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一起读古籍-《伤寒论》卷第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 神农学百草伤寒论常用药之瓜蒌根

 黃龍子 2019-08-21

【原文】
少陰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译文】
少陰病,身体疼痛,骨关节疼痛,手足冷,脉象沉的,主治宜用附子汤。
【评析】
本条讲陽虚寒湿身痛的症治。
从“手足寒脉沉”,可以看出本症的症结所在,主要是陽气虚弱。由于里陽不足,生陽之气陷而不举,所以其脉沉,陽气虚衰,不能充达于四肢,所以手足寒,正由于陽气虚弱,陰凝之气滞而不行,附着于经脉骨节之间,所以产生了身疼痛、骨节痛等症。治以附子汤温经驱寒除湿,脾陽气复而寒祛去,则身痛即愈。
身痛一症,《伤寒论》有多处论及,如麻黄汤症、桂枝新加汤症以及本条附子汤症等,临症时必须详加鉴别。麻黄汤症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塞肌表,营陰郁滞,必伴有发热脉浮,手足不寒。治当发汗解表,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桂枝新加汤症的身痛,系气陰两虚,肌体失养,症见汗出身痛,脉沉迟,治当补益气陰,疏通营卫,气陰复,营卫利,则身痛可止;附子汤症的身痛,因少陰陽虚,寒湿凝滞,症见手足寒,脉沉,治当温经驱寒除湿,陽气复而寒湿去,则身体即愈。
【原文】
少陰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译文】
少陰病,下利滑脱而有脓血的,用桃花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虚寒下利便脓血,滑脱不禁的症治。
本条是属于少陰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其原因是由于脾肾陽气不足,肠胃虚寒,下焦不能固摄所致。故本症下利,必定滑脱不禁,并有脉沉细或腹痛喜按等虚寒性的脉症与热性下利便脓血根本不同。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原文】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译文】
少陰虚寒症,得病两三天至四五天时,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腹泻滑脱不尽,大便带脓血的,主治宜用桃花汤。
【评析】
本条补叙桃花汤的适应症状。
【原文】
少陰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①。
【注释】
①可刺:可以用针刺的方法。
【译文】
少陰病,腹泻、大便有脓血的,可以用针刺法治疗。
【评析】
本条讲少陰病下利便脓血,也可采用刺法。
少陰病,下利便脓血,除了药物治疗外,也可用针刺的方法。本条未说明可刺的具体穴位,故对其症之寒热属性颇多争议,有谓属实热者,亦有谓属虚寒者。刺法多用以泄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本症云可刺之,其症似当属热属实,但从临床来看,针刺长强穴,并非专用于实症、热症,所以欲知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要在综合其所有脉症,全面分析,方能准确无误。本条旨在示人下利便脓血可以用刺法治疗,至于刺何穴位,当据症而定。
【原文】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译文】
少陰虚寒症,呕吐频剧,腹泻,手足发凉,烦躁不安、心中难受的,主治宜用吴茱萸汤。
【评析】
本条讲陽虚陰盛,正邪剧争的症治。
本条以少陰病冠首,吐利,四逆,亦酷似四逆汤症,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呢?关键在于“烦躁欲死”一症,标志着陰邪虽然很盛,但陽气尚能与之剧争,“欲死”是病人的自觉症,故知不是陰盛陽亡,而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陽,但不能认为是少陰病的症治方法。
吴茱萸汤症以呕吐为主症,下利、厥冷不是必备的症状。症属中虚肝逆,而浊陰上犯,与四逆汤症的陰盛陽虚不同,是以虽有下利,但并不太严重。其烦躁欲死,因陰陽剧争所致,所以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陽。四逆汤症是脾肾虚寒症,此是胃虚肝逆症。
【原文】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译文】
少陰病,腹泻,咽喉疼痛,胸部闷满而心烦的,用猪肤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少陰陰虚火炎咽痛的症治。
少陰邪从热化,邪热下注则下利,利则陰气更伤,因而虚火上炎,注于胸中,熏灼咽嗌,故咽痛、胸满、心烦。本症的咽痛乃属虚症,咽部多不太红肿,唯觉干痛,痛势也不剧烈,不若风热实症之红肿而痛甚。本症原属陰虚火炎,不属实热,不能用苦寒之品直折其火,所以采用猪肤汤润燥培土,除烦利咽。
本症咽痛,虽属少陰,实与肺有关,秦皇士说:“少陰咽痛,以肾水不足,水中火发,上刑肺金。”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原文】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①者,与桔梗汤。
【注释】
①差:病势减轻的意思。
【译文】
少陰病,得病两三天,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汤;若服药后仍不见好的,用桔梗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少陰客热咽痛的症治。
本条咽痛,并非虚火上炎,而是少陰客热。少陰客热咽痛,轻者可用甘草汤,重者则用桔梗汤。本条叙症太简,从甘草汤、桔梗汤的作用,不难推知咽痛必不太甚,局部可有轻度红肿,故只用一味生甘草清热解毒,若服后咽痛不除,是肺气不宣而客热不解,再加桔梗以开肺利咽,使肺气开达,气机宣泄,则客热自能透达。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两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原文】
少陰病,咽中伤,生疮①,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②汤主之。
【注释】
①生疮:咽喉部创伤破溃。
②苦酒:酸醋。
【译文】
少陰病,咽喉部受到创伤,发生破溃,不可言语,且说话发不出声音者,用苦酒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咽中疮伤、声音不出的症治。
咽中伤有二义,一是咽喉部受到外来的创伤,一是咽喉部发生破溃。不问创伤或破溃,“咽中伤、生疮”决不是一般的咽痛,咽喉局部肯定有红肿破溃及分泌物等,因溃疡疼痛而难于语言,甚则声音不出,为咽痛重症。这时,甘草汤、桔梗汤皆不能胜任,所以用苦酒汤主治,取其敛疮消肿、利窍通声。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右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原文】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译文】
少陰病,咽喉中疼痛,主治可用半夏散或半夏汤。
【评析】
本条讲少陰客寒咽痛的症治。
本条叙症简略,仅据咽中痛一症,是难以辨其寒热虚实的。然以方测症,因方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无寒不得用桂枝,无痰不得用半夏,是知本症咽痛当属客寒痰阻。寒邪痰湿客阻咽喉,应伴有恶寒,痰涎缠喉,气逆欲呕等症。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原文】
少陰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译文】
少陰虚寒症,腹泻的,主治宜用白通汤。
【评析】
本条讲陰盛格陽于上的症治。
少陰病下利,有生死之殊,寒热之异。其死症大都属于陰盛陽绝,其可治症属寒的有四逆汤症、通脉四逆汤症、白通加猪胆汁汤症、桃花汤症等,其属热的有猪苓汤症、猪肤汤症等,各有脉症特点为依据。本条亦属少陰虚寒下利,但叙症很简。根据“少陰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因知本症也必然是脉微,另从方药推测,方中用干姜、附子,则知本症亦属脾肾陽虚,陽气不能通达于四肢,是以本症还当有恶寒、四肢厥冷等症候。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恐甘草缓姜、附之性,反掣急救回陽之肘,所以去而不用,加葱白取其急通上下陽气。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少陰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译文】
少陰病,腹泻,脉象微的,可用白通汤。若服药后腹泻不止,四肢冰冷,且摸不到脉搏,干呕,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陰盛格陽所致,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的,是陰液枯竭、孤陽外脱的征象,预后不良;服药后脉搏逐渐恢复的,是陰液未竭、陽气渐复的征象,预后较好。
【评析】
本条讲陰盛陽虚症服热药发生格拒的症治及其预后。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原文】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译文】
少陰病,两三天未好,到了四五天,出现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泻的,这是肾陽虚弱,水气泛滥。患者亦可出现咳嗽,或者小便通畅,或者腹泻更甚,或者呕吐等,主治宜用真武汤。
【评析】
本条讲少陰陽虚水泛的症治。
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为四肢沉重疼痛;内渍于肠,则为腹痛下利,上逆犯肺,则为咳嗽,停滞于中,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停滞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则为小便不利。总之,这些症状的产生,都是因为肾陽衰微,水气不化,与陰寒之气互相搏结而成,所以治疗上须用真武汤温陽祛寒,以散水气。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原文】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译文】
少陰病,腹泻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面部发红,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泻过度而停止,摸不到脉搏,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陰盛格陽症,主治宜用通脉四逆汤。
【评析】
本条讲陰盛格陽于外的症治。
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和四逆汤症相同,但身热不恶寒,面色赤,则为本症所独。且四逆汤症的脉象不过沉或微细,而本症的脉竟至微而欲绝,可见本症病势实较四逆汤症更为严重。由于陰盛于里,陽气衰微至极,所以不仅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而且脉微欲绝,里寒太甚,陽气被格拒于外,所以表现出身反不恶寒、面色赤等假热症状。“里寒外热”正是其病机和症候特点,所谓“里寒外热”,是指内真寒而外假热。正因为本症的病机是陰陽格拒,症情较重,所以或然症甚多,若脾肾陽虚,气血凝滞则腹痛,陰寒犯胃则干呕,虚陽上浮,郁于咽嗌则咽痛,陽气大虚,陰液内竭,则利止而脉不出。此时无论在症状上或病情上都较四逆汤症严重,故用通脉四逆汤主治,于四逆汤中倍用干姜,并加重附子用量,以急驱内寒而恢复即将越脱的陽气。
本症面色赤是属虚陽浮越之征,应与陽明病面合赤色属于实热者相鉴别。虚陽浮越的面色赤必红而娇嫩,游移不定,且必伴有其他寒症;陽明病的面合赤色是面部通赤,而色深红,必还有其他热症。本症身热反不恶寒,也非陽明身热恶热之比,陽明身热为里热熏蒸,按之灼手;本症身热为陽浮于外,病人虽觉热,而热亦必不甚,并且久按则不热。它如实热症有口舌干燥、大渴引饮;假热症口和舌润,虽渴亦不能多饮,或喜热饮,都可作诊断的参考。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原文】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译文】
少陰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见心悸,或见小便不通畅,或见腹中疼痛、腹泻、下利兼后重的,皆因肝郁气滞所致,主治宜用四逆散。
【评析】
本条讲肝胃气滞,陽郁致厥的症治。
本症四肢逆冷,和以上几条少陰病陽虚陰盛四肢逆冷,其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此症四逆,由肝胃气滞,气机不畅,陽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所致,是症逆冷,在程度上并不严重,且无其他虚寒见症,在辨证上也是不难区分的。本条所以冠以少陰病,列于“少陰篇”主要为了鉴别辨证。根据本症的病机特点,还当有腹中痛,泄利下重等症状。因为肝木有病,每易侮土,腹痛泄利下重,正是木邪乘土,肝气不舒的表现,所以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透达郁陽。柯韵伯认为“泄利下重”四字,应该列在“四逆”句之后,不应当列入或然症中,理由颇为确切。至于或然症中的咳,是肺寒气逆,故加五味、干姜以温肺而收气逆;悸为饮邪侮心,故加桂枝通陽化饮;小便不利,乃水气不化,故加茯苓淡渗利水;下重为气郁于下,故加薤白以利气滞。如果确是虚寒腹痛,附子亦可酌量加入。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原文】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译文】
少陰病,腹泻六七天,咳嗽,呕吐,口渴,小便不通畅,心中烦躁,不能安眠的,是陰虚水热互结,主治宜用猪苓汤。
【评析】
本条讲陰虚有热,水气不利的症治。
本条少陰病下利,伴有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如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相参,可知本症亦当有小便不利,所以总的病机是陰虚有热,水气不利。水气偏渗大肠则下利,水气上逆,犯肺则咳,犯胃则呕;水气内停,津不上布则渴;陰虚有热,上扰神明,则心烦不得眠,湿热内停,水气不化,故小便短赤。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两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得了少陰病,才两三日,就口燥咽喉干。治当急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说明燥实伤津,真陰将竭,治当急下。
少陰病用大承气汤急下,其病理机转多属于热邪亢极,津伤邪结,若不急下在里之实邪,则燎原之火有竭尽西江的危险,所以必须急下,才能救被耗之陰。本条主要论述土燥水竭,治以急下陽明之实,而救少陰之陰。然而叙症太简,只有口燥咽干一症,作为辨证眼目则可,如竟作为急下依据,似嫌不妥,必须结合全部脉症,进行分析,始可不误。
【原文】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少陰病,腹泻稀水,颜色青黑,脘腹疼痛,口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主治。
【评析】
本条说明燥实阻结,迫液下泄,治当急下。
少陰病原有下利症,但少陰虚寒下利,必清稀如鸭溏,质薄而气腥,或下利清谷。本条自利清水,与鸭溏或清谷迥异。少陰虚寒下利,虽然清稀,犹有食物渣滓;本症下利不夹渣滓,这是因为燥屎阻结,不能自下,故所下纯是稀水。其性质也是热结旁流,但症势急迫,不仅土实水亏,而且肝胆火炽,疏泄太过,胆汁因而大量混入肠中,于是所下之水,颜色纯青,木火上迫,心下必痛,口干燥尤为火盛水竭的确据,所以必须急下实邪,遏燎原之火,才能救垂竭之陰。本条除论中所列诸症外,亦当有陽明里实之症,如虽自利清水,但仍腹满拒按,绕脐痛,舌苔焦黄等。本症治法,似为通因通用,就其本质来看,实际仍是通因塞用。
【原文】
少陰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少陰病,经过六七日的时间,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治当急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肠腑不通,土燥水竭,治当急下。
所谓少陰病,提示有肾陰涸竭症候,病经六七日,又见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的陽明燥实症,肾陰势必进一步耗伤而濒临竭绝的危险,因而必须急下陽明之实,方可救将竭之陰。否则,就会下之不通,陰竭而死亡。
【原文】
少陰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译文】
少陰虚寒症,脉见沉的,当急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说明少陰病脉沉,治宜急温。
本条的脉沉,当是沉而微细,不是沉而实大,是可以肯定的。不过值得探索的是“急温之”一句。因为仅说脉沉,并没有指出亡陽虚脱之症,为什么要提出“急温之”呢?这是仲景指示我们,对虚寒见症,应该早期治疗,以免延误病机。如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症悉具,则显而易见属少陰虚寒,稍具医学知识的医生,都可放胆用温药治疗。本条虽然上述诸症未必悉具,但既见脉沉微细,是少陰虚寒之本质已经毕露,若不急用温法,那么下利厥逆的亡陽症候,就会很快地接踵而至,因此,提出“急温之”,不但可以提高疗效,而且有防止病势增剧的积极意义。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原文】
少陰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①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注释】
①温温:“温”同“愠”,欲吐不吐,心中自觉泛泛不适。
【译文】
少陰病,若饮食进口就吐,心中蕴结不适,想呕吐却又吐不出,初得病时,即见四肢冷,脉象弦迟的,这是痰实阻塞胸中,不能攻下,治疗应当用涌吐法。若是肾陽虚弱、不能气化,寒饮停聚膈上,而致干呕的,不能用涌吐法,治疗应当用温法,可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胸中实邪与膈上有寒饮的辨证和治疗宜忌。
因为胸中有痰涎等实邪阻塞,所以饮食入口则吐,不当进食的时候,也是胸中泛泛欲吐,但毕竟痰涎胶滞,因而又欲吐不能。手足寒是胸陽为痰浊所阻,不能达于四肢。弦脉主痰饮,弦而兼迟,是痰浊阻遏,陽气不布之象。且始得病时,就出现手足寒,尤为胸中邪实的确据。胸中实为邪在上,自非攻下剂所能驱除,所以说不可下也。《内经》谓“其高者因而越之”,因此治当吐之,如瓜蒂散一类方剂,均可选用。
假如不是胸中实邪而是膈上寒饮,那么催吐方法又当禁用。这是由于中下焦陽虚,不能运化,以致水饮停积,虚寒之气由下逆上,所以干呕。探本图治,当用姜、附剂以温脾肾之陽,脾陽气运行,则寒饮自散。所以说当温之,宜四逆汤。
【原文】
少陰病,下利,脉微涪,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①,当温其上,灸之。
【注释】
①必数更衣,反少者:大便次数多,而量反少。
【译文】
少陰病,腹泻,脉微涩,呕吐出汗,必频频欲解大便而数量反而很少,当用灸法以温其上。
【评析】
本条讲少陰陽虚血少下利的特征及治法。
少陰下利,是指虚寒而言,利久不仅陽虚,亦可出现陰血不足,“脉微涩”正揭示了“陽虚血少”这一病理变化,微为陽气虚,涩为津血少。陽虚而陰寒上逆则呕,卫外不固则汗出,陽虚不摄而气陷,故数更衣(大便频数),但由于津血虚少,故量反少。本症不仅陽虚血少,而且是陽虚气陷,陰盛气逆。在治疗上,用温陽则有碍于血少,用降逆则有碍于下利,用升陽又有碍于呕逆,汤剂难施,然而毕竟以陽虚气陷为主,所以用灸法以温其上,庶可补汤剂的不及。

 凡药则酸敛,苦泄,甘缓,辛散,咸软。要之,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酸: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苦:
   1.苦寒泄热:
    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
    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以燥湿
    白术:燥湿健脾
    苦参:燥湿杀虫
   4.苦能排脓
    赤小豆芽:破血化脓
    败酱草:排脓
   5.苦极反升
    瓜蒂:催吐'
   甘:
   1.甘以补虚: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
    小麦:补心气
    黄芪:补气行气
    大枣:补脾
    粳米:补胃
    地黄:补心阴
    麦冬:补肺阴      
    阿胶:补血益阴
    当归:补血    
    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
 【中药大全】
天花粉为葫芦科草质藤本植物栝楼的块根。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1.热病伤津:用于热病津伤所致的心烦口渴及肺热燥咳,能清热生津,如(<沈氏尊生>滋燥饮)。 
2.止渴生津:用于热病津少口渴,消渴等症,颇有疗效,如(天花散)、(沙参麦冬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3.消肿排脓:用于热毒疮肿,常与金银花,白芷,赤芍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等,如(仙方活命饮)、(<外科全生集>清暑汤)。 
【药效鉴别】
天花粉清热力强,甘寒滋润生津为优,消肿排脓治外痈为主。而芦根性平力缓,绝无伤正之弊。且能清清肺而止咳,又能清胃而止呕能宣,能养能降。 
【药理作用】
天花粉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性杆菌及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多量淀粉及皂甙,尚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及糖类。 
【用量用法】
10——3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凡脾胃虚寒,大便滑泻者忌。不宜与乌头、附子同用。
赞赏用于古籍传播,请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