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爬虫爱书 2019-08-19

导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也是一个武人当道的时代。这个时代,武力成为了国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决定性因素。究其原因,军事至上的体制形成于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首领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重新得到定义。那么,这是如何形成的,从五代十国到宋代,又是如何去军事化,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五代十国政治势力图

1. 安史之乱:五代军队职业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乱,许多人认为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起点。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安史之乱带来的全方位影响,其中就包括军事体制的变化和中央集权的破坏。安史之乱后,募兵制的职业化军队取代了以前亦兵亦农的府兵制度。这是因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乱后,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现了许多无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过人来掌握土地。由于户口锐减,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减少,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规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溃了。随着战时作战,平时种田的自耕农群体在大变乱中大大减少,无人再当府兵。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唐朝军队

而且,安史之乱中用于平乱的府兵,也难以与河北道长期与奚人作战的叛军对抗。平定安史之乱时,为了自保,民间出现了许多自保的乡兵以及应唐朝中央请求,自行募兵的将领。这些士兵,专门从事打仗,闲时进行操练。但由于招募方都是将领,逐渐形成了兵归将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于唐王朝,实际上却成为了私兵。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军已经基本覆灭,拥有私兵的军事将领,以及归附的唐王朝的叛军,成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决定力量。这成为了藩镇割据的滥觞。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安禄山

五代始于朱温代唐。朱温原是黄巢旧将,后归附唐军,又成为了宣武军节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兼并其他藩镇,成为了唐末实力强大的军阀。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则是河东节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带。李克用与朱温之间互相征伐,成为争夺北方的主要敌手。在西北,凤翔及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则控制着陕西和甘肃一带。南方的杨行密则是淮南节度使,控制着江淮和江南间的大片土地。其他诸如马楚、荆南、闽国、吴越、南汉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节度使或节度使手下的牙将。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朱温

在此乱世之下,军事力量大小成为了维持王朝生存的条件。双方扩军备战,以便吞并对方。在一些关键时候,对方武将的忠心甚至转换门庭,就能决定整个战役的走向,甚至国家存亡。这里举两例,《旧五代史》载,“是时(天复元年正月乙朔),河中节度使王珂结援于太原,帝怒,遣大将张存敬率将涉河,由含山路鼓行而进。戊申,攻下绛州。壬子,晋州刺史张汉瑜举郡来降,帝即以大将侯言权领晋州,何絪权领绛州,晋、绛平。”该文记载了朱温废唐昭宗,当时河中节度使王珂与李克用密谋攻打朱温,朱温率军北击,途中李克用辖下的晋州刺史张汉瑜归附,李克用的战争遂告失败。又如凤翔之战,宣武节度使朱温率军攻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以迎唐昭宗到洛阳。原为李茂贞盟友的鄜坊节度使李周彝阵前倒戈,朱温的联军顺利包围了长安,而李茂贞也因寡不敌众,宣布与朱温和解。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沙陀士兵

同样,后唐取代后梁,也是一种军事力量的嬗代。但在后唐以后,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后唐的建立者庄宗李存勖,派遣大将王建攻打西川,占领西川后,王建凭借蜀道之险割据。而取代后唐的后晋,其建立者石敬瑭,同样是后唐的军事将领。后唐军平定前蜀后,同光四年,康延孝因旧主朱友谦遇害,同样自领西川节度使,而后蜀的建立者孟知祥也是后唐的将领。

这些例子说明,在当时五代的军事体制下,首领与臣子是一种互为需要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互为利用的关系,臣子支持首领建立霸业,而作为支持,首领默认臣子拥有某些特权,比如独立控制军队。军队的将领也可随时因为首领弱小、或不答应其条件,而改换门庭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后唐庄宗李存勖

正如史怀梅所说“追随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他们无法保证至始至终忠于同一个统治者,官员和士兵常常面临的是忠于旧君主还是转投新主子的选择”。这样的后果,从而使得五代十国时期,将领倒戈或易帜现象非常普遍,对于这些将领来说,追求只是获得更多的利益,忠诚之于他们,远不如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五代十国时期,改朝换代异常频繁,无人对臣子或将领的选择进行指摘

2. 军国体制下的抉择:实力决定最终归属

为何五代十国时期,将领经常倒戈甚至改换门庭,这需要回顾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甚至追溯到藩镇割据时期来理解。安史之乱后,唯一决定武将生存的条件便是实力。在实力决定生存的时代,藩镇之间要想维持生存,甚至壮大,必须依靠武将,必须保持国家的军事体制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藩镇割据图

武将从哪里来,除了自身培养招募的外,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吸纳敌方的将领。这样可取得两个效果:一是壮大自身力量,削弱对方;二是减少因战争而造成的自身实力下降,防止被更强的藩镇吞并。吸纳将领的手段无非就是收买,包括金钱、官位以及美色。

自然以利益交转换的藩镇将领,也会被对手如法炮制,弑主、叛变、成为了藩镇之间的家常便饭。这里举一例。《旧五代史》(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扬州节度使高骈失政,委任妖人吕用之辈。牙将毕师铎惧为用之所谮,自高邮起兵以袭广陵,为用之所却,乃乞师于宣州秦彦,且言事克之日,愿以扬州帅之。”这里提到扬州节度使高骈因为任用吕用,其手下牙将毕师铎竟派兵袭击扬州节度使高骈,战败后,又勾连外部势力宣歙观察使秦彦,共同进攻首领高骈。个中缘由是作为牙将的毕师铎害怕扬州节度使之职落入他人之手,因此不顾上下级关系,悍然攻击主将。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唐昭宗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其中多数国家的建立者是唐末的藩镇守将。因此在这段时期,仍然是原有的军国制度,信奉武力,追逐更高的权力,甚至在统治者内部也发生了多起弑主案例。后梁太祖朱温被其子控鹤都指挥使朱友珪弑杀,后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原因是手下将领被后来的明宗李嗣源收买。这样的乱局,影响了各国的政治走向,各国在征战中诞生,又在战争中灭亡,各方也在不断的战争中,小国日益减少,而后来的统治者也重视武将的忠诚问题。

忠与叛: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国体制

五代十国游春图

在五代的末期,统一的因素已经日渐明显,后周太祖郭威已经认识到武夫治国的弊端,开始重用文臣。952年,郭威平定兖州之乱后,“命端民殿学士颜衍权知州事”,在五代是第一个任命文臣担任知州的。同时,大力选拔任用范质、王溥等文臣担任枢密使和宰相职务。像郭威这样推崇文教,倡导教化的确在五代是一股清流。军事上,也对禁军进行分权,分为殿前军和侍卫马步兵。郭威的继任者周世宗柴荣在军中以严格的军纪取代了利益交换式的关系,军国体制的模式逐渐走向了末日。

3. 蓑翁说

五代十国时期,军国体制的实施背景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引起的军队职业化,以及武夫势力的崛起。在唐代的藩镇割据下,军国体制继续发展,在五代达到了顶峰,而后又在后周一系列的改革下,唯实力为主的军国体制,最终走向了灭亡,并在北宋建立之初,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清除了这种体制对国家的干扰,确定了重文轻武,以文驭武的传统。可以认为,五代十国到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无序到有序的建设过程,这实际是对唐代安史之乱前文人治国传统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

2.(英)史怀梅:《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

3. 曹兴华:《后周世宗禁军变革新探》

4.刘永平:《郭威改革述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