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大病掏空的青年人:99% 中国家庭都不懂的商业保险逻辑

 1965yumeng 2019-08-21
一出bug就要加班、时不时就得熬夜,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对互联网从业者的固有印象。

“公司加班没辙”、“过了困点不累”、“周末要浪不睡”,对于晚睡这件事,大家总能找到千奇百怪的理由。我们都觉得自己还没老到夜都熬不动的地步,但疾病和意外不会因为谁年轻一些,就有格外优待。

夜也熬了、病也得了,这个时候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大多数小毛病可以靠着社保解决,可是当遇上重疾大病,远远超出社保和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如果没有保险,众筹平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刚好有朋友统计了一下今年上半年朋友圈里的轻松筹情况,结果出人意料之外:
从上述的表格中,可以看出:
1、重疾大病的概率并不小,仅仅在一个人半年的朋友圈里,就能找到50个被病魔缠上的患者;

2、患病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了一半,10岁以下的儿童占比20%,重疾离我们并不遥远;

3、患病后求助的人七成以上是有社保的,这说明面对重疾的巨额医疗费用,社保报销完全是杯水车薪。
毕竟众筹平台筹款的缺口其实也很多,想要众筹治病,机会实在渺茫。因此,在有能力的时候,给自己和家人买份安全感尤为重要。

不过买保险也不是闭着眼睛就能解决的,如果踩进了一些保险“坑”里,可能还不如众筹靠谱。所以,购买保险道路上的首要目标就是避坑排雷。但我看了几款保险产品之后,除了头晕眼花,似乎并没有什么成效?

好在有朋友及时给了我一份保险科普知识,这四个常见的保险误区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知道:
误区1
出于责任给全家买齐保险
唯独自己“裸奔”
 
很多人都说,八零后正处于死都不能死的年龄,甚至越活越怂。临近30岁,就已经步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代。操心车贷房贷,柴米油盐。身边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年轻的时候,通宵熬夜疯狂的很,现在每次出门开车都小心翼翼。改变,是因为责任变重了。
因此大家都选择给年老的父母买保险,或者给刚出生的孩子买保险。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年轻人的保障绝对绝对比年迈父母、小孩的重要。家庭保障,必须先完善家庭经济支柱的保险,因为经济支柱才是保证家庭正常运作的人。
这一批已经买了保险的年轻人,踩雷的人也非常多。有的给父母孩子买了一堆,自己却裸奔,有的买到了假重疾,有的买贵了30%以上等等。
 误区2
“全能保险”在手,救命无忧?
如果一款保险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那真相只有一个!
 
这款产品把用于做健康保障的钱,分了一部分去做理财。因此,它的健康保障的能力被严重削弱,看似什么都保,但其实保额都很低,基本等于「什么都不保」。
各种金也是一样,本来钱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硬要交给保险公司去理财,理财的收益有多高?绝大多数都不足2%,赎回还得扣手续费。放余额宝里都不只这点收益,还能随时赎回呢。这笔钱交给了保险公司,如同钱进了死胡同,想出都出不来,绝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误区3
买保险不出事就亏了?
如果你买了返还型保险,一定要注意
这种返还型标榜自己不但有保障,以后还能领钱!但是这类保险产品如果要买足保额,需要付出的成本是远超普通消费型的,绝大部分家庭承受不起这个开支。
 
更重要的是,理财的实际收益率也远比演示的低,远不如买一份消费型的保险划算,用节约下来的钱拿去买理财,哪怕是放余额宝,最后的收益也往往超过了这些保险“返”给你的钱。
 
如果你得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万一中途急需用钱而要求退保,返还给你的并非等于所交的钱,而是非常低的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又称“解约退还金”或“退保价值”,是指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
 误区4
买日计息月复利的年年返保险可以有病治病没病领钱?
 
每年保险公司开门红,促销产品一大堆,不疯抢一会都不叫开门红。月月领,年年领,领到百年归老那一天,赠送万能账户利上加利!这不太划算了,太霸气,太犀利了。要是没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我都觉得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在斗智斗勇中智商超群的朋友们,理性分析一下好不?
 
这是理财险!!长期理财是可以买,但是经济支柱更重要的是疾病和身故保障,理财和养老是35甚至40岁以后才应该考虑的险种,是保险预算和理财预算都比较充足以后才能考虑的,而且这种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远比演示的低,购买需谨慎,进去再想出来就难了。
 
所以,最佳保障绝对不是这些所谓保障全面的保险!
 
术业有专攻,大家目前对于保险的认知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关注某个产品好坏,却从不认真思考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整个市场变成了一个产品导向,业绩导向的循环,大家都犯了搞不清重点的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