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唐代东蛮诸部是何关系?

 与春天同行 2019-08-20

唐代前期,洱海地区居住着不同的蛮夷。有自两汉以来就生活在这里的昆明人,他们是唐初洱海乌蛮的主要成员,形成施浪诏、邆赕诏、浪穹诏三个酋邦,分布于今洱海以北的洱源、剑川一带。有从澜沧江以西迁来的哀牢夷,形成蒙舍诏和蒙诏两个酋邦,亦被称为鸟蛮。还有从滇东及其他地方迁来的白蛮。白蛮因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洱河蛮(又称河蛮)、云南蛮、姚州蛮、弄栋蛮、青蛉蛮等。白蛮曾建立了一个较大的酋邦,称为“白子国”。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唐代东蛮诸部是何关系?

一、“白人”的出现

汉至唐初,许多汉人迁入洱海地区。天宝西洱河战役期间又有不少汉人流落到洱海地区。由于南诏多次进犯西川,尤其是太和三年对西川的劫掠,又俘虏数万汉人而归。这些汉人逐渐融合于当地诸蛮中,他们对南诏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初年,洱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由于诸蛮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这一融合创造了条件。南诏征服河蛮,击灭五诏、统一洱海地区,进而统一云南;而统一的完成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诸蛮部的交融创造了条件,使洱海地区成为南诏的首府(十赕)所在地。贞元十年以后,洱海地区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长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往,使原来诸蛮部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共同的封建领主经济、共同的政治体制、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使洱海诸蛮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原来的哀牢、昆明、云南、西洱河、弄栋、青蛉等蛮名也随之消失,出现了共同的专用名称。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唐代东蛮诸部是何关系?

唐嘉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南诏酋龙卒,子法(隆舜)立,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意义也相同。“封”“邦”“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又称洱海地区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与“僰子国”有密切关系。“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融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白族。到大理国时期“白”字就更为通用,大理国称“白国”,其王称“白王”,其史书称“白史”,其语言称“白语”,其文字称“白文”,民族称“白人”

二、彝族的形成

爨蛮分为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通称两爨蛮。南诏占领后,为加强统治,阁罗凤派遣昆川城使杨牟利,以兵围胁西爨,徙二十万户于永昌郡地(今云南保山)。乌蛮以语言不通,多散林谷为由,没有迁移。自此以后滇池地区和今曲靖地区,荡然兵荒,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原来爨西白蛮创造的较为发展的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破坏。当地的乌蛮后来迁入西爨故地。南诏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又将施蛮、顺蛮、么蛮诸蛮种数万户迁至拓东地区,充实西爨故地。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唐代东蛮诸部是何关系?

从永昌地区将望苴子、望外喻等千余户,迁到拓东城傍,以静道路。南诏攻拔太和城时,部分河蛮曾迁至洱海以北,羁制于浪诏,贞元十年浪诏破败,被南诏迁到拓东地区。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南诏劫掠骠国,掳其众三千余人,隶配拓东城,令其自给。南诏统治的爨区,胁迫大量人口迁出迁入,原来同族系聚居的滇池及其以东地区,成为施蛮、顺蛮、河蛮、麽些蛮、望苴子、骠人等诸部杂居的地区。经过长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蛮部间又交错杂居。相互间交流融汇,逐渐形成新的人们共同体,即今天彝族。

三、彝族各姓的来历

雋州地区(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勿邓、两林、丰琶三部称为东蛮。勿邓与滇东北东爨乌蛮的阿路、阿猛、蘷山、暴蛮、卢鹿蛮、磨弥敛,合称乌蛮七部。

“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

勿邓又称为邛部,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五姓乌蛮。有初裹五姓,都是鸟蛮,散处邛部(今四川越西)台登(今四川泸沽)之间。有东铁蛮二姓,都是白蛮。还有果粟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散处黎、雋、戎数州的边鄙之地。这里的乌蛮妇人穿黑缯衣裙,其长曳地;白蛮的妇女穿白缯衣裙,其长不过膝盖。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唐代东蛮诸部是何关系?

两林在勿邓南面七十里,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亏望三姓。两林以南为丰琶部落,阿诺两姓。两林居地虽然狄容,但被诸部推为东蛮之长,号都大鬼主。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唐代东蛮诸部是何关系?

这里所称的姓,就是以共同的血缘为联系纽带的“家支”集团。以上所列举的“姓”中,其名称还与今天大、小凉山彝族的“家支”名称相同。

“阿屯”即今“阿都”“十低”即今“吉狄”“亏望”“阔部”

四、唐朝对彝族的管理

东蛮诸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已进入奴隶制,有的还处于家长奴隶制向奴隶制过渡阶段。但基层组织仍是以血缘为联系的家族村社。东蛮诸部的经济生活大都以畜牧经济为主。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唐代东蛮诸部是何关系?

鬼主是宗教祭司、军事首领、部落酋长合而为一的头目,也就是彝族“兹”“毕”“莫”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每年每户要出一牛或一羊,在鬼主家举行送鬼迎神的盛大祭典。这种祭典是在宗教的神秘云雾中实行政治统治与军事掠夺的重要手段。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唐代东蛮诸部是何关系?

​东蛮后来发展为今凉山的彝族。唐初,曾在东蛮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分别隶属于雋州都督府,或戎州都督府。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局,南诏与吐联合攻陷雋州后,东蛮羁属于南诏。贞元年间,唐朝又控制了东蛮。到公元九世纪,南诏再度攻陷雋州,在此设置会川都督,又将东蛮置于其控制之下。

参考文献:

《新唐书·南蛮传》

《云南志校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