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李后伦是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石笋山村万水桥村民小组村民。在他3岁那年,体质较弱的李后伦听力和言语尽失。从此,他便成为一名聋哑人。由于自身残疾,加之父母皆年老体弱,2014年,单身的他被村里评为建卡贫困户。 脱贫离不开产业。为帮助李后伦改变困境,除采取低保兜底等扶贫措施外,何埂镇政府还给他送来5只种兔。 通过政府农技部门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再加上自己刻苦摸索,李后伦很快便掌握了养兔技术。当年年底,李后伦脱了贫。 如果说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那么利益联结机制就是产业扶贫的核心。为让李后伦稳定贫困,在石笋山村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李后伦与流转村里土地的康蜜果园结成利益联结体,即李后伦可以随时到康蜜果园割青草喂兔。 经过5年的发展,李后伦的养兔技术日益成熟,养兔年纯收入有五六千元。2018年,李后伦还被何埂镇党委政府评为“脱贫之星”。 ![]() 李后伦精心喂养商品兔。 ![]() 李后伦和他的种兔。 今年4月,李后伦为期3年的公益性岗位合同期满。合同到期,意味着李后伦每月就少了792元的收入。 “扶贫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产品,可以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的信用贷款。”冥思苦想中,李后伦突然想到年初村干部来家里走访时给他宣传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 “我何不通过这个扶贫小额贷款扩大养兔规模来增加收入呢?”想到此,李后伦找到自家兄弟,通过简单的手语比划,把自己想通过贷款多养些兔来增加收入的想法告诉他。 随后,李后伦的兄弟找到村里的扶贫专干刘中梅,把自家哥哥的意愿告诉她。 在刘中梅的协助下,李后伦第一时间递交了扶贫小额贷款申请。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他申请的1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就到账了。 46岁的邹品江是何埂镇联盟村新观音村民小组的一名上门女婿,也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以前,为了岳父岳母和两个孩子,邹品江夫妻常年在外打工。随着岳父母年龄的递增,邹品江夫妻选择了回乡。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邹品江一家的经济状况也没有明显好转。2015年,通过政策兜底,邹品江脱了贫。 为了一家6口人的生活更好些,2017年,邹品江东拼西凑了6万元买了10头黄牛。 ![]() 认真学习养牛技术的邹品江。 经过一年的养殖,邹品江觉得养牛有盼头想扩大规模。于是,他便来到联盟村便民服务中心找到村干部,把自己想通过无息贷款扩大规模的想法告之他们。无奈,由于当时没有相关政策,邹品江不得不打消了这个想法。 今年初,联盟村党总支书记罗南洋和村里的扶贫专干李连恒在走访时先后向邹品江宣传了扶贫小额贷款政策。 ![]() 罗南洋(左一)到邹品江家宣传扶贫小额信贷政策。 听到这一好消息,在和家人商量后,邹品江随即填写了申请。今年3月,邹品江申请的3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得到落实。 今年8月3日,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和自己养牛的收入,邹品江从贵州购买了14头小黄牛。 “这个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真是好,无抵押免担保。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一年后,我家的14头牛就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看着圈舍里正在吃草的小黄牛,邹品江一脸的喜悦,“只要自己勤劳肯干,就有希望稳定脱贫,就有希望走上致富路。” ![]() 邹品江精心饲养通过扶贫小额信贷买回来的小黄牛。 在何埂镇,像李后伦、邹品江一样,享受扶贫小额信贷红利的贫困户不少。截至7月底,何埂镇共有148户贫困户获得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31.4万元。 2019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激发辖区贫困群众加快稳定脱贫步伐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能力,今年以来,何埂镇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加快扶贫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何埂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在下村走访时,对符合申请扶贫小额贷款条件的困难户给予大力宣传;另一方面,何埂镇镇、村干部对有意愿贷款发展生产的贫困户给予大力协助,帮助他们尽早贷到款,带动他们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