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蒙”两个字有何真意,还得让古人来解读!

 青木森森 2019-08-19

在经过多次曝光后,华为的鸿蒙系统终于走到前台,宣告华为自研操作系统正式落地。这个别致的名字,让网友们觉得充满了中式浪漫色彩。

其实,这种理工男的浪漫情怀在我国的科研领域比比皆是。比如今年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叫做“嫦娥”四号,为其提供信号中继服务者叫做“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三者均为我国古代天文星图“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的星官……

由通信卫星在地球与月背之间搭设的无线电“鹊桥”

古书里大量现成的词,直接就可以拿来用,既有白话文不能表达的深意,更是传统文化延续的证明。不过有时候正是因为它们内涵丰富,所以许多人都对有不同程度的疑问,比如这次华为发布了鸿蒙的信息之后,关于鸿蒙的搜索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鸿蒙,也写成“洪蒙”,出自《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

不光梦蝶,还梦鸿蒙

唐代的道学家成玄英对此注解说,“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唐以后,后人开始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不谋而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游记》开篇就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鸿蒙二字预示着破冰重见光明,隐含着中国人开天辟地的志向与抱负。

在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盘古开天地前的状态,宇宙就是“鸿蒙”的

不管古人对鸿蒙概念的认知是不是要比今天深刻,但是古代文人的书法功底一定是高于今天人的平均水准的,下边就来看看古代这些大师们写过的“鸿蒙”二字吧。↓

首先是2300年前,先秦时期的篆书,比例对称,横平竖直,非常美观:

到了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气息高古,心态佛系,但刻在魏碑上的字却又充满了宏大的气象:

一代大书法家米芾,既是天才也是怪人,在庭院中拜石为兄的他,对鸿蒙的理解则有一种遒劲的感觉: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草书,如果华为用它当标志,感觉可以让让运行速度上一个台阶似的:

明代黄道周的隶书转折刚劲、奔放有力,识别性很强,非常耐看:

到了现代,启功先生写的鸿蒙也非常漂亮,贴合字义的主题——开天辟地:

些大家没有写过完整的“鸿蒙”一词,但是从他们的作品中集字,也能看出他们书法功底。
王羲之: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苏轼:

黄庭坚:

赵孟頫:

董其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