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一个至今仍会上热搜名字 人们津津乐道于她美貌与诗情 更关注与徐志摩、金岳霖等人的风流韵事 鲜少提及她真正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和对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 今天,终于有这么一部纪录片为她正名 用真实信件,文摘以及身边的朋友的讲述 带你走近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01 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 其父林长民是清末有名的大才子。 1912年,林长民时任参议院秘书长。 林徽因从小聪慧深受父亲喜爱。 ▲林徽因幼年(左一) 16岁的林徽因随父作为随行翻译和秘书游历欧洲 在旅欧前夕,林长民写信告诉女儿此行的目的: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长民曾这样评价自己与爱女间的关系: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在欧洲。 林父好友众多,每日拜访者不断 其中一位叫徐志摩 ▲徐志摩 邂逅林徽因之后,已婚的徐志摩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爱恋。 他直接向妻子提出离婚。 并为林徽因创作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 只可惜,爱之神并没有眷顾他的痴情。 林家父女匆匆回国不辞而别。 面对徐志摩的追求,林长民亲自替女儿解围:“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耳。” 1924年,林徽因与徐志摩曾共同为来华访问的泰戈尔担当翻译。 泰戈尔敏锐地觉察到了两位随行人员之间微妙的关系,临别之时,赋诗一首: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林徽因、徐志摩与泰戈尔 02 林长民与梁启超是挚友 两人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 回国后徽因经双方父亲介绍认识了梁思成 ▲林徽因、梁思成 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让两个年轻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1924年两人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在林徽因的影响下两人都选择了建筑学专业 可是,宾大的建筑系只收男生。 为了获得建筑学学位,林徽因只好先在美术系注册,并同时选修建筑学课程。 两年后,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在建筑设计上的天分,林徽因终于打破宾大的规定,成功转入建筑系,还被学校聘为设计指导教学。 留学期间在《蒙大拿报》对她访问中 她这样说道: “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中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化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在当时强烈的崇洋媚外的大环境下 一个小姑娘有这样的格局和思想深度不得不让人敬服 1928年,林徽因穿上自己设计的民族服装,与梁思成在海外完婚 成婚那天,思成问:“为什么选择我?” 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 ![]() ▲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照 03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开设国内首个建筑系专业 他们希望有人能意识到,通过建筑了解自己的历史 1929年张学良校长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校徽 林徽因以她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入选 ![]() ▲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 1930徽因肺病发作。辞职回到北平静养。 此时日本人开始对中国建筑的系统做研究并保护 这极大的刺痛了梁林二人 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历史 有无数巧夺天工的建筑 却没有产生自己的建筑学和建筑教育 中国有高度的古代文明,却迟迟没有产生科学的知识体系 梁林二人觉得愤怒与羞愧更感到时不我待 自己的文化却需要别人来研究和保护 此时日本颁布保护古建筑法已经30十多年,而中国这方面仍然是空白 ![]() ▲日本人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 ▲林徽因考察古建筑。 这段时光是梁林二人这一生中最自由快乐的时光,他们醉心于自己热爱的建筑事业,遍访一个个浮尘已久的古建筑,一一拍照,测绘并记录在册。 为此前一片空白的中国建筑事业开辟先河。 ![]() 在大同,他们考察了云冈石窟的结构及建筑年代,对每一块碑碣、每一尊佛像进行考证,就连石刻上的花纹和装饰也一一记录在册。 在杭州,梁、林夫妇在浙江省政府的邀请下对六和塔拟定重修计划,让这座北宋年间的的9层木塔重焕新生。 ![]() ▲林徽因考察古建筑。 长期的外出考察,透支了林徽因的建康,她的肺病日益严重。 在五台山,他们找到苦寻多年的佛光寺。经过营造学社考察鉴定,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一举打破了日本人断言中国根本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结论。 ![]() ▲1936年,北京天坛进行修缮,梁、林夫妇担任顾问。 也正是在这一天,“七七事变”爆发 随后北平沦陷 此时的林徽因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长途跋涉 但是他们不愿意在日本人的屈辱下生活 她顶着病痛的折磨,跟随西南联大辗转于湖南、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同时与丈夫共同运营一些战时学术组织。 僻野荒村的流亡生活中,学术支撑着他们的生命 ![]() 04 抗战八年,她从千金小姐变成了糟糠妻。 “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 “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执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 “夜里,给孩子们讲解庄子《解牛篇》和《唐雎不辱使命》等经典,教他们读诗,为他们领读英文作品。 但是她总是很乐观, 自己铺地板,自己做书架,每天采野花插在破陶罐里 在她缠绵于病榻时 帮助梁思成收集资料 协助丈夫和营造学社的同事们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 还经常在学术报刊上发表诗文和文章 ![]() 她甚至在思考战后在中国建设低租住宅 战后中国怎么建设,还想到廉租房的问题 她的思想不肯停歇一分钟 她希望,在生命逝去之前,能为中国建筑学做出更多贡献 ![]() ▲抗战期间,林徽因重病卧床。 值得一提的是 1944年,美军要轰炸中国日占区。 梁林二人受邀绘制文物保护地图。 谁也不曾料到,美军最后竟收到了两张地图。 一张是中国文物保护地图, 一张是日本京都和奈良文物保护地图。 两人说:“也请保护日本的建筑。” 要知道,林徽因的弟弟就死于抗日战场。 她悲痛欲绝,写下了哀婉长诗《哭三弟恒》。 但现在她却向美军提出:“请保护京都和奈良。” ![]() 05 抗战结束后,美国医生里奥给她做了检查: “两肺和一个肾感染,存活期约为五年。” 1947年,她摘除了这个被感染的肾脏。 她在死神手里又抢回了几年时间 恰逢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废待兴 她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参与人民纪念碑设计 ![]() “她逛古玩城时,发现了濒临绝根的景泰蓝花瓶,便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景泰蓝抢救小组。 参与设计国徽。 ![]() ▲1950年,病中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商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图案。 这几件事都是在她“摘除一个肾、肺病咳血”的情况下完成的。 1950年,国徽挂上天安门后, 梁再冰留着泪感叹:“那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 建国之初,梁思成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他与留英建筑专家陈占祥共同设计的“梁陈方案”,是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该方案认为,可以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如此,新旧城之间的长安街就像一根扁担挑起二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作为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 ▲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城市规划 林徽因也有一个浪漫的构想。 她希望将北京护城河的林带作为屏障,城墙顶部约十米宽的空间变成公园,有双层屋顶的门楼和角楼可以建成博物馆、茶馆。如此一来,古城墙就成为她口中的“中国的顶环”。 可惜,城市规划是一个太新的话题,新中国尚在襁褓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太多。 梁思成的方案并未被采纳。 渐渐地,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妨碍这一目标的一切事物都要被拆除,都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象征着封建帝国统治的城墙 城楼,影响马路取直拓宽的塔、寺、牌楼、北海团城,甚至故宫都遭到毒手。 梁思成说: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城砖像剥去我一身皮” 当林徽因在病床上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绘制设计图纸时,北京已经开始拆除外城城墙。 她的一切动力是她的信念她的学术她的精神,批判开始了,她热爱和为之付出一切的艺术全部都被否定。支撑她生命的柱石也就倒塌了。 当生命的色彩逐渐褪去,林徽因发出最后一声呐喊:“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就只能是假古董了!” 1955年4月1日,晨光熹微,51岁的林徽因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如她来时那么优雅、柔美。 梁思成亲自为亡妻设计了墓碑。 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 这也是她最想让世人知道的身份。 其实,思成多本书都是在徽因帮助下完成的。 “我擅画图,徽因擅为文。” 所以思成说:“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润笔过的。 ![]() ▲林徽因之墓 金岳霖教授为其撰写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其实林徽因此时离世,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幸运 因为可怕的十年马上就到了。 她的墓碑也在这场运动中被损坏。 ![]() 06 关于林徽因的误解 大紧老师曾经想拍一部关于林徽因的传记 因其女儿梁再冰坚决不准她母亲和徐志摩捆绑在一起 大紧老师就放弃了 因为没有人愿意看中国首个女建筑师的无聊人生啊 ![]() 林先生那首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被后人强行解读为缅怀徐志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而事实是她为庆祝儿子梁从诫出生而作 还被徐志摩的传记拿去做了标题。 ![]() 哪怕其子梁从诫多次向媒体澄清此事,这句诗依旧被大众误读了半个世纪。 而这些风流韵事多半出自 冰心的《太太的客厅》 梁思成后妻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白落梅《林徽因传》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几本书来看看 你会发现林徽因一天到晚啥都没干 尽在招蜂引蝶勾搭男人了 至于林先生的成就他们是丝毫不敢提及的 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以防污了尊耳 07 大部分人对她的了解是通过《读者》《意林》等地摊文学得来的 人们并不关注她的成就 也不管事实如何 人人只想着能从她满城风雨的轶事中分一杯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往往都有个劣根性 那就是看不得别人比我好 如果有个出众的美人 那多半要被喷成花瓶 如果美人既出众而又颇有些才情 那就得从她的边边角角找些风流韵事了 最后至少要落个“绿茶婊”的名号 这样她的些许“才情”就能视而不见了 ![]() 林先生作为那个万马齐喑时代少数的清醒者 她和当时少数文人一样是中国最后的风骨 有着最纯粹的民族信仰 这样的人不应该受到现在这样的误解和侮辱 至少值得你公平的正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