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会穴

 康祥泰 2019-08-21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取禀于胃,故为腑会;

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受于脾,故为脏会;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与肝合,肝主筋,且位居膝下,膝为筋之腑,故为筋会;

绝骨属胆经,胆主所生病骨,骨生髓,故为髓会;

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

大杼当项后第一胸椎棘突两旁,第一胸椎称膂骨,

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联接头身肢体,故为骨会;

太渊属肺,肺朝百脉,位于寸口,寸口为脉之大会,为中医候脉之处,故门脉会;

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部为肺,肺主气,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

中脘(募穴,八会之一——腑会)

【别名】上纪(《素问·气穴论》);太仓(《甲乙》)。

【位置】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甲乙》)

【取法】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于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 风,产后血晕。

【配伍举例】《千金方》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中管、大陵,主目黄振寒。

《千金翳》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

《资生》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

《聚英》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

《扁鹊心书》霍乱,……胃气大损,六脉沉细,四肢厥冷,乃真阳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

《大成》霍乱吐泻:中脘、天枢;温疟:中脘、大椎;喘息不能行:中脘、期门、上廉。

《玉龙经》黄疸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文献选摘】《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章门(募穴,八会之一——脏会)

【别名】长平、肋髎(《甲乙》)。

【位置】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甲乙》)

【取法】在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之下际取穴。

【局部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身瞤动、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举例】《千金方》章门、石门、阴交,主奔豚上气。

《大成》大便秘结不通:章门、太白、照海。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选摘】《甲乙》足厥阴、少阳之会。

《千金方》吐逆,灸脾募百壮;男子腰脊冷痛,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

《金鉴》痞块多灸左边。

阳陵泉(合穴,八会之一——筋会)

【位置】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甲乙》)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举例】《大成》胸胁满:阳陵、三里、上廉;足缓:阳陵、冲阳、太冲、丘墟;小水不禁:灸阳陵泉、阴陵泉。

《百症赋》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文献选摘】《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悬钟(八会之一——髓会)

【别名】绝骨(《千金方》)。

【位置】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甲乙》)

【取法】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举例】《大成》心腹胀满:绝骨、内庭;半身不遂,中风:绝骨、昆仑、合谷、肩髃、 曲池、手三里、足三里……。

《天星秘诀》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标幽赋》悬钟、环跳,华佗剌躄而立行。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文献选摘】《甲乙》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

《素问·刺疟篇》胻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胻髄病,以攙针针出血,立已。

膈俞(八会之一——血会)

【位置】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伏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1.5寸取穴。

【局部解剖】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的背侧支的内侧 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胃脘胀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背痛,脊强。

【配伍举例】《甲乙》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千金方》膈俞主吐食,又灸章门、胃管;膈俞、譩譆、京门、尺泽,主肩背寒,肩胛内廉 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选摘】《素问·刺热篇》热病气穴,七椎下间,主肾热。

《图翼》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

大杼(八会之 一——骨会)

【位置】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陷者中。(《甲乙》)

【取法】俯伏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 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分布着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喉痹,肩胛痠痛,颈项强急。

【配伍举例】《席弘赋》大杼若连长强穴,小肠气痛即行针。

《肘后歌》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抒、曲泉真是妙。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 灸。

【文献选摘】《甲乙》足太阳、 手太阳之会。

《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之——脉会)

【别名】大泉。(《千金方》)

【位置】在掌后陷者中。(《甲乙》)

【取法】仰掌,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桡侧腕屈肌之外侧,拇长展肌腱内侧;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呕血,烦满,胸背痛,掌中热,缺盆中痛,喉痹,腹胀,噫气,呕吐,妒乳,无脉症,手腕无力疼痛。

【配伍举例】《千金方》大泉、神门,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

《大成》胃脘痛:太渊、鱼际、三里、两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壮)、膈俞、胃俞、肾俞(随年壮);咽干:太渊、鱼际;缺盆肿:太渊、商阳、足临泣;目赤肤翳:太渊、侠溪、攒竹、风池;舌缓:太渊、合谷、冲阳、内庭、昆仑、三阴交、风府;噫气上逆:太渊、神门。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肺之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 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文献选摘】《大成》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

膻中(募穴,八会之 气会)。

【别名】元儿(《甲乙》);上气海(《图翼》)。

【位置】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难经·三十一难》)

【取法】在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仰卧取穴。

【局部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膈,膨胀。

【配伍举例】《千金方》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膻中、天井,主胸心痛。

《大成》乳痈:针乳痛处、膻中、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无乳:膻中、少泽,此二穴神效。

《杨敬斋针灸全书》气疾痛,膻中、肺俞、气海、三里。

《百症赋》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文献选摘】《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厥,灸膻中二十八壮。

《难经·三十一难》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