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清气化痰丸:痰多而黄稠的咳嗽常用方

 万物和合 2019-08-21

清气化痰丸

【名方出处】明代吴昆《医方考》。

【使用历史】约450年。

【主要成分】黄芩,瓜蒌仁,杏仁,胆南星,半夏,陈皮,枳实,茯苓。

【整体药性】平。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黄稠黏、胸腹满闷。

【典型征象】痰稠色黄,咯之不爽。

【禁忌人群】风寒咳嗽,痰湿阻肺者不适用。

清气化痰丸由瓜蒌仁、黄芩、茯苓、枳实、杏仁、陈皮、胆南星、制半夏诸药组成,姜汁为丸。因为其有清顺气机、化痰除热之功,故名之清气化痰丸。《丹溪心法》中说:“见痰休治痰,善治痰,不治痰而治气。”《证治准绳》也说过:“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也随之而顺。”本方诸药相合,气顺而火自降,热清而痰也消,痰消而火无所附,用于痰热内结导致的咳嗽、痰黄且黏稠难咯,以及气急呕恶,胸膈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

大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气化痰丸有镇咳、祛痰、抗菌消炎、平喘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药还可用于肺结核的治疗。

气不清,痰是罪魁祸首

清气化痰丸是痰火通用方,出自《医方考》,原本是清肺化痰止咳之名方。其方歌如下:

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芩枳胆星投。

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古人说:“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够治其痰,则气清也。”方中夏、星燥痰湿,杏、陈利痰滞,枳实攻痰积,黄芩消痰热,茯苓渗痰湿,瓜蒌下气利痰而润燥。

清气化痰丸是为了痰热壅肺之证而创立的,对于火热导致的肺部问题,尤其是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的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痰热壅肺证又称痰热阻肺证,症状一定是里证,比如咳嗽、胸闷、咯黄稠痰等。所以如果咳嗽的时候痰稠色黄、胸膈不快、气急呕恶等,就可以用此方,达到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的目的。

《医方集解》中曾经说:“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所以治痰的必先降其火,治火的必顺其气也。”方中以胆南星为君,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以瓜蒌仁、黄芩为臣,瓜蒌仁甘寒,长于清肺化痰;黄芩苦寒,善能够清肺泻火,两者合用,泻肺火,化痰热,以助胆南星之力。

治痰当须理气,所以用枳实来下气消痞,“除胸胁痰癖”;陈皮能够理气宽中,也可燥湿化痰。脾是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所以又加上茯苓健脾渗湿,杏仁针对于肺部咳嗽可以宣利肺气,半夏燥湿化痰:诸药配伍,清热化痰,理气止咳,能够让热清火降,气顺痰消,诸症自愈。本方现代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药是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剂,以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性偏苦燥,阴虚燥咳的人应当忌用。如果感到身热口渴,肺热比较强,可再加上加石膏、知母来清泻肺热;如果感到痰多气急,容易喘,可加桑白皮、鱼腥草等来增强下气祛痰。

现代药理学认为,胆南星能够显著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所以表示其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而黄芩也对多种致病细菌都有抑制作用,即使是有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难逃它的天罗地网。而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则能够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的作用。

由此可见,加减清气化痰丸对于痰热壅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咳嗽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更是有强大的理论科研依据的,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痰是有形的火,火是无形的痰

清气化痰丸为痰火通用方。究竟什么是痰火呢?古人说过,痰就是有形之火,火就是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症。也就是说,痰是体内有火的表现形式,水湿火热都是身体生痰的原因。由此可见,化痰一定要以清气为先,火退了,正气就回来了,“而安其位”。综观全方,主要有解热、抗菌、祛痰、镇咳及平喘作用,所以能够清热化痰,下气止咳,常用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耳源性眩晕、哮喘、脑血管意外等,以及多见之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临床上多用在久咳、干咳、无痰、少痰、痰黄黏腻稠难咳的病患中,舌苔见黄厚、灰黄,舌质红绛,疗效显著。

所谓“暴病非热,久病非寒”,久病都是因为身体内的火热之邪(心火、肝火、胃火等)往上走,一直上攻到肺脏。本方对于西医久治不愈的咳嗽患者,能够有明显的疗效。凡是有痰黄、苔黄的人,此方都可以放心用。受凉之后出现的痰白、苔白则应当另选别方。

扩而充之,其实“五脏皆能够令人咳”。对于肺热之咳、心咳,原方基本适用,肝肾同源引发的咳,加用知柏地黄丸同治之效佳。脾引发的咳,原方因为中焦不和,也有调中的药。会针灸的,加刺(灸)大椎、足三里、三阴交、列缺等穴更佳。因为它久病人络,脏腑经络同治,针药并进效更神。

治痰,先把火给降下来

《成方便读》中曾经说要“治热痰”。而清代的大家汪切庵则说:“热痰者,痰因火而成也,痰就是有形的火,火就是无形的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所以治痰的必降其火,治火的必顺其气,此方所由设也。”

既然治痰必降其火,治火的须顺其气也,可见火、气确实是致痰的原因。

热痰因为热邪灼津而成,热愈甚痰愈稠,所以用黄芩、蒌仁、胆星清化痰热,热去则痰化;治痰须治气,所以配杏仁宣开肺气、止咳平喘,半夏下气降逆,陈皮、枳实行气通腑、消胀除满;脾为生痰的源,所以用茯苓健脾利湿,脾健则痰无以生。诸药严密配合,共奏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下气降逆、通畅腑气的功效。而使用本方药的辨证要点在于咳吐黄痰稠粘不爽,或咯吐脓腥臭痰,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临床只要掌握辨证要点,都能收到奇效。

“治痰必降其火”,火于气,气有余便是火,以陈皮、枳实下气化痰,苦杏仁下气平喘止咳,使气顺火必降;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苦杏仁配瓜蒌子能够润肠通便,大便畅顺痰热自降;液有余则为痰,所以用制半夏、茯苓祛湿化痰。全方配伍,能够清热化痰,下气止咳。气顺则火自降,热清则痰自消,为治疗痰热互结于肺所致咳嗽的有效方剂。

清气化痰丸以黄芩、瓜蒌仁、半夏、苦杏仁等清热化痰为主,所以更侧重于痰热互结于肺,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喘。清气化痰丸中有半夏、胆南星、陈皮、苦杏仁等化痰的成分,对于痰热互结、痰多、阴液未伤的咳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不能够用于性质属于寒的咳嗽。

痰热成了诸病元凶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所以在痰热壅肺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化火而成痰火之证。如果因为痰火壅盛而出现了面部抽筋,手足抖个不停,或者抽搐,身子发热,咳嗽多痰,脉洪数,称为“痰火痉”;如果出现了头痛脑鸣,偏头疼,胸闷呕恶,心烦躁怒,面红目赤,这就是痰火上头,称为“痰火头疼”;如果因为痰浊来火,上蒙清窍,出现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呕吐,就叫作“痰火眩晕”;如果痰火扰动心神,出现了怔忡,就是“痰火怔忡”等。由此可见,痰热其实是诸病的元凶。

清气化痰丸因为其药物组成的独特性,能够治疗多种疾病。方中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润肠通便;配以杏仁来增强其化痰、润肠通便的功效,又能够降气平喘;合胆南星、半夏、枳实,则增强其清化痰浊、行气宽胸的效力;陈皮、半夏、茯苓既能够燥湿健脾,又能够下气除满;黄芩增全方清热之力。诸药合用,能够清热理气化痰,对于上感、急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属于痰热互结的病症都可以使用本方药。

如果是热偏重,加鱼腥草、蒲公英;喘得太厉害了,加苏子、桑白皮;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如果还有瘀,加丹参、桃仁、红花;心悸、尿少、水肿,加葶苈子、泽泻、车前子。

本方药还可以行气化痰、宽胸宣痹,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对于兼有腹胀、便秘者更为合适。如果根据病情酌加丹参、山楂、川芎、桃仁、红花、元胡、薤白等药,效果更佳。

痰原本是人体脏腑的气血失和、水湿津液等凝结而成的,是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痰分有形无形,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气有火,随气升降,全身上下,无处不到。痰为病,其证甚多,兼证挟证也不少,所以朱丹溪说“百病中多有兼痰的”。痰证的治法,张景岳主张求因为治本,正本清源,他说:“如因风因火而生痰,但治其虚实,虚实愈而痰自平也,未闻及痰风火可自散,虚实可自愈。”

清气化痰丸正中此意,是以治疗因痰热所致诸证而创立,尤宜切记此要。一旦痰热得清,他证未愈的,随证而辨证论治,以补清气化痰丸的不足。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右下角点个'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