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灾难性思维,轻松战胜拖延症

 扫地僧一一 2019-08-21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似乎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些场景,在你需要争分夺秒赶进度的时候,反而特别难集中注意力,仿佛手头这件事以外的一切,都变得富有吸引力。你肯定会说,这不就是拖延症嘛,虽然我也没有战胜它,但我每天都跟它相处,熟得很!

     情绪失控、造成我们心烦意乱的原因并非不利事件本身,而是大脑中的固有看法和观念,这些都属于非理性思维。因此,想要控制好情绪,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先从认识旧有的思维方式开始。

三种致命性思维方式

1.灾难性思维方式:

     许多灾难性思维从“万一……怎么办”开始,它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事情严重化、恐怖化,增加焦虑感。如:

“万一我面试的时候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怎么办?

“万一我考砸了怎么办?

“我去参加朋友聚会,万一他们笑话我的穿着怎么办?

“万一TA不爱我了怎么办?万一我对TA没有吸引力了怎么办?

     当然,把事情恐怖化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太可怕了”“当……时,我会疯掉/死掉/受不了的”等等。

2.绝对论者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倾向经常以“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我非……不可”等形式出现,是过激反应中最坏的一种。如:

“我应该做这件事。他必须要好好对我。

“你对弟弟应该好一点。

“你应该取得好成绩,做个好学生。”等等。

3.合理化思维方式:

     合理化是弱反应,是对发生的事都予以否认或根本不当回事的拙劣举动。它们经常以这种形式出现:

“怕什么,天还没塌呢!”

“我受够了,他自暴自弃我也不管了。他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无所谓,谁当回事?”以及“那又怎么样?”等等。实际上,合理化就是一种骗局,是让我们自己欺骗自己,因为回避和否认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通常,人们在把事情多次恐怖化和应该化之后,这种合理化情绪就上来了,然后经过一天或一段时间的合理化,又开始从头循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控制情绪,并改善自己拖延胡问题,就要打破这个致命的思维循环,寻找一个更佳之法。

 你不知道的拖延

      对于很多人来说,尽管拖延症已经是老朋友了,但你真的了解它吗?我们普遍认为,拖延的根源是时间管理不到位,如果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把每一个时间节点和具体目标设定好,再按部就班地执行,哪里还用得着快到截止日期了再来疯狂赶进度。

      但是,在严格执行时间管理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随着任务数量的增加,蜂拥而来的待办事项拉响了脑海里的警报,时刻提醒你,还有一堆麻烦要烧掉你的眉毛。最终,你感觉要被恐惧淹没了,不得不暂时逃离这项任务。

     然而,任务进度一旦停滞,往往就会被我们彻底搁置,直到截止日期临近,我们才又着急地往前赶。这样的死循环,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引发挫败感。

      实际上,强调时间管理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拖延症最本质的成因——心理因素。我们在最后赶进度的时候更加无法专心,并不是因为时间管理不到位,也不是因为我们自制力不够强,而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让我们恐惧,所以忍不住想要逃避。

我们为什么总是拖延

     你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件事是你熟悉的、以前做顺手了的,或者是简单快捷、不易出错的,让你重复做这件事,你并不会拖延。比如,老板发给你一份文件叫你打印出来,或者老师叫你抄写10遍单词交上去,你接到任务顺手就做了。

      但是,如果这件事是有难度的、失败后还要承担一定后果的,就很容易令人纠结。比如,老板不是叫你打印文件,而是让你写一份你从来没写过的策划书;又或是老师的要求是抄写1000遍单词,而不是10遍……

      这类散发着“惹不起”气息的任务,立刻就会激发我们的恐惧:这么可怕的事,能不做就不做;真的非做不可,也得想好怎么应对惨烈的后果。

      长期处于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很容易陷入灾难性思维。顾名思义,灾难性思维就是把不良后果放大,把本来可以应付的后果想成了灾难,以致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

战胜拖延症其实并不难

    直接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灾难性思维很难,我们不妨先通过自我剖析,了解导致自己拖延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究竟在恐惧什么。是恐惧失败的后果无法承受,还是恐惧成功之后压力会变大?恐惧失去朋友、亲人,还是恐惧自己成为他人的傀儡?

建立全新的实用思维模式

    意识到自己的恐惧乃至灾难性思维后,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力所能及的小任务,而不是流于形式地分步执行任务计划。这个方法的重点是让自己动起来去做,摈弃不必要的仪式感。

      比如,想要坚持跑步,第一个目标应该是出门,第二个目标是跑起来,第三个目标是跑累了安全回家,而不是把步骤拆分为:选一套好看的运动服,再找个空气好没有霾的户外运动场地,然后必须跑10公里,跑完拉伸20分钟,拉伸完不可以吃零食喝饮料,必须马上回家,并借着跑步后的活跃劲写一篇800字的日记,而且第二天要重复同样的操作。如此繁琐的步骤,听着就想打退堂鼓了。

     把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能简单执行的小任务,可以逐渐帮我们树立信心,让我们觉得不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只要着手做了,就会船到桥头自然直。

      而把复杂的大任务拆分成看似完美却很难操作的步骤,则会助长我们的灾难性思维,让我们回忆起上次已经做足了准备工作,最后还是没能完成任务的惨痛经历,继而认为这次肯定会重蹈覆辙甚至会败得更惨!

      因此,小目标和小任务的可操作性很重要,是帮助我们逐步重建良好思维模式的关键。

     如果拖延并没有对你的日常生活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你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更不需要为了追求完美而让脑海里警钟长鸣,酿成灾难性思维的恐慌,以致无法行动起来完成任务。

      只要理解拖延症背后的成因,对灾难性思维防微杜渐,就足以发挥出我们一如既往的好状态了。所以,阅读本文的诸君,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因追求完美或夸大事情的后果而导致拖延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