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思是,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样。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天生就十全十美的,是人就存在缺陷,就有不足。然而,在人生的修行中,自我凡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每天反躬自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自我检查,有错就积极改正,没错就当作是自我勉励,修正自身,不断进步,超越自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事情没做成功,或是遇到挫折,或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时候,应该进行自我检讨。若只是想着从外界寻找原因,逃避自己的责任,这样如何会有进步?正如圣严法师说过:“道理是拿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苛责别人的。”我们学习的诸多道理,是用来精进自身的,而不是用来责难别人的,若只会用道理的爱怪罪别人,不过是给人一种心胸狭隘的印象,令人作呕。有个人在树底下乘凉,突然,一滩鸟粪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他身上。这个人很生气,骂道:“该死的鸟儿,你不长眼睛呀,你找死呀。” 你骂小鸟有什么用呀,再说,明明不是鸟儿的过错,树上本来就是鸟儿的家,是你自己站错了地方,怎么能怪小鸟呢?或许,人类最大的劣根性就是,时刻都将光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便难以做到自省,看人总是带着三分颜色。如此便无法洗去思想上的尘埃,消除人性中的偏见,保持头脑的清醒,所言所行,总有丑陋之举。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自己心灵太少,所以才会显得如此丑陋吧。 自省,是认识自己的第一步 一个人,了解别人或许称得上聪明,若是能了解自己的话,才算得上是大智慧。也唯有“自省”二字,从内心深处寻找自己,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不会被蒙蔽,看清这个世界。弘一法师李叔同说过:“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能意识到自己得不足,属于智力上的笨人,也算情有可原;但能看见不足却不悔改者,便是自欺欺人,是性情上面的笨人,是笨人中的笨人。所以,一个人要想通过“自省”来认清自己,只有知道自身短处是不行的,还要有“行”,要行动起来,才算真正认清了自己。颜回找孔子请教游说之法,孔子指出,颜回尚未认清自己,叫他先做到“心斋”。 另一方面,让他独处时,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戒惧心态。
在这两种内在修行中,时刻处于关照自身、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然没功夫理会外界的闲言碎语和鸡毛蒜皮,这样才能完成自救。 自省,是成就不凡的最快途径 “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内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曾国藩年轻之时,便立下了做“圣人”的志向,并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管理自己。唐鉴告诉他,写日记是最好的方式,于是曾国藩就开始写日记。一开始时,曾国藩不明白日记的重要性,以为只是记录当天发生的一些事情就可以了。 后来,唐鉴推荐他向另一个大学士倭仁学习写日记的方法: 把每日读过的书、说过的话,经过反复思量后,再选择性的写到日记里,并根据这些记录来反省自己,找出不足的地方。于是,曾国藩依言而行,每日不敢停歇,直到晚年,仍在写日记,日日反省自身。最终,凭借着这一份毅力和自省的力量,从平庸之辈修炼到“半个圣人”的境界。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并非是他们从不犯错误,而是懂得时时反省自身,力求事事尽美。他们不会过多抱怨上天的不公,而是懂得从自身上找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现代社会中,诱惑无处不在,我们应常备自省之心,让自己能够活得更清晰,更明白,这样的生活才有质量和意义。人生在世,诡谲莫测,唯有自省,才能得到人性的觉醒,在风雨飘摇的世局中,展露独属于自己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