士也时常出没于张家大院。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得知张耳、陈余的贤名,便视为六国贵族残渣余孽,悬赏抓捕,两人便逃到淮阳潜伏下来。

待陈胜、吴广揭杆而起,打到淮阳之时,俩人便加入到陈胜反抗暴秦的革命队伍。谁知陈胜此人自视甚高,对他二人并不太重用。陈余曾向陈胜建议,先不要着急称王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收复六国失地,扩大革命队伍上来,陈胜听后不以为然。一边忙着称王,一边派手下大将武臣率军三千进击赵地的秦军,并任命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随武臣出征。

别了牛皮哄哄的陈胜,武臣听从张耳、陈余、蒯通等人的建议,以招叛纳降为主,攻城为辅,数月间便占领了赵地三十余城。此时张耳、陈余便怂恿武臣自立为赵王,于是武臣便在邯郸自立为王,拜张耳为丞相,陈余为大将军。

谁知没多久武臣便因内部失和被降将李良所杀。张耳、陈余因事先得到消息跑的快,方才躲过了一劫。随后俩人率军平息了叛军,立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

项羽在入关杀掉秦王子婴,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因张耳在臣鹿之战中守城有功,再加上往日的贤名,便封他为常山王。可是好景不长,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有着“刎颈之交”的好兄弟陈余打跑,于是便投奔另一个昔日的好兄弟汉王刘邦去了。从此便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协助韩信攻取赵国后,被刘邦加封为赵王。

刘邦在荥阳之战后,更是与张耳结秦晋之好,将自己与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之子张敖,可见张耳在刘邦眼里的份量。

题中说刘邦崇拜张耳,那也只是一种猜想。年少时的刘邦或许是因为自己贫穷无助,被当时英姿勃发的富家翁张耳盛情款待,心中不免似涛涛江水。可此时的刘邦已贵为汉王,讨伐项羽的帮主,他对张耳这位昔日的大哥也只是欣赏罢了。

因为张耳做人很有分寸,从不居功自傲。在他辅助赵王武臣、赵王歇时,凭他手中的权力和当时的威望要想取代二人坐上赵王之位,也不是什么难事。可张耳从来都是忠心耿耿,在坚守臣鹿城之时,更是冒着被秦军屠城的危险保护赵王歇。在与韩信攻赵之时立下不世之功,是韩信主动向刘邦推举他为赵王,自己从没有向刘邦讨官要权。是张耳做人的品行让刘邦欣赏,那位领导不喜欢即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下属那。

公元前202年,张耳因病去世,亨年62岁,子张敖继位赵王。其子子孙孙在西汉和东汉统治的数百年间,享尽人间富贵,不是封侯就是为列三公。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其后代张轨还建立了前凉政权,坐上了凉王。

后人赞道:耳大智大勇,忍小耻小忿;富贵寿考,福流子孙。




展开全部

刘邦崇拜的是信陵君魏无忌,而不是张耳

张耳只是信陵君的一个门客小弟而已。

请看我以前写的文章

历史真奇妙:汉高祖刘邦竟然是魏国信陵君的小迷弟……

燕赵节度使 2019-07-04 13:18:08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有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

但实事求是的说,战国四公子,唯有信陵君是真公子。

其他三位:鸡鸣狗盗的孟尝君,庸庸碌碌的平原君,一介权臣的春申君。

后世之人对信陵君评价极高。

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

洪亮吉:信陵君一身攸关六国之存亡,岂若孟尝、平原、春申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无关国是哉。

李晚芳: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

梁启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难,吁,何可及也。论者以厕诸平原、孟尝、春申之列,乌足以知公子。

可见是后世的评论中,信陵君远超其他三位公子。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粉丝迷弟众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位竟然是汉高祖刘邦!

*

*

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以赵魏楚三国联军大败秦而胜利。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赵孝成王十年)二月,秦军反攻,大败魏楚联军。

周赧王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号召天下诸侯合纵攻秦,赵、韩、魏、楚大败秦军。

作为报复,秦攻灭西周国,同年周赧王崩。

就在周赧王死去的当年,楚国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一个刘姓农人家有一个男孩出生。他在家排名老三,小名叫刘季。

而此时天下五国(齐国关起门来坐视灭亡从不参与合纵的事)与秦国征战不休,除了老刘家的人,根本没人关注这个姓刘的小孩子。

刘季九岁时,即公元前247年,在邯郸之战后恢复元气的秦国又东出函谷关,大败魏国。魏国国君魏安釐王焦虑不安,请客居在赵国的信陵君回国,共赴国难。

信陵君回国后,被魏安釐王拜为上将军,统率全国军队。信陵君向了其他山东五国派出使者求援,除了齐国外,其他五国听说信陵君担任了上将军,纷纷派出大军救魏,归信陵君指挥。

合纵再一次结成。

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兵,收复失地,秦人关闭函谷关不敢出,史称河外之战。

多年来,山东五国受尽秦国的侵略欺辱,而这次河西之战,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兵,收复失地,令五国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自己也名扬天下,为六国和万世传颂。

那个叫刘季的孩子此时已经9岁了,此时他端着半碗粟饭,北望大梁城,遥想英雄信陵君的风采。

如果能亲眼见一见心目中的英雄,该有多好。刘季虽然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不过可惜的是,他心目中大英雄信陵君因为受魏安釐王的猜疑,在家中与宾客夜夜豪饮,纵欲无度,在前243年因病而死。

刘季成年后,漫游大梁城,此时信陵君早已去世多年,墓木已拱。

刘季站在信陵君祠外良久,默默无语。

威震天下的大英雄大豪杰,此时只能躺在这一堆矮小的坟茔和祠堂下,享受大梁人的香火和远道而来之人的敬仰目光。

也许就在此时此刻,信陵君的丰功伟绩在年轻的刘季心中徘徊呐喊,激荡不已。

总有一天,我也要做出比信陵君更伟大的事业。

刘季默默的想着。

信陵君的旧日门客张耳娶了外黄的一个白富美,又当上了外黄县令,便学信陵君广招门客。刘季听了,急匆匆的前往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

刘季向张耳诉说了自己对信陵君的崇拜,两人便一见如故,把酒言欢,结成知己。

每当酒酣耳热之时,张耳便向刘季讲起当年信陵君的言行和风采,令刘季为之神往,感慨不已,恨不能早出生二十年,追随在公子左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江湖中已经没有哥,但依然流传着哥的传说。

*

*

多年后,当年的刘季早已发达,改名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功绩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当年自己的偶像信陵君。

而此时,路过大梁的汉高祖刘邦,又一次站在信陵君祠前,摆上丰厚的祭品,望着祠中的公子像,不知会想些什么。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

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人物,虽然从未谋面,但竟然通过这种奇妙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令人感到颇为神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