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不可不知的七个教育观念!

 ghliu702 2019-08-21

观念影响行为

每个职业

都应该有属于自己行业的

重要职业观念

这些职业观念

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

应该遵守的底线

也是其作为合格的职业人的重要保证

那么

教师入行就应该确信

并逐步形成职业本能的思想观念

究竟有哪些呢?

01

教学不等于教育

教学包含在教育中,这是不言自明的。

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将教学等同于教育,忽视了教育除了教学以外的其他功能和目标,总会在不经意间,以教学代替教育。

我们汲汲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学业成绩好的孩子自然地划入优秀的行列,忽视了他们作为成长中的人,除了成绩,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缺陷,有更多需要我们关注的地方。

我们毫不犹豫地将学业成绩不好的孩子以“差生”看待,却忽视了他们被贴上标签的感受,我们甚至因此而看不到他们其他闪闪发光的地方。

而这两个方面的忽视,事实上都是危险的,在这样的漫不经心里,我们有失去公平、公正的风险。

我们的行为可能会有偏差,我们的教育方式可能让一些人最终成了“危险品”或“次品”,也可能让一些人失去了最佳的成长时机。

记住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用平等的眼光看到每个人,看到每个人除了成绩之外还有更多对他一生来说可能更为重要的东西。

试着去唤醒、激发、点燃,才可能真正成全每个人。

02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的学生也同样如此。

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可用同一把尺衡量不同的学生仍然是我们常犯的错。

我们希望每个学生学业都很棒——用学业这把尺衡量,我们希望他们既活泼又乖巧——用乖孩子这把尺衡量……

我们衡量出了三六九等,衡量出失败者,衡量出“差生”。

我们为此纠结,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没有了成就感。

更可怕的是,那些被测量为不合格的学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真的是个失败者。

在这样的死循环中,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不幸福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

这实在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常识,但这个常识却又总被有意无意地忘记。

有的老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所谓的“好”是多向度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发光,只是你能否发现而已,找到这个可以发光的点,他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佼佼者。

至少,他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可以成为一个能够感受幸福的人,这不就是成功的教育吗?

优秀的教师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各自有其价值。

03

每朵花开的时间都不一样

自然界中每种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季,这个花季有长有短,但都会集中在一段时间里。

而具体到每朵花,开花的时间都不一样,短则相差几秒几分,长则相差几天。

正因为有这样的时间差异,自然界才赐予我们较长的赏花时节,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然而,落到人身上,我们却选择性地忘记了。

每朵花开的时间都不一样,同样每个孩子心智开启的时间也不一样。

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四岁左右就很发达,有的孩子则要到八岁左右,

有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可能六岁左右就很成熟,但有的孩子可能要到九岁左右才骤然开窍。

长期循环带班的教师会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原来表现平平,某个节点上却有如神助一般异军突起。

所以,老师们一定要记住,不要轻易给一个孩子贴标签,也许他只是这方面的心智还没成长起来而已,也许他的成长还需要某个契机。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

如同蒙台梭利所说,静待观察!

给孩子以时间,给孩子以默默的支持,给孩子以恰当的帮助。

04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成年人也不例外,我们一生正是在大大小小的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好奇心强,爱冲动,是非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容易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允许学生犯错误,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应该成为一种教育观念。

某种意义上,错误正是人成长的阶梯。

记住这一点,对待学生犯错误,处理起来就会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就会更多从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成长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对策,就会更温情,更有教育性。

05

好成绩是“学”出来的

要想让学生获得普遍好的学业,一定要记住,好成绩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出来的。

换句话说,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学、能学,才有好的成绩。

有的教师不可谓不用功,课堂争分夺秒,耳提面命,反复讲练,就怕学生没听进去;

课后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面批作业等等,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

为什么?

因为着力点不对,不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学起来,花再多的功夫也不会有大成效。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授人以渔”也还不够,还要想方设法让人“想吃鱼”,

有了内生的学习动力,好成绩对多数孩子应该是必然的结果。

06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育事半功倍。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

但要记住,良好的师生关系绝对不是刻意去讨好学生、迁就学生。

恰恰相反,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尊敬和爱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尊重、信任是基础。

教师有民主意识,能够和学生平等对话,乐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信任学生的成长愿望,信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真正倾心于教育,用心关爱每个学生,对学生成长满怀真诚的期待,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能够形成。

07

家长是最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

教师要记住,家长不是对手,而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有的教师觉得家长是最难对付的一个群体,不但不主动配合教师,还处处挑刺,拿着“放大镜”找他们的错误。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会自动产生抵御心理,将家长作为对手来看待,家校无法形成教育合力,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效能。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难以沟通,甚至不讲道理的家长,但绝大多数家长一定是愿意主动配合教师和学校工作的。

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都一样,有了这样一个最大的共同目标,就有了双方形成良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

在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中,教师应该是主动的一方。

作为专业人士,教师应该用专业的方法来引领家长,主动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如:

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指导家长纠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行为,引导家长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家长提供比较专业的咨询和支持等等。

而不是将主动权交给家长,被家长的情绪左右,更不能成为一名只会告状的教师,或只会给家长布置任务的教师。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