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研读(19)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9-08-20

说明:本文为我在微信群“方证与临床”里讨论伤寒论条文的简短记录,我又整理了一遍;讨论者,有真名,有网名;伤寒论条文用的是“伤寒论查阅”APP里的伤寒论版本,是宋版(赵版)——特致谢;

太阳上第五

7

2019-07-23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霍伟;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人参汤;如果没有大渴,但是有大热、大汗、脉洪大,白虎汤。

26条,提出了“大烦渴”;没有提出恶寒。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不一定都解啊?

这条就仅仅提出了“烦渴”,就从太阳转阳明了吗?

这个症状,是不是关键的症状呢?

是不是太阳与阳明的关键的症状呢?

我的猜想,是不是太阳温病,服桂枝汤后出现的呢?

霍伟:

不是。

阳明病也有不渴的症状

白虎汤就不烦渴

这个烦渴不能区分太阳阳明

但是,这个条文。就给一个大烦渴

没有谈到恶寒。因为,“有一份恶寒,就有一分表症”。

霍伟:

这个“烦渴”应该是鉴别白虎人参汤的主要辩证依据

但是我感觉不能作为阳明病的唯一的鉴别症状

不先鉴别阳明与太阳,咋鉴别白虎汤与加人参呢?

鉴别阳明病的方法:

大汗出。大汗+脉洪大应该就排除太阳病了。

那个烦渴主要区别白虎和白虎人参。

烦渴再结合大汗、脉洪大肯定津液耗伤了,加人参。

伤寒论的这个“渴”,不是一般人,喝水就解了的渴。那样,就没有病了

这个“渴”,是有渴,但。喝水,没有用,否则,谁还辛辛苦苦的找医生?@大道至简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则,该条文说明。患者原有“烦渴”。——则,一来说明里热的患者。服桂枝汤,也不是“服桂枝汤,阳盛则毙”;仅仅是大汗出。而已;二来,说明;渴症,非桂枝汤证。

汗出而脉洪大,说明里热盛;里热盛可能有“表微寒”,就像从汗蒸房出来的恶寒,一样。是里热的标志,渴也是里热的标志。

所以,脉洪大、大汗出、大烦、渴,则是白虎加人参汤的标志了。没有汗出、渴,则为白虎汤了。

讨论白虎汤,则条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表有热,这个热是阳明也呢?还是太阳热?

里有寒,则理解?说明里无病,就是无里证。

这个热,是没有恶寒的发热。

不一定大热。脉滑。

杰克:

人家王叔和都说了旧云白虎汤恐非

说明王叔和认为这条不是白虎汤

金匮玉涵上王叔和写的是白通汤

王叔和是对的 这条用白虎汤不对 应该用白通汤

检索一下所有关于里寒的文字 都是说的是里有寒饮 那么问题来了 里有寒饮能否用白虎汤 用白虎汤是站不住脚的。

道哥:

如果按现行176条直接看,这是有问题的

这个“里寒”,从脉看,我认为是“里无病”——就是没有里证。

这个里寒是与表热对应的,里没有热(邪热)——里正常。

好像李克绍的讲义,有这个说法。

张玉琢:

我先剔除说理,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去掉括号中内容。

176、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

这个用白虎汤是对的。

厥阴篇中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读伤寒就把那些说理的去掉。350条也多了一句里有热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这样就行了

这些东西根本就不知道是谁说的

伤寒论中说理的条文,你就将就的听,将就着看。

道哥:

这段有严重的错误,伤寒脉浮滑,提示是表里俱热,应该是白虎汤的脉;但表有热、里有寒的证不配套。如果按表有热、里有寒的证,应该是白通汤,但白通汤的脉应该是浮迟。

林忆就脉浮迟、表有热、里有寒为四逆汤证,林忆提出反对意见:白通汤治表邪又治里寒,四逆汤只温里不解表。

@毛延生 伤寒脉浮滑,提示是表里俱热,应该是白虎汤的脉;

但表有热、里有寒的证不配套。如果按表有热、里有寒的证,应该是白通汤,但白通汤的脉应该是浮迟。

原来老一辈的人说涩脉,还多泛指不及的脉,其中迟、细、沉这都属于涩脉。后来大家都说涩脉是一种特定的、血流不畅的脉

没有“里”什么事,就是说,“里”是正常的。

这个是阳明之里,还是太阳之里?

张玉琢:

伤寒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

滑脉相对于紧脉来说,已经是变弱了,一定会出现口渴。

伤寒中很多地方都是省了文字的伤寒例一定要看。

这样大概也就理出来了,有发热恶寒身痛的伤寒症状,有脉浮滑,还有口渴。

用白虎汤是对的。

我也不同意员外爷的结论。

没有这些发热恶寒身疼痛,就是脉浮滑。

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从这条,也可以看出,白虎汤是没有恶寒的。

我的结论: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是伤寒论所定义的“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其所以说“里寒”,是与阳明病的里热相区别。

下面学习中药:

41、知母

《神农本草经》:【知母】味苦。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一名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母。生河内川谷

补不足。益气——首先,知母,也有补益的作用。

肢体浮肿——这个描述,接近现代汉语了。肢体浮肿可以用知母。桂枝芍药知母汤吗?

主治消渴热中——主治的消渴,是在里热盛的情况下用的。

除邪气——外邪?阳明热盛?

下水——咋解?泽泻,茯苓,是利水。水从小便出。这个下水呢?从大便出?

难道是止水,止水外泄吗?白虎汤是大汗出。

霍伟:

@毛延生 ,我觉得这个知母的这个下水就是通过大便。

知母本事有滑肠的作用。

19、石膏

《神农本草经》:【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生齐山山谷。

石膏是辛味。微寒的药性。不是大寒。

霍伟:

嗯,石膏和知母这两味清热药有什么区别呢

共同点是都可以清肺、胃  中上焦的热。

不同点是知母还可清下焦之热

知母可清三焦之热,石膏重在清肺胃之热

我觉得知母的这个滋阴润燥和下水除肿还是两个功效

是的;平衡体内水代谢。

但是,必须是热性病。

主治中风寒热——石膏,治疗发热恶寒?与发热恶热吗?

霍伟:@毛延生 ,这个“寒热”,我比较偏向理解为,恶寒,发热。

那就是太阳病了?

不一定,如:你看,大青龙汤,桂枝越婢汤,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如果放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加石膏这些方剂中这个“寒热”我理解为恶寒、发热应该是对的

在太阳病的状态下。是不是“口干舌焦不能息”。才加石膏?

或者,太阳病,口舌干燥。有渴的趋势时,加石膏。或选有石膏的方剂呢?

因为,石膏有“口干舌焦不能息”

这个,也是太阳病,选含“石膏”剂的要点吧。

霍伟:

「毛延生:在太阳病的状态下。是不是“口干舌焦不能息”。才加石膏?」

- - - - - - - - - - - - - - -

毛兄,我觉得太阳病中不一定只有口干舌焦不能息才加石膏

口干舌焦不能息,加石膏应该是没错,但是你看大青龙汤的条文

应该是有个“烦”字。

所以大青龙汤也用到了石膏

大青龙汤的那个烦字应该就是里有热的表现。

我觉得只要里有热,肺胃有热,就可以考虑石膏。

这个“不能息”怎么理解呢?

是不能停息?还是不能用鼻子呼吸,就是喘的意思?

是,有热,伤寒论,一般都有渴

一直干渴,不停息呢?

不能息,是指口干舌焦。而言

那也要看前后文。

维纳斯:

不得息,是不是一种不得安稳呀?

古文不是有,洗洗将息去吧。

惊喘——咋解?

心下逆气。惊喘——连起来。心下逆气。就是气上冲了?引起的惊喘?

木防己汤,是不是?

厚朴麻黄汤?

竹叶石膏汤?

腹中坚痛——这个胡老讲过,石膏,解凝。

胡希恕先生认为,生石膏可以解凝,即解除因热而形成的凝结,具体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细读胡老的医案,不难发现,只要见到上述情况,胡老常用生石膏。如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公英、桔梗等;急慢性睾丸肿大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陈皮、生苡仁等,所用治例皆收捷效。

《神农本草经》谓石膏能治腹痛,诚有效验。曾治奉天刘××腹疼,三年不愈。其脉洪长有力,右部尤甚,舌心红而无皮,时觉头疼眩晕,大便干燥,小便黄涩,此乃伏气化热,阻塞奇经之经络,故作疼也。为疏方∶

生石膏两半,知母、花粉、玄参、生杭芍、川楝子各五钱,乳香、没药各四钱,甘草二钱,一剂疼愈强半。即原方略为加减,又服数剂全愈。

——张锡纯

杰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石膏少用是偏走表的 比如黄素石膏散 肘后石膏散 千金石膏散。

量大了可以走里位除里结

比如白虎汤 比如木防己汤

这个腹中坚痛是指大便吗?

可能。我也是这样想的。

解凝是因为石膏中的结晶水,使得肠道润燥,大便排出?

那,与大承气汤呢?

就是类似于承气汤的作用。

白虎汤,不会有燥屎,小腹按压,不疼痛。以大热为主。大承气汤,以燥屎,按压疼痛为主;大热或不大热,都用。

(探讨张锡纯的那个医案)

如果,是大承气汤,医生,一般可以第一时间认证。

这个以腹疼为主。大便干燥是标。

那,这个腹部坚疼,应该有热。

不虚,但,我考虑,既然三年都没有治疗好。中间,肯定用过承气汤之类的。

石膏,还有:除邪鬼。产乳。金疮

除邪鬼???不好讲的。

产乳——指女人生孩子。 是产后大热吧。

金疮——刀斧等金属利刃搞的外伤。

杰克:

外台—— 又疗乳无汁,单行石膏汤方。

    石膏四两,研,以水二升,煮三沸,稍稍服,一日尽,良。

这是里热耗伤津液导致的没有乳汁 泻实相当于补虚 达到补虚的效果

金疮呢?@Jacky永远不困

刘娟子鬼遗方——治金疮烦满,疼痛不得眠睡,白薇散方

白薇 栝蒌 枳实(炒) 辛夷(去毛) 甘草(炙) 石膏(以上各一两) 浓朴(三分,炙) 酸枣(二分,炙)

上八味为末,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治金疮内塞,泽兰散方

泽兰 防风 蜀椒(去目、汗、闭口) 石膏 附子 干姜 细辛 辛夷(去毛,各二两) 芎 (三分) 当归(三分,炒) 甘草(四分,炙)

上十一味捣筛,理令匀,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脓多倍甘草,渴加栝蒌二分,烦加黄芩二分,腹满气短加浓朴二分,疮中血瘀加辛夷一倍。

石膏对直接修复机体应该没帮助。

类似的有地黄 芍药 甘草 这种才是补虚 修复伤口的。

石膏应该是通过清理代谢产物 达到修复伤口的目的。

对于失志 谵语类似的现象称为邪鬼 见鬼状。

石膏清泄里热 解除异常的失志 谵语的状态 可能说是除邪鬼   。

9、人参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上党山谷。

主补五藏与安静神,定魂魄;都不是具体的。

像是泛指补益五脏六腑了。

杰克:
这个人参的品种也是众说纷纭

至少可以确定不是红参 也不是辽人参

党参——?

霍伟:

@毛延生 ,不是党参

是一种山西上党地区的人参,但不是党参

这个上党地区的人参,跟现在说的党参还不是一个科属

傅天:

古代“潞”产的人参道地,后来给采得资源枯竭,改用现在的党参,叫“潞党参”

历史沿革的事

杏林春暖:

人参和党参使用有本质区别的

道哥:

人参在方证中,大体有三个功效

心下痞、生津止渴,扶正祛邪。

杰克:

胡老说人参治心下痞 我是非常不认可的。

人参作用主要是补虚 少阴病篇 利止亡血加人参 白虎汤是大烦渴加人参

都提示了津血虚加人参。

胡老这么说 我觉得是受到日本汉方派影响的一个误会。

我说的实邪 不是里实。

你去看看所有的心下痞 哪个不是祛邪让代谢产物走的。

不然为什么心下痞 按下去感觉不舒服有东西。

这就是代谢产物堆积啊。

你用泻心汤、 小柴胡, 都是促进机体对代谢产物的排泄; 代谢产物没了自然就没不舒服了。

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虚证吗?只要伴随虚 就一定有代谢的不畅通。

医学的目的就是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 而不是重新改造生理机能

就算补虚 也是为了新陈代谢服务的 只不过是补虚达到泄实的目的 。何处不是往来 ,何处不是出入, 恢复往来出入 ,人的生命才能够正常运行。

所谓补虚达到泄实 ,比如大便干燥, 你吃点生甘草 ,补补津液,可以通便,

他是通过补 ,达到了促进代谢的目的 ,从而泄实——人参也一样。

补泄关系没办法偷换概念 你要看原始定义 以补达到了泄 不能说是泄实

强新民:

补虚泻实是有原则的。气虚不能推动大便,这大便不一定硬。

1、甘草

《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河西川谷。

【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甘草是治疗五脏六腑的寒热邪气?

是不是说,甘草在五脏六腑有邪气的时候,能服用了?

霍伟:

甘草最常用,真要讲有,都能讲出些什么来呢

@毛延生 ,甘草即使有邪也不能长期服用。

道哥:

甘草也有忌用的地方,小便不利者要慎用,甘味药有唯一有大枣是利小便的

看看利尿方中就无甘草;对 大枣反而是能除水的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这几条都好理解;

坚筋骨——强壮筋骨,使之外界抗打击。

尰ㄓㄨㄥˇzhǒng

名一种足部浮肿的疾病。《尔雅·释训》:「骭疡为微,肿足为尰。」《诗经·小雅·巧言》:「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毛延升:

解毒——甘草的解毒。解百毒,言其多也。

霍伟:

甘草的这个解毒作用感觉神一样的存在,但是真这样吗?

如何能把甘草这个解毒作用说的清楚点呢

道哥:

甘草有点激素的意思

但你要从方证中看,使用范围也是确实是广

古月如心:

@大道至简 嗯,就是个拖后腿的作用,不管是药还是毒

甘草有止咳、祛痰的功效——本经没有载

霍伟:

如何看待甘草的缓?

是说可以延长药物的疗效?

「毛延生:缓解疼痛吗?」

- - - - - - - - - - - - - - -

不是指缓解疼痛,比如很多救急的药里面没有甘草,就是因为甘草能缓解药性;

我也是这样感觉——类似与西药的缓释。

伤寒论和金匮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道哥:

给别的药物加了个糖衣

类似于西药的缓释;

黄芪桂枝五物汤

我的理解,就是五脏不虚,不需要甘草。

我的感觉,是甘草不利于向太阳输送营养,而偏于补五脏。

霍伟:

比如:干姜附子汤 没有甘草;急救肾阳

但是四逆汤里面有甘草,是希望药性发挥的作用更长一些。

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应该都是出现全身多器官衰竭的症状吧

冰:

甘草有缓和药性的作用,药性太猛的话,不用甘草,身体是承受不了的。

一般都是虚证,慢性病。

山支黄:

病在阴:用炙甘草多有补土伏火厚镇元气的用意。

@毛延生 @古月如心 用这个理论用来治疗糖尿、高血压效果哦。

特别是糖尿

其实很多糖尿为什么刚刚清热会有效,但是后来越清越重,  本来就是一个土虚不能上养(所以多在老年人得病多),厥阴发动少阴的元气来养太阴,所以元气壮的人就会出现白虎证或者柴胡证(厥阴就是所谓的相火还能伤阴),但是后来元气里面的真阳发完了,人也就完了,全是阴证

古月如心:

郑钦安附子甘草汤的说法。

网上查得,甘草有以下14种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2.有突触后抑制作用,对胃肠平滑肌具有解痉作用。

    3.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有抗脂质氧化作用。

    4.有抗过敏作用,对吞噬细胞的功能可呈双向调节作用,也能增强特异免疫功能。

    5.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6.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7.有镇静、解热、镇痛作用。还能提高听觉。

    8.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增大心脏收缩幅度。还有抗心率失常及降血脂作用。

    9.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艾滋病毒有破坏和抑制其增生的作用。

    10.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而产生镇咳作用,也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11.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

    12.对某些药物、食物、体内代谢产物及其细菌毒素所致的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同时还有解毒增效作用。

    13.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可抑制雌激素对未成年动物子宫的增长。

    14.在方药组合、配方、免疫中,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以上作用,没有一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问:甘草有这么多药理作用,它们之间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呢?或者说,用了某种作用,其他的作用是否会呈现毒副作用呢?

答:甘草的众多作用(注意!实际上不止14种)基本上没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反而常常可以互相协同。比如,它的镇咳、平喘就是互相协同。抗溃疡和止痛、解痉,也是如此。至于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保肝、抗炎、增强免疫、兴奋心脏、抗菌、抗病毒等,更是对一切患者都有利。如果说它有副作用,只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点问题。不过,此种副作用相当小。停药、减少用量或略作治疗会很快消除。比如下附案1治溃疡,每天甘草用量270克,连用40天,没有出现毒副作用。足见此药的毒副作用相当小。

——选自赵洪钧的著作《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