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迷‖一文让您全面了解中世纪艺术:诺曼底风格、哥特风格及其他

 micle8888 2019-08-21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的主旨之一就是向大家展示人类的审美在不断被提拔到更高的维度。前文(链接:书迷‖没有艺术这回事——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讲了中世纪之前的艺术,无论是早期的山洞艺术还是后来的希腊、罗马艺术,都鲜活而充满时代感。而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中世纪,人类的艺术想象空间也大得惊人:既能包括黑暗时代的怪力乱神,也能包括野蛮人归化之后的邯郸学步,更包括了欧洲仅存的文明地域——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之前将科学掺和进艺术的努力。

黑暗时期的艺术

大约从公元500年到公元1000年,接近500年的时间里,也就是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一般称这段时间为黑暗时期 ,Dark Ages),迁徙、战乱和频繁的动荡中,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相互抵触,并发生着巨大变化。

尽管帝国败坏后的苦行僧和修道士在努力保存并试图复兴古代艺术,哪些从斯堪的纳维亚峡湾里走出来的北方侵略者的艺术观点却迥然不同——他们的艺术充满了各种活力和怪力乱神(神马诸神的黄昏之类)。

挪威维京人擅长制作图腾木刻(在7世纪左右起源,但起源地及表达的意思尚不明确),用于行施巫术、驱除妖魔;爱尔兰的克尔特人和英格兰的萨克逊人仿照木结构,用石头建造教堂。

在绘画方面,中世纪的艺术家开始着眼于在画中表现“感觉到的东西”,而不像埃及人画他们“知道”的东西、希腊人画他们“看到”的东西(下图均为高清,看不清请点击放大,下同)。

上图是两幅出自9世纪,同样以圣马太像为创作形象的画。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同样是圣马太像写福音的形象,但是两者从表情到衣着细部却是不一样的风格。左边的圣马太表情严肃认真身上的衣袍古典而富有层次,头上大光背景以显示他的智者身份。再看右边的圣马太,表情认真但并非严肃,衣着和手脚动作的描绘显得有些随意。这一切都归因于艺术家对于圣马太形象的不同感知。他们不再将一统一的定式形象作为创作的摹本,而是懂得在画面中表现对象的不同感觉。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

诺曼底风格

到了文艺复兴之前的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攻占英国,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诺曼王朝(1066-1154年)开始对英国的统治,并加速了英国封建化的进程(主要是分封土地及建造封建农场)。英国新兴的统治者主要是主教和贵族,为了维护权力,开始兴建修道院和大教堂。以上风格在英国被称为“诺曼底风格”,在欧洲大陆称为罗马式风格,自诺曼底入侵起兴旺了一百多年。

最早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用古典的柱子承载着平直的“檐部”。巴西利卡式教堂通用的木质屋顶缺乏尊严,容易失火。罗马艺术中的拱顶设计到大量的技术知识和计算手续,在当时也已失传。因此诺曼底的建筑师研发了一些交叉拱,然后再将其中的三角间隙用稍轻的材料铺满。达勒姆主教堂成为第一个“肋式拱顶”教堂。

这一时期的绘画,倾向于变成一种是用图画的书写形式。艺术家可以不用任何空间错觉、戏剧性动作,而用纯粹装饰性的方法来安排人物和形状。这种简化手法的恢复,给了中世纪艺术家去实验更复杂构图形式的自由。同样,图画或彩色玻璃窗上人物的色彩,也摆脱了对自然的模仿,传达出超自然的观念。

上面是中世纪教堂的两种形式,左边为罗马式,根据巴西里卡式教堂演变而来,右边为哥特式。罗马式教堂的外形像一座城堡,整个教堂的外部装饰很少,窗户也不多,给人坚不可摧的印象。而哥特式教堂则以高耸入云的塔尖和繁复的细部装饰吸引人的注意,整体建筑风格也显得轻巧纤细。走进内部,阳光透过巨大的镶嵌玻璃窗穿刺进来,以现实教会最神圣和崇高的权威。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绘画的确倾向于变成一种使用图画的书写形式;然而这种简化手法的恢复,却给了中世纪艺术家一种新的自由,去放手实验更复杂的构图形式。”

哥特式风格

12世纪后半叶,哥特式风格开始逐渐在法国形成。从建筑开始,逐渐影响到雕塑,最后影响到绘画。

建筑方面,在交叉拱的基础上,修长的立柱和细细的肋代替了沉重的石头墙壁,并迎来了大的彩色玻璃窗。由于罗马式的圆形拱顶总要求达到特殊的高度,哥特式建筑便取消了圆拱并改用两段接‖在一起的尖拱,可随意变化高度。同时,由于立柱不足以承受高高的中殿拱顶石块的压力,建筑者又创用了“飞扶垛”。轻巧、优雅、高高耸起的哥特教堂,替代了沉重、庄严的罗马式教堂。这一建筑观念在德国和英国被争相模仿,但由于 意大利各城市正在作战,一开始并没多少反应。

雕刻方面,求助于残存的罗马墓碑和凯旋门,雕刻家掌握了失传已久的古代艺术手法,使躯体结构展现在衣饰皱褶之下。公元5世纪的希腊艺术家主要关心怎样构成躯体美丽的人像,而哥特艺术家将这种诀窍视为一种手段,从而达到把宗教故事叙述的更令人感动和信服上,使信徒能从中汲取安慰和教诲。

绘画方面,由于威尼斯之类的意大利城市与拜占庭帝国接触密切,意大利工匠从君士坦丁堡处得到的灵感远比从法国要多得多。因此13世纪意大利教堂还是采用“希腊手法”的庄严的镶嵌画来装饰。由于拜占庭艺术保存了希腊话时期的更多发现,超过西方黑暗时期用的图画写作手法,明暗色调、短缩法的概念才最终被佛罗伦萨的画家乔托,迪.邦多纳发扬广大。其最著名的使湿壁画,他能造成错觉,仿佛宗教故事就发生在眼前。同时,他也是揭开艺术家的名字开始载入艺术史的新篇章。

02

01

同样是哀悼基督,上图细密画和下图的湿壁画就能很好的估算基督教革新的胜利程度。上图细密画中的人物动作程式化,人物比例大小和人物表情的模糊处理和下面乔托的画画作比起来显得有些粗糙。乔托把绘画这件事处理得“好像亲眼看到真实事件的发横,跟事件在舞台上演出时一样。”人物动作有的躬身向前,有的蜷缩蹲坐,前景和后景人物的表情都好像如实的反映了悲剧场景的哀伤。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艺术家看来,基督注视着垂死的圣母时的态度,显然要比肌肉的精巧刻画更为重要。”

14世纪的艺术


在12世纪哥特兴起的时候,欧洲人口还非常稀少,农民聚居、修道士和贵族主要活动地点为城堡。到了150年后的14世纪,欧洲城镇逐渐发展成富饶的贸易中心,市民逐渐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约束,贵族们也结束了隐居的生活。

建筑方面:对于主教堂,建筑者已经不满足于其宏伟外形,而进一步在装饰和复杂的花饰窗上显示技艺,我们称之这类风格为盛饰式;同时,随着城镇的发展,建筑家主要的工作也从教堂转移至非宗教性的建筑,如市政大厅(最著名:威尼斯总督宫)、行会大厅等。

雕刻方面,虽仍向教堂提供大量石雕,但重点已转移至贵金属的小型雕刻,用于满足宫廷中的个人祈祷。

绘画方面,14世纪的艺术家开始偏爱优雅的感觉、流畅的曲线和精巧的 细节(称为国际式风格)。意大利南方佛罗伦萨已有乔托的突破风格;意大利北方锡耶纳的艺术家,并没有那么彻底的和拜占庭传统决裂,而是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生命。在宗教故事绘画上,中世纪的艺术家把象征事物安排成令人满意的布局却忽略事物的真实形状和比例,但锡耶纳的艺术家却更准确的着眼于人物的关系、空间的距离等;肖像画方面:中世纪艺术家只是使用一个程式化的男女形象,然后写上被画人的名字,但14世纪的艺术家,已开始学习画写生肖像。速写这一习惯,也引导艺术家去研究活生生的动物,并探索视觉法则。这标志着中世纪的艺术彻底结束,文艺复兴时代开始。

盛饰式风格建筑物——埃克塞特主教堂西翼正面(1350-1400年)

威尼斯总督宫(1309年)

所以,一句话总结就是:“人们的兴趣已经逐渐转移了,已经从以最佳方式尽可能清除、尽可能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转移到以最忠实的方法去表现自然的一角。”

15世纪的艺术

古典时期的辉煌,使罗马帝国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意大利人责怪哥特人把罗马帝国搞垮,故将从古典时期到复兴时期中间的这段的艺术称为哥特式,并把这段黑暗时期称为中世纪。但其实,在哥特时期,复兴就已经开始发展到鼎盛,只是当时的意大利人落在了后面。

15世纪的头10年,出现一批艺术家深思熟虑的着手创造新艺术。建筑方面,佛罗伦萨的建筑家菲力波.布鲁内莱斯基突破了哥特式建筑的框架,找到新模式,使之能自由地运用古典建筑的式样去创造和谐、美丽的新式样。其最大成就就是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在他的建筑中,壁柱还原了古典“柱式”的思想,但对建筑结构其实并没有实际功能,只用于表示内部的形状和比例。

绘画方面。南方(即意大利)从直线透视的框架入手,运用解剖学知识和短缩法去构成人体。布鲁内莱斯基是创造透视法的第一人,并把这一解决方法给予了画家。当时最著名的有佛罗伦萨的马萨乔画的“三位一体”。意大利人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国际式风格,以凝重、宏伟代替了精巧、优雅,为的是使主题更贴近我们的心灵;北方(法国、比利时等地)通过对细节的极尽雕琢,而达到无比真实的效果。较为著名的是比利时的画家杨.凡.艾克及他创作的巨大的祭坛画和《阿尔诺非尼的订婚式》。由于北方绘画对细节的雕琢耗时较长,便要求他们能用干起来更慢的颜料,经过研究,凡.艾克用油取代了蛋加入颜料粉中,于是油画便诞生了。

雕刻方面,南方最伟大的是佛罗伦萨的多纳太罗,他使雕塑更具生气、有运动感,却依然轮廓清晰。最富盛名的是雕像圣乔治。那时期开始,艺术家开始请模特儿或艺术伙伴在作坊里做出他们所需要的姿态,以便进一步研究,因此作品才能达到惊人的真实。法国的克劳斯.斯勒特及他的《摩西喷泉》也走上了更为精细的道路,使人物栩栩如生。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圆顶

(布鲁内莱斯基)

&     

 《圣乔治》(1415-1416年)

杨.凡.艾克——根特祭坛画(关闭状态)(1432年)

杨.凡.艾克——根特祭坛画(打开状态)(1432年)

 15世纪前欧洲各地区间的艺术虽稍有不同,但整体却仍保持统一的风格。15世纪开始,在意大利、佛兰德斯和德国,几乎每个小镇都有了自己的“绘画学校”,从此逐渐各地区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在意大利,除了透视法的壮大,光影效果也被进一步融入到绘画中,但反应现实的观念在画作中被运用的同时,如何保持画面的统一与和谐又变较难解决。建筑方面,也是在古典与哥特中寻找这种的方案。例如阿尔贝蒂在佛罗伦萨建造的鲁切莱府邸,用扁平的壁柱代替了圆柱,而窗户的形式只是把“野蛮的”尖拱弄得圆滑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1485年)

 15世纪期间北方依然继续发展哥特式风格,直到15世纪末,才逐渐开始进入复兴。

建筑方面,法国做了哥特式风格的终极进化,一般称为火焰式风格。英国在那个阶段,发展出垂直式风格(建筑上,出现扇形拱顶)。绘画方面,北方的艺术不像意大利的艺术那样一心一意想达到和谐与美丽,而是喜爱日益盛行的再现生活的艺术类型。15世纪中叶,印刷术在德国被发明了。版画的出现,加速了欧洲艺术家彼此间的观念沟通。同时,也由于版画在构图上无法容忍不协调和大面积的空白,故其也成为推动北方艺术家发展和谐构图的一大动力。

01

火焰式哥特风格建筑—鲁昂法院(1482年)

02

垂直式风格—剑桥国王学院的礼拜堂(1446年)

罗吉尔.凡.德尔.韦登——卸下圣体(1435年,祭坛画)

 所以,到了15世纪后期“艺术家的手段,他的技巧,固然能够发展,但是艺术自身却很难说是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前进。某一方面的任何发现,都会在其他地方造成新困难。”

——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