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河的第三条岸》

 江北浪周 2019-08-21

可喜的是,高考渐渐开始向语文本身回归,向文学回归。

广东的改革实在大胆,居然将《河的第三条岸》这类隐喻的文本纳入文学文本的阅读范畴。

《河的第三条岸》的中文版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第一次见到余华的作品是在很多年前的一部年度获奖短篇小说集里,余华那部短篇叫《鲜血梅花》,在叙述与寓意方面,可以感觉到余华受到的影响确实与此有关。

《河的第三条岸》是庄子式的寓言,用文学来传达形而上的哲学观念,传达作者对世界、人生的看法。

而作者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看法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多元的甚至没有确切可能的答案——就像“河的第三条岸”。所有的猜解只是向“可能”接近,但没有标准。

我猜解的可能性是:

1、等待

等待的最终结果等待的失败和无法等待;等待的结果与付出的时间和代价无关;等待的结果与内心的期望的结果完全不同。

任贤齐唱“我等的船还不来”,如果用一生等待的船真的来了呢?发现,自己却只是叶公好龙一场?刘德华在《十面埋伏》对章子怡说:.“三年来,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你。”还说:.“我等了你三年,比不上他陪你三天。”

2、逃离

逃离了现场逃离了世俗流放了心。

尽职、本分、坦白——意味着责任、坚守与诚实,这是最高美德。然而,最高美德在没有激情的世俗中开始无奈,继而,绝望,以至冷酷到底,没有亲情可以感动他,没有世俗可以约束带他。逃离就意味着决裂。

其实,“我”一直没有理解父亲,就算理解了父亲,也没有父亲那种毅然决然的勇气。

最后,当“我”面临生老病死的困惑的时候,曾经想“顶上父亲的位置”,然而,最终的“我”并没有踏上那只船。

3、坚忍

在女性的爱的内涵中,坚忍是最大的“爱的美德”之一。

母亲背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母亲在无法改变父亲离开时只是脸色苍白,那是绝望——想起薛宝钗看着贾宝玉去考科举时的模样;母亲的带着羞辱的舆论中保持镇定;母亲除了承担家庭的生活压力与社会的舆论压力,还须要给一个不可能上岸的丈夫准备粮食;母亲最后走了。

 

母亲是现实的勇者;父亲是精神的勇者;而我,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最后幻灭成了无尽的恐惧……

 

因此,我对于考题的参考答案并不十分认同。

 

附高考原文及考题和参考答案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6.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17.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18.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