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青木森森 2020-05-29

宋代书画发展繁荣,名家辈出,与之相应发展起来的便是书画的装裱,无论是在程式还是技艺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宋代是书画装裱发展成熟且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

“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宋代装裱(局部)

“乱世黄金,盛世书画”:宋代书画装裱技艺繁盛原因探析

宋代建立之初,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将“画学”纳入到科举考试之中,还专门设立了手工艺场所文思院,设六种待诏官职,装裱师即为其中之一。

  • 宋代统治者身体力行倡导书画

宋代帝王十分喜爱书画,宋太祖赵匡胤接受五代四蜀和南唐的收藏,并保留了“图画院”的体制,宋徽宗赵佶更是将画院中装裱师设为提举官,并且他自身也是一位书画家,他的书法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后人评价他“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统治者身体力行倡导绘画书法,是宋代书画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宋徽宗“瘦金体”

其次,宋代书画家层出不穷,涌现出了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宋四家”等一大批优秀的书画家,以及《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佳作。书画家的增多导致书法、绘画作品的增多,与其相伴的书画装裱的渐渐成熟发展起来,许多大书画家诸如苏轼、米芾等都曾亲自参与装裱。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千里江山图》

  • 宋代造纸业和丝织业的发展

推动宋代书画装裱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代造纸业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书画装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丝织业的花样和种类比前代大为增加,染色技术也有了提高。宋代的书画纸张装裱之后能够达到平挺、书卷整齐的效果,并且还可以进行染色、印花等加工技术。唐寅在《六如居士画谱》里辑元王思善语,这说明宋代纺织品花样繁多,质量上乘。

“宋代有院绢,匀净厚密,亦有独绫绢。有细密如纸者。”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宋《耕织图》局部

宋代的装裱形式最常见仍是卷轴,宋代文人画兴盛,题识之风盛行,便出现了在立轴上有了“诗堂”的裱法。诗堂是用以为他人给以题字、题诗之用。除此之外还有米芾及其子米友仁共同创造的“横批”,以及驰名的“宣和装”和独具匠心的“龙鳞装”、“蝴蝶装”。这些别具匠心的装裱形式把装裱技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纸书绢素,备成卷帙”:宋徽宗“宣和装”与“宣和七玺”

宋徽宗之前,秘阁书画装裱没有一定的程式,“宣和装”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出现。宋徽宗对秘阁所藏书画进行了重新鉴定和装裱,还亲自题写书画标签,宋徽宗时期的“宣和装”具有古朴典雅、工致精美、用料富丽堂皇、尺寸整齐划一的风格特点。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宣和装”

“宣和装”作为宋徽宗时皇宫内府收藏书画的御用装裱形式,以卷轴为主,玉池用绫,前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纸、加上画本身,一共五段,并在规定的位置上加盖 “宣和七玺”。“御书”(葫芦形印)、“双龙”(方印)或“双龙”(圆印)、“宣和”(连珠印)、“政和”、“宣和”、“政和”(连珠印),拖尾部分并另钤“内府图书之印”合称为“宣和七玺”。据宋高宗《翰墨志》记载:

“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术锦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宣和七玺”

宣和时期装裱的书画不仅有横卷,也有立轴和册页。立轴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五代到宋时就已较为普遍,宋人所绘的《十八学士图》中就有展开立轴的面貌,可见当时装裱立轴之一斑。宣和年间的这种装裱形式在颜色的搭配上达到了和谐统一,色调的完美配合使得作品更加庄重典雅,主题更加的突出。“宣和装”具有装饰和谐、大方,装件平挺、舒卷整齐等优点,能够给人以线条美、对称美的感觉,从宋代沿袭至今,影响深远。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但是,“宣和装”并不是完美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宣和装”的结构原理是建立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基础之上,而斜线和曲线并不适用,因此装裱之后形成的线和面具有单一性,缺乏变化,这对装潢学作为研究和应用造型美、线条美、结构美和装饰美的一门工艺技术美学来说是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一直持续了800多年,限制了后代的创新,以至于宋代以后立轴类的书画装裱样式,并未能出现线条多变、装饰性强的多样化装裱样式。

“宣和装”不仅在我国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影响了日本装裱技术的发展。日本平安时代晚期,“宣和装”立轴形式传入日本,后来随着日本茶道兴盛,茶室必挂字画,“宣和装”得以迅速普及,现在用于日本茶室的一种称之为“茶挂”的立轴形式和“宣和装”基本相同。“宣和装”是我国书画装裱艺术高度成熟时期出现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成功款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日本“茶挂”

“文锦为带,檀香为轴”: “龙鳞装”、“蝴蝶装”、“宫廷装”和“民间装”

  • “龙鳞装”

“龙鳞装”又称“鱼鳞装”,也有人把它叫“旋风装”,是对双面书写卷子的装裱方法,先将第一页单面书写的书卷,粘在卷首上,然后依次将其余双面书写的卷子以第一页为界等距离黏合,错口粘实,由卷首至卷尾收卷,打开时很像错叠的鱼鳞,故称为“鱼鳞装”。这种装饰既不影响画面两面阅读,又保持了手卷的外形特征,凸显了宋人丰富的创造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推广,在装裱史上犹如昙花一现。现存的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吴彩鸾《刊谬补缺切韵》卷,是目前仅见的龙鳞装实物。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吴彩鸾《刊谬补缺切韵》卷

  • “蝴蝶装”

宋代雕印书籍盛行,由于书籍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起书籍装帧方法和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宋代丝织业发达,宋人喜爱在小幅绢素以及团扇上作画,进而出现了“蝴蝶装”。“蝴蝶装”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经折装是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使用时方便。

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蝴蝶装”

  • “宫廷装”和“民间装”

南宋时期,书画装裱样式及尺寸都有了具体的分类,出现了代表皇家画院的院体画和代表人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画,与此相对应的书画装裱也出现了“宫廷装”和“民间装”。在宋人周密编写的《齐东野语》中就有《绍兴御府书画式》,详细记载了当时内府书画的装裱样式及各部位的尺寸与用料,并且最完整地记述了御府珍藏书画各等级装裱的详细情况。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周密《齐东野语》(局部)

宋高宗南渡之后,一面重组画院,一面派人搜集从北方流散来的书画。经过30余年的努力,到宁宗赵扩时,收藏也颇具一定的规模。据清康熙时编纂的《陪文斋书画谱》“宋中兴馆阁储藏”一段记载,虽大不如徽宗时收藏之富,名画的庋藏也有 1100 多件。高宗时搜集来的书画,交付米芾之子米友仁鉴定,然后分等级重新进行装裱。

“图画一百八十七轴,御府续行降付,今并以前录所载旧藏九百一十卷二册。”

宋代书画装裱除了装裱的形式增多之外,在用料上也十分考究。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在这部论著中共列举了40种装锦,还列举了26种用来做引首和托举的绫子,历代装裱论著记述的宋锦花色品种不下百余种。

“青紫大绫为裱,文锦为带,玉及水晶,檀香为轴。”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局部)

宋代关于装裱的论著也有很多,南宋周密的《绍兴御府书画式》,是其根据生平所闻,对书画装裱进行调查考证,详尽介绍了宋代宫廷装裱情况。米芾所著《画史》、《书史》,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装裱经验,主张裱好的书画要以时卷舒,适时收藏,否则容易损坏;主张用丝线编织成狭而扁平的带子轻轻的缚画,以免损画……他的装裱理论都是经验之谈,切合实际而又精细入微,给后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玉轴装裱,盛以锦囊”:多样且繁荣的宋代书画装裱技艺

米芾《蜀素帖》

徐怀谦在《字画》一书中这样说过:

“通常意义上的字画,并不是指书画家在纸或绢上挥毫泼墨完成的半成品,他还需装裱师经过30多道严格工序,精心制作,最后才能珠联璧合,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由此可见,装裱对书画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装裱,可以使中国古代书画经过数百年而未曾霉烂变质,而且只有经过精心装裱后的书画才能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整体美更加突出,书画的艺术价值能够最大程度的得到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