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尤其是腹股沟疝,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目前阶段,使用适当的材料进行手术修补是治疗腹外疝的首选方法。本文拟就疝修补材料的特点及疝外科关注的一些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讨论。 补片主要分为合成聚合物补片和生物补片两大类。其中以合成补片的材料种类繁多,部分总结可见下图: (图片为作者自行整理制作) 1 .补片粘连 目前已经广泛证实聚丙烯(PP)补片暴露于肠管浆膜时可与肠管形成粘连,并可能引起肠梗阻,肠坏死,肠瘘等严重并发症。随着腹腔镜疝修补技术的广泛开展,肠管与补片的粘连值得关注。 TAPP 或 TEP 手术时需注意切开及破损的腹膜均应妥善关闭。对于多发或巨大的切口疝可以选择腹腔镜下或开腹的 IPOM 手术,目前常选用内面防粘连的复合补片进行修补。 例如聚丙烯(PP)与膨化聚四氟乙烯(ePTFE)相组合的补片。ePTFE 也是不粘锅的涂层材料,其经过膨化处理而成。PP 面接触腹壁,ePTFE 面接触腹腔内脏器。 ePTFE 为微孔材料,表面孔径小于 3μm,阻止组织细胞长入,(人体细胞直径举例:红细胞 7.5-8.5μm,外周血小淋巴细胞:6-8μm,血小板 2-4μm)只引起轻度粘连,一般不会引起梗阻、肠瘘,可安全放置入腹腔内。 此种复合补片较厚,且有文献显示 ePTFE 具有明显的收缩和变形性,收缩面积最高可达原始尺寸的约 50%,故术后腹壁顺应性差,可能引起慢性牵拉样疼痛,且可能增加复发概率。 另有如聚乙醇酸(PGA)连接亲水可吸收防粘连层与聚丙烯层(PP)的复合补片。该补片可吸收防粘连层由羧甲基纤维素改性的透明质酸钠、聚乙二醇基共聚物等材料经化学交联而成。 在可吸收防粘连层与 PGA 层吸收的过程中,组织可以长入 PP 层使其腹膜化从而达到最终防粘连的目的。有临床前实验证实其皱缩率显著小于其他主流大网孔防粘连补片。 2. 补片感染 对于可疑污染或感染切口,有研究显示大网孔聚丙烯(PP)补片发生感染的可能性仍较低,即使发生了感染仍有较大希望通过保守治疗治愈,而无需取出补片。 这可能是由于补片孔径>70μm,而人体巨噬细胞及粒细胞的直径在 20μm 内,从而允许免疫细胞直接接触并清除细菌。 有研究者认为大网孔聚丙烯补片可以安全地用于肠切除术后腹壁缺损的修补。而对于重量型补片,若合并感染,由于补片厚、网孔小,不利于感染的自身引流,同时也不利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进入补片内清除感染,严重时不得不面临取出补片的情况。 微孔型膨化聚四氟乙烯(ePTFE)因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无法通过,使细菌在补片内无法被免疫清除,术后感染率提高,若发生感染,严重时可能需再次手术移除补片。 3. 补片侵蚀 相对少见,聚丙烯(PP)或聚酯(PET)补片侵入小肠、结肠、膀胱、输尿管等病例均见报道,可使患者发生肠瘘、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 此种并发症可能与补片放置的不恰当有关:
该材料是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一类新型生物材料,目前有部分国内厂家生产及部分进口产品上市。 材料富含胶原的立体纤维框架可供宿主细胞增殖、组织重塑和血管再生。生物补片与人工合成材料补片的组织修复机制完全不同,其植入机体后会引导组织进行「内源性组织再生」(intrinsic tissue regeneration)。 主要过程是补片材料快速再血管化,循环中的干细胞进入并分化、填充、产生新的细胞外基质,从而修复组织缺损。 生物补片的优势在于完全可吸收,不侵蚀临近组织器官,术后疼痛感更轻微,具有较好的耐受感染能力,不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因此适应症主要有以下方面:
生物补片的局限性有如下方面:
总之,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将会有更多新型疝补片被研发,未来可期。目前腹壁疝修补术中补片的选择可能更倾向于大网孔轻量型补片,而生物补片的应用也许是将来的热点方向。 最后,其实最终用什么补片,还不是看医院进货,临床一线基本没得选呀。 参考文献: 1 陈双, 杨斌. 疝修补的新型材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12):1123-1124 2 陈柳莹, 张杰, 贾忠, 等. 腹壁疝补片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医学前沿,2018.47.(5):18-22 3 廖新华, 樊林, 车向明. 腹壁疝补片的特点与选择.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3.7(2):113-114 4 仵永泉, 李振亚. 疝修补术补片材料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2013.19(12):2190-2193 5 陈松耀, 戴伟钢, 陈创奇. 生物补片在疝与腹壁外科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8.12(2):90-93 6 孙立, 陈杰, 申英末, 等. 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11):1223-1227 7 孙立, 陈杰, 申英末. 国产新型生物疝修补片与聚丙烯产品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疗效对比.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9.13(2):101-104 |
|
来自: 昵称33555554 >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