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 上古神话中有一个著名故事叫做共工怒触不周山。大意是说水神共工与皇帝之孙颛顼素来不和,后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共工不敌便愤怒的撞上了不周山,于是天倾西北,日月星辰都移向了西北,地陷东南,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幸而有中天一柱如擎天一臂,稳住了天的中央,天地才未重回混沌。 答案历来众说纷纭。 我们今天的主角天柱山据说便正是这伫立在中部大地的乾坤一柱。故事的真假自然有待考据,但天柱山作为中华名山却是历史悠久。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早在春秋时期,潜山是皖国的封地,山、水、城皆以皖名,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故而天柱山也叫“皖山”。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礼天柱山,号曰“南岳”,道家尊其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 公元589年,隋文帝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仍以古南岳而受人仰慕。 如今天柱山、黄山、九华山分别伫立于长江两侧,三座名山以鼎足之势静静的守护着这一片中原大地。 看山便是山,你看... 一峰突起群山绕,两河夹山峰峦叠 天柱奇峰 何传真摄 北纬30°线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这里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和地球文明信息。如珠穆朗玛峰、埃及金字塔等。安徽的天柱山恰恰也屹立于这一纬线上。 天柱山之峰令人叹为观止。“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飘逸行吟中,曾对天柱山发出深情赞叹。天柱山奇峰丛集,海拔1000米以上的雄峰达45座。 天柱峰似柱擎天,飞来峰巨磐盖顶,天池峰、五指峰、覆盆峰等形态各异,在云遮雾罩中形成峰海奇观。天池峰崖畔千岩万壑,五指峰巨擘高张、蓬莱峰云生肘腋、莲花峰如出水莲苞,还有飞虎峰、花峰等,群峰争雄,各具特色,魅力独绝,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峰海”。 杀 人 的几种方式 峰之骨在于石。“皖公神像”神形兼备、“祖孙乐”妙趣天成,混元霹雳、蜒蚰爬壁、双乳临哺、双狮戏球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形态逼真。 皖公神像· 天柱山的神秘谷口有一尊十几米高巨型山岩形成的的天然雕像“皖公神像” 水让天柱山灵气十足。全国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炼丹湖就在天柱山。其海拔1100米,湖光映山色,碧水接蓝天,美不胜收;九井瀑布,跌落成群,美仑美奂;白马潭漂流,青山野岭、碧水竹排,心间悠然清新;更有环山流淌的潜河皖水,为天柱山平添灵动与飘逸,放眼望去,如一幅清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看山便是山,你看... 穿越亿万年时光 游历地心深处 1987年,科学家在天柱山西边的绿辉岩中发现了柯石英,为世界范围内第三例,在亚洲和我国系首次。而后,科学家又在天柱山地区绿辉岩中发现变质成因的金刚石,该成果轰动整个地质学界。 柯石英和金刚石的出现,说明其所在的地区,曾经经历过超高温高压的洗礼,尤其是金刚石的形成,需要1200摄氏度的高温,和5万个大气压,地球上唯一能够找到这种环境的地方,正是地心。也就是说,天柱山一带的岩石,曾经有过游历地心的神奇经历。 天柱山几乎包罗了世界上所有花岗岩风景区的地貌景观: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胜景。尤以花岗岩崩塌及堆垒景观典型而堪称世界一绝,成为国内同类景观的代表而冠名为“中国天柱山型花岗岩地貌”。天柱山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最佳地区之一和世界重要的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基地。 想一想,多么奇妙。我们通常比较熟悉仰望天空,看着浩渺的宇宙,想象着人类和这颗星球共同的来路和归途。可是,在这里,你走过的小路,你抚摸着的岩石,它们来自宇宙,却又曾深藏于这蔚蓝星球的最深处,然后喷薄而出,它们是那暗黑世界里的一缕微光,以万千姿态解释着宇宙的奥秘。 看山不是山,你看... 那历史深处 人类蹒跚而来 1979年发现于天柱山东南麓、安徽潜山市王河镇薛家岗遗址的薛家岗文化是我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薛家岗文化的时代约在距今5000-6000年之间。薛家岗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 薛家岗十三孔石刀 薛家岗列孔石刀:孔数多寡与墓主人地位相关。石刀略近长条梯形,双面磨刃,背处有13个一面穿钻的喇叭圆孔,呈一字形排开,新颖美观。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薛家岗红陶球 泥质红陶,器体硕大,直径8.8厘米,制作极为精细,呈球形,薄壳,体内中空,内有数粒小陶丸,摇之铮铮作响,和谐悦耳。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十多亿年前的地心岩石、距今7000万年的“潜山安徽龟”和 “东方晓鼠”等化石、5000多年的原始文化发源。这或许正是造物主冥冥之中的安排,暗合着上古时期擎天一柱的遥远传说。 看山不是山,你看... 归然一去无踪迹 于水穷处看云起 这里是众多文人向往的归隐之地、终老之乡。历代皇室贵族、文人墨客、道徒释子蚁涌而来,在此风云际会,留下众多人文胜迹。
![]() 野性堪如此,潜山归去来 --王安石 ![]() 潜山带荆衡,凌厉首开辟 --黄庭坚 ![]() 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 --李庚 而游遍名山大川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欲以此终老。他曾在天柱山随口吟出:“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他所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后又在给其一位叫李惟熙的友人写信时说道:“平生爱舒州风士,欲卜居为终老之计。”(舒州便是天柱山的所在地,也可看作是天柱山的别称。) ![]() 寂寞天柱山 中国人心中的山往往并不单单只是一座山,游目骋怀之余它寄托了大家心中无数的意向。它是文人政客们出世入世之间的一段屏障,有人在山中归隐终老,有人在山中饿死不仕,有人在山中相时而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是一种人文理想的追求和投射。 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寂寞天柱山”,在文中感慨了一下这座名山的寂寞,无数文人墨客曾向往的终老之地,却在历史之中渐渐寂寂无名。他感慨道“现在有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天柱山的所在,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如今的天柱山,早已不是余先生柱杖而上时那般寂寥,山中多热闹,熙来攘往,游人如织。然而我想或许山的那份寂寞孤傲是不会变的,那是山的精神...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安徽 皖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