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明园修复10万碎瓷片,难度有多大?|光明夜读

 历史探奇 2019-08-22

文 | 孙小婷圆明园,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圆明园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瓷器、琉璃、石刻等,其中仅瓷器碎片就高达10万片。近期,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项目,将持续修复圆明园出土的文物。修复好后将在圆明园展出,并进行3D扫描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现有6件破损缺失严重的精品瓷器正在修复中,分别是1件青釉鼻烟壶、2件青花八宝万福如意瓷砖、1件康熙青花龙纹碗、1件康熙红釉碗,以及1件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光这件绣墩,就碎成130余块碎片,并有多处残缺。 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要将这些破碎的文物修复好,难度不言而喻,修复师需要经过分拣、清理、粘接、补配、找平、做色、绘纹饰、上釉、做效果、拍照归档、形成工作日志及评审等步骤才能完成。瓷易碎,纸易皱,石易裂,木易朽。脆弱,可以说是文明遗迹的共性。回溯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书法名家王羲之已无真迹可寻,我们看到其书法作品主要是唐代人的摹本和刻本。诗仙李白,仅有一幅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北魏建成的“历史最高”木塔永宁寺塔,远高于现存的应县木塔,却因一场雷火而被焚毁,过早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风吹日晒、虫蛀鼠咬、天灾意外,甚至一把小刻刀、一支油墨笔,都有可能让留存千年的真迹轰然消失。破坏很容易,修复却很难,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有可能无法做到完整的修复、或者再也无法修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讲述了将稀世珍宝“复活”的复杂过程,比如借助分子结构分析、三维扫描、3D打印、热性能物理分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依赖修复师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和将修复精确到0.1毫米的工匠精神。

反复比对瓷片的确,技术能帮助人们看到“仿真”,“修旧如旧”也是文物修复追求的境界。但修复技术再发达,修复师再能工巧匠,修复后的文物再逼真,我们看到的,依旧不是那个风尘仆仆从历史中向我们走来的真实讲述者了。它散发的历史魅力会打上折扣,它承载的历史原貌会产生细微偏差。面对那些破败或流失的真迹,人们扼腕叹息。此次圆明园启动10万碎瓷片修复工程,人们也感到期待,但这之余,不妨也多些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