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件手卷装裱 略说“苏裱”技艺

 苏迷 2019-08-19
《苏州日报》
2019-08-17 

  □邹绵绵

  中国书画作品,大都必须经过装裱后才能观赏和收藏。书画装裱从形制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卷、轴、扇、册四大类。卷,指手卷;轴,即卷轴(含屏条、书联等);扇,指折扇用旧或残损后再可合成扇面,或与团扇等裱成扇轴或扇片、扇册;册,即经装裱成的册子(通常称“册页”)。因此,书画装裱技师堪称是中国书画作品的装潢设计师。然而,一件名人书画,如果装裱不得法,往往会有损它的艺术品位,甚至还会有损书画的寿命。因此,书画装裱在古代名之为“装潢”,其中的“潢”是指用黄蘖汁染治纸料,再用这种纸料装裱书画,故名。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卷五》中就有记述,如“装潢”“法糊”“装褫定式”“褾轴”“裱锦”“藏画”等,即专门谈有关书画装裱和收藏事。

  说到苏州的书画装裱,自明代起由于“吴门画派”的形成,使得书画装裱的重镇从杭州转移到苏州。据相关记载,当时的装裱工艺上承唐宋遗制,经明代画家文徵明、金石学家都穆、文学家王世贞等精心揣摩改进,技艺才日臻完美。至明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裱工中名手辈出。

  “苏裱”亦称“吴装”,它具有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帖、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细、手感柔和等特色,故自明清以来数百年间为世所重,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有称:“吴装最善,他处无及。”传至近现代更是名家辈出,技艺益精,因此“苏裱”遂有“书画郎中”的赞誉。新中国成立后,“苏裱”从合作社,到“古松轩”“吴门画苑”,在保护古代文物、发展书画艺术、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工艺美术品出口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因此,当代“苏裱”技艺已列入国家 级“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当年该行业中汇集了一大批装裱高手,如曹颂清、谢根宝、马荷生、连海泉、唐文彬、于明大、纪国钧、李永祯等,而且他们都各有“绝活”,如曹颂清的合折扇面,堪称独门绝技,可惜少有传人:谢根宝先生高艺传艺于徒范广畴;曾为画家张大千装裱书画的连海泉,其高艺一传艺徒纪森发、周根林,一传其少子连杏生。今范广畴、纪森发、周根林、连杏生四位,分别为苏裱技艺“非遗”国家级、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苏裱技艺中,以“手卷”的装裱工艺最为繁复,顾名思义它是拿在手中把玩(观赏)的文物,因此要求做得格外得体精致,且手感需柔和,展卷观赏时才不易皱折,已故苏裱名手连海泉先生以善装手卷最负盛名。笔者因与连老生前有一面之缘,慕其高艺,今春就将集藏多年的两师书札遗墨(图一)六件,以及请画家马伯乐、周矩敏两位先生各绘的一图(图二),和请书法家陆家衡先生书写的引首(标题),交苏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连杏生先生装裱。

  近日,取到由连杏生先生装裱的卷子,再三观赏,觉得该卷装裱的品质确实精良。具体表现在:选料讲究,如装裱书画芯子全采用自染浅米色耿绢挖嵌,即按书画尺寸的大小用整块材料挖出后将书画嵌入。该工艺既费工又费料,好处在于不仅美观,而且书画原迹丝毫无损,又装制熨帖。而卷子包首用的是真丝宋锦,由于用浆得法手感同样软糯,一如旧物。全卷长近十米,连复褙用的全是“红星”棉料宣纸,加上用浆得法才使得不仅手感软糯,而且不易受折,选料之精良于此可见一斑。至于手卷装裱最见功力的“卷边”和“削卷子”。因为手卷形制相对狭长,两边无法像卷轴那样放在案上用直尺来切齐,只能把卷子卷齐后握在手中,用马蹄刀来削,它关系到一件卷子卷后是否齐整的关键所在,而他父亲连海泉即以削手卷既齐整又速度快著称,而这一独门绝活也为他所传承,所见该卷子两面的卷边齐整如一,可见其手法刀功的精湛。而卷子宋锦包首上串别子的真丝“八宝带”图案古雅,现已十分难觅(图三)。从中可以看出作为老一辈“苏裱”名手的传人和“非遗苏裱技艺”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堪称一丝不苟,且处处用心,确实十分难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