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法报》2019年33期12版创作手记栏目 作者:王大禾) 笔:兼毫笔 墨:书友墨汁 纸:皮纸 砚:小瓷碟 创作环境:春日午后,煦日和风,安静的南窗下。 自作文:此次册页展,作品琳琅满目,取法遍地开花。大部分作品,都能够取法传统经典。作品中规中矩,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传统的理解和汲取。 虽然行草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取法点甚多,有汉草、章草、二王、唐人行草书、宋四家、赵孟頫、明清调小字行草,还有难得一见的刘墉、金农小行书以及模仿当代名家等,不一而足。虽然取法多元,但王、米、《书谱》相杂的作品还是不少。这一类作品除了极少数几件,绝大部分风格雷同,甚至章法形式和夸张变形手法也类似,模式化现象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部分投稿作者并非书协会员,他们学书的功利性明确,有急于入展入会的心理诉求,因此造成总想抄近路的浮躁心理,沉不下心来去寻求书法本源的涵养。二是因为作者技法上修炼不够,难以感悟创变,只能仿效时人与展览作品来提高成功率。这一类作品面目上拉不开距离,为了作品吸眼球,必然会在装饰上动脑筋,客观上又易造成过度装饰的问题。 在其他各体作品中,取法也涵盖较广,但多为简单模仿秀,如学《书谱》、文徵明小楷、魏碑中楷、铁线篆等,在技法上亦步亦趋,在一个帖里转圈,对书法艺术的笔墨语言没有提炼,形式上也缺少独立思考,随人作计照搬照抄。清一色满页书写,且张张雷同,不断机械地重复,令人觉得兴趣索然。创作需要技法和思想的支撑,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每一个作者的必需。 当代书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已经迎来了一个大时代,在此关头,中国书协高屋建瓴,提出了“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十六字方针,是每一个有文化担当的书家必须深思与践行的。东坡先生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我辈当少一点浮躁,多一份虔诚,以真人之心,坐够冷板凳,深入经典,追溯本源,不懈追求,坚守个性。在书法人生路上有所作为,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方不负自己,不负将来,不负时代。 (节选自王大禾《审美素养和想象力的考验》) 图1 王大禾 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入展作品 草书临王羲之尺牍条幅 规格179cm×33cm 创作之难,不是难在出作品,而是难在怎么样使创作的作品更有高度或别有风度,这是对个人的造型综合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考验,也促使作者对创作立意、技法表达和创造力提升等创作元素作进一步思考。一日有一日之境,一时有一时之感,作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书法创作,应当思变求新,若安于惯性创作,不断地重复自我,终将沦落。 预则立,如同“意在笔先”,创作一件作品需要立意酝酿。对于展览投稿,我的思路一直是:在符合展览的要求之下,结合创作考量,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去表达,以不变应万变。“源流·时代”展要求每人提交一临一创两件作品,临摹衔接创作,这个举措的意图显而易见。创作前几天,我开始漫想作品的模样,但最终选择创作一宽一窄形式相同的两个立轴,使得临摹与创作成为姊妹篇。竖幅形式朴素常见,之所以没有在形式上追求标新立异,是因为始终觉得作品的主体是笔墨性情的表达,如同一个人的特立独行,需要的是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由内而外,而不是倚重于奇特的外表噱头和故作姿态。因为两件作品都是小字,所以拼接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项。于拼接作品而言,怎样拼得浑然一体,有一定难度,要会审美、知变化、有积累。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古代的经典作品如《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气息,直抵心灵。历代法书的气韵生动,一是笔墨情景,一是文字情怀。 临摹作品,其难在于我和古人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有我之意而不失经典,在《临王羲之尺牍立轴》(图1)中,我做了一些技术性的调节,如强化虚实对比、改变行距布白、变化起伏节奏、梳理重构块面聚散,尽力表达现阶段对王羲之尺牍的理解。后人评王羲之云:“飘若游云,矫若惊鸿。”以二王为宗的帖学博大精深,所彰显出来的精神、风度和气象垂范百代,在以简约著称的刻帖里展开想象力去学习感悟,是我追求美好笔墨情景路上所做功课的一个要点。创作作品之难,首先是笔墨传承。这件创作作品(图2)主要是以王羲之尺牍为基调,强化了节奏对比、空间开合和墨色聚散的变化,尽量把小草往大的方向写。其次,文字内容须自作诗文,这更是一道坎。自作诗文里肯定有“我”在,但这个诗文里“我”的优与劣至为重要,在前贤经典面前无疑是须弥芥子之比。基于现状,可以做的是通过自己的文辞表达自己生活的理想、趣味与情感。“文字情怀”是心灵修养工程,长路漫漫,给自己一个积淀的方向,期待以后同类作品有更好的表现。 经常看到气息、气势、气韵、气象、墨气淋漓等都有个“气”,这些有浓郁印象意味的词语,都是形容作品的精神状态。前人如“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刘墉、王文治等,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墨色,营造了作品不同寻常的精神面貌。在草书创作中,墨的元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感于孙过庭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我在创作中对笔法和墨色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注意了浓与淡、润与燥、湿与枯对应关系的刻画表达,在相互生发和过渡渐变中求大整体的自然和谐。不同的用笔,呈现的墨色趣味各有特点,寻找新的感觉产生新的意趣,可以营造出另一番笔墨境况。 创作之难,难在更有高度,不断感悟笔墨超越自我;难在别有风度,不断涵养情怀更新自我。 创作难,知之难,愈知愈难。 图2 王大禾 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入展作品 草书中堂 规格179cm×61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