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慎其独

 峨眉佛光 2019-08-21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

《大学》之慎其独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意念真诚的人,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如腐臭一样,要像好美德如爱美女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解读】

解读这节文章其主要价值是研究“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如此耻恶好善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为什么君子能诚其意的做到耻恶好善,从此再也不做恶事而自善其身,这能不算是一个深刻值以研究的问题吗?儒家学说所倡导的“慎其独”人生价值观念,是如何产生的?确实很值的我们现代人学习研究,“慎其独”是意义深刻的大学问。

这节论述是儒家在倡导做人要以诚实为本,争取修身至善成为一个“慎其独”高尚品德的人。处世为人能诚实的做到“慎其独”可谓是爱人至仁,羞耻达义的正人君子了。人生在世能做到面对恶劣的道德行为发自内心的厌恶,就像闻到腐臭令人恶心;面对美好的道德行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就像喜欢美女一样;即是个人独自一处没有任何人所见所闻的情况下,也能恪守善道,坚定操守不违背道德做坏事,如此自善其身“止于至善”的人就算是“慎其独”修身至善的君子了。

如此“慎其独”之道德境界,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恐怕难以理解,甚至会提出置疑,这样的人有吗?能做得到吗?难道儒家学说所倡导的“慎其独”是在信口开河唱高调,还是儒家的一种美好的理想呢?其实既不是儒家学说信口开河唱高调,也不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应当说能做到“慎其独”是契合人固有善本天性,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如果做不到只怨沒有正心诚意去思考而已,是自己的善本莫得以启动所致。

根据“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规则而论,之所以“慎其独”这样的道德得以产生,与古代德政传统文化,和人天生固有羞耻之义德分不开。由于人皆固有羞耻之心内因之天性;再有崇尚道德的社会外因之风尚,致使内因与外因达到“致中和”然后“慎其独”即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

“慎其独”之所以产生,应当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政礼制思想来解读正恰其义。以仁、义、礼、忠、信、道德来引导百姓,遵守恭敬谦让人伦规范百姓的行为,致使遵德守礼蔚然成风,成为社会主流与风尚,百姓就会从内心产生耻恶好善,然后“慎其独”就会自然的产生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此所言之义讲的是,羞耻之心修身至诚,他就不会自欺欺人了。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讲的是人人都有羞耻之善本天性。难道不是吗?当自己做了缺德的事即是无人知道,自己内心也有羞愧与内疚之感觉。一个诚心诚意崇尚忠义知道耻辱的人,他就不瞒着自己的良心去自欺欺人的事了,因为瞒人瞒不了自己的良心。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段其本义讲的是,之所以产生如此行为,是道德修身达到了至诚至善,是发之内心诚其意的具体表现。看见那些道德败坏的人或事,就发之内心的对他厌恶,就如同厌恶腐臭;见到那些道德良好的人与事,就发之内心的喜欢,就像似喜欢美女一样,如此的耻恶好善是由于人人固有耻恶好善之天性所使然。“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这种感觉是人人都内在潜有的意识,其差别只是有的人道德深造浅薄,自我感觉沒有如此之強烈而矣。

“君子必慎其独”如此的道德信仰我们现代人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罢,但是如此有本有源的传统道德之信仰不可置疑。从尧舜时代的《尧典》,到商代的《太甲》,再到周代的《康诰》,我们先祖都相信人能够自成自道弘扬人人固有的善本德性。所以说能够做到“慎其独”是契合人善本的自然而然的所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弃耕作将籽粒无获,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如此诚心力求“慎其独”是有根有据,有源有本契合人善本的必然行为。之所以现代人不理解,不相信,只是现代人丧失了对道德的崇尚与信仰,丧失了崇德好礼传统人生价值观,丧失了“彼以其爵,我以我仁;彼以其富,我以我义”(《孟子·公孙丑下》)的曾子精神,丧失了仁者爱人,义者耻恶之缘故。之所以处世为人能做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其根本条件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两句,简而言之就是做人要有“好善耻恶”这颗诚心。

《中庸》中说:“诚,天之道也;思诚,人之道也”其中这个“诚,天之道也”是说人的天性都有羞耻之心,欺骗了别人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之所以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正是人都有“思诚之天性”所致。之所以说“思诚,人之道也”这是指人人都有知是非之智,人人都有羞恶之义德。所以,人人都能通过道德修养与文明教化,成为实事求是诚心崇尚道德的人。因为人人自身都有耻恶好善的天性,这正是“思诚,人之道也”的内因之根本。

孟子说:“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为什么人生将“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呢?缘故是人有羞耻之天性所使然。难道不是吗?如果身处自我感到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就会感到无脸面对世人;为了洗刷自己的耻辱就会死也不怕,如此自我羞耻之心理正是“舍生取义”的道理。

为了自己之尊严,死也不怕的内在心理,正是人能做到“慎其独”内因之根本。孟子认为羞耻之义是人身内在的本性,就是个人独自一处无人所见所闻的情况下,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坏事,自己也会感到内疚与惭愧,如此发之内心的情感正是能做到“慎其独”的内因条件。之所以能做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都是由于人有羞耻之义德这个善本天性修身至诚所使然。

这篇文章值的我们学习研究的是,之所以“慎其独”这种高尚品德得以产生,除了人人自身俱有羞耻之内因,崇尚仁义道德外因条件,这个社会风尚很重要。唯有内因与外因两者配合恰当,人人自然会产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道德情感,然后“慎其独”的高尚品德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