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zhqxiao 2019-08-22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长城万里空,英雄百世梦

对清朝皇家来说,所有臣子都是奴才,而相对于满人来看,汉臣则又是等而下之。但一个叫张廷玉的汉人,死后却得以配享清室的太庙,此等荣誉非常人能及,清三百年唯此一人耳。

有功于清廷的汉臣那可谓如天之繁星,无可数及,陈廷敬,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哪个不是有天大之功,尤其那对清室有再造之功的曾国藩,皆无人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为何偏偏这张廷玉却享受到了呢?

因为他历经康雍乾三朝,所以在大部分的清宫戏中,总是有他的身影出现,但是,又总不是个重要之角色,就如同一个皇帝贴身小秘书一样。所以,对一般观众来说,看过也就忘了,不会给人留下太多的印象。然而,真实的张廷玉可是一位曾站在历史金字塔上的巅峰人物。有清一代在汉族大臣当中,他是官当得最大,业绩最为辉煌的一位。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进士出身,清朝杰出政治家。他35岁便在康熙朝执掌南书房,雍正朝为首席军机大臣,乾隆即位后,仍勤恳辅政,后致仕归家,于84岁上辞世,谥号“文和”并配享太庙。

他虽说是凭自己的实力考上了进士,先是入值翰林院,但后来在仕途上受惠于老爸张英,这点也是不可否认的。张英可是个人物,康熙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深受康熙的器重。是真正的一代名臣,而且他还是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雍正皇帝的老师。张氏一门也被时人誉为“合家顶戴,满门朱紫”。

张英辅佐康熙的时间可真不短,及至64岁时才告老还乡。在康熙极力挽留时说要将机会让给年轻人,那康熙又不是不懂,三年后,张廷玉便入值南书房,进入了朝廷的权力中心,康熙帝怕他难以服众,还特命张廷玉着四品官服色。十年后又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正式进入内阁处理政务。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此后近20年的时间中,无论避暑热河抑或远巡塞外,张廷玉都跟随康熙身边“久持讲握,简任机密”,成为康熙身边的御用秘书,更为难得的是,这期间谨慎的张廷玉从未出过错。

康熙帝驾崩,雍正皇帝登基,他对老师之子的张廷玉也是非常器重,将他视为体己之人,不久又调任户部尚书,后来又让其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也真没让雍正失望,他创建了整个军机处的工作流程,是雍正心腹重臣。也正是在雍正朝时,皇帝颁布谕旨赐死后张廷玉入享太庙,这已经是当时为人臣者的最高荣誉了。

可惜,雍正当了13年的皇帝便翘翘了,新上任的乾隆当然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于是便开始冷落张廷玉了,后来更是直接下诏,假意关心,大意就是你老人家年龄大了,俺不忍心看着你每天这么辛苦地来上朝,以后就在家多休息吧,保重身体云云。

这时候的张廷玉可能真是有点老糊涂了,不知道是对权力的留恋还是对名声的担忧,他数次闹着要归隐回家,但是乾隆整死个舅子就是不同意,这时候的张廷玉完全没了以前能 “细察圣意”的智慧,还一个劲地同乾隆较劲。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本来其实好好的一件事,回家就回家嘛,张廷玉的要求本也合理,而乾隆挽留也有情可原,你是先帝特准死后要入享太庙之人,怎么可能让你回去嘛,还是呆在自己眼皮底下,守着看着,养老送终地来得保险。另外,这也是乾隆出于维护自己爱才,不排挤先皇大臣的圣君形象的考虑。

一个要走,一个要留,其实二人都是在演戏给对方看,但毕竟还是皇帝的面子重要嘛。看得出其中板眼的还是大有人在,那便是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他在写给张廷玉的送行诗中最精彩的两句是这样的:“住怜梦里云山绕,去惜天边雨露多。”

就是说:如果张廷玉留在朝中继续做官,就会忍不住想念家乡的云雾山水,乡亲父老;可是如果就此离开京城和皇上,又会舍不得浩荡的皇恩,真是令人难以决断啊。看这马屁拍得多有水平。

张廷玉虽不能算权臣,但他毕竟位极人臣,在朝为官多年,门生故吏遍天下,人脉复杂,难免有结党嫌疑,这对于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乾隆来说就成了绊脚石,所以乾隆才会想方设法解除张廷玉的权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罢免张廷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随着张廷玉渐老,他越来越在乎同他关系日益疏远的乾隆是否能遵循先帝之诏,让他死后能进太庙。为了这一目的,他竟然要乾隆要写一份保证书,这就有点过了哈。不过乾隆还是写了,但这心中窝的这火,也是可以想象滴。

收到保证书当然要去谢恩,这张廷玉也是昏头了,竟让儿子代劳,乾隆大发雷霆,下旨让张廷玉明天来解释为何今天不能亲自来谢恩。当日,军机处值班的是张廷玉的学生,就把此情况派人告诉了张廷玉。

然而,此时的张廷玉真的乱了阵脚,他一大早就进了宫向乾隆请罪。百密一疏,因为正常圣旨得等到第二天上午才能送到,他这么早来,说明走漏了消息,说明乾隆的身边有张廷玉的人。

这还了得,身边居然有张廷玉的耳目,乾隆大怒,剥夺了张廷玉的伯爵,取消了配享太庙的资格。此时,效忠三朝,78岁的张廷玉老泪纵横,无言以对。只得收拾行装回了老家,从此抑郁寡欢,直到带着遗憾老去。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最后是死在了老家,死时那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名誉扫地,他在闭目前肯定是委曲满满,想着自己一辈子勤勤恳恳,不图名不图利地卖命,这最后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当然他不知道,出于皇室权利地更加巩固,出于清廷以孝治天下的声名,出于显示皇帝胸怀大度的气魄等各方面的考虑,乾隆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可惜的是张廷玉是不知道了。

历史上位极人臣而得以善终之人并不多,张廷玉也算是其中之一了,他的能力和学识当然是很高的,但他为官处世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说得好听叫城府极深,说得不好听就叫圆滑至极。但他有个最大的好处是,无论他出了多大的力,有多大的功劳,最后在总结时,统统地归于领导,这不得不让上事喜欢他哈。

他的这个从不争功,低调为人,绝不张扬的特点,使人们觉得重大事件基本都有他,但又感到似乎没他也行,他一直就这么隐隐约约,可有可无地存在于飘渺之中。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的一名言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句话从表面来看,似乎他是一个尸位素餐的碌碌无为之人。然而事实正相反,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完成上方交待的每一件事,而且完成之事中都包含着他的心智,张廷玉这话就如郑板桥那“难得糊涂”一般,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懂时机,颇知进退之人。

作为三朝元老级的重臣,张廷玉自幼深受儒家学说熏陶和教诲,恪守中庸思想,摆得正自己的位置,看得清自己的用处,不欺下罔上,看似平凡实则大不凡,他是一位拥有极其丰富人生哲学之人。

他做人立品,严格遵循“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的待人之道;他为官清廉,正道立朝,粗茶淡饭,不收一礼;他学富五车,书艺卓绝,帝旨诏奉,立马而就;他精通满文,得心应手,一目十行,博闻强记。这样的臣子,皇帝想不喜欢都不行。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另外,张廷玉的文章和学问也很是了得,他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等等。

纵观张廷玉一生,除了后来老糊涂了同乾隆瞎戗戗外,其它时段还是很成功的,除了“和平端正,学问优长”外,自己能摆正位置,行勤勉之事,做正身之人,他行事低调,不贪功劳。做事如流水般,将所有的洞洞眼眼全部填满,让首长放心,让领导宽心。这样的胸怀和能力,当是世之少有。

在我们了解了张廷玉这些特征后,应该知道,为什么一个声名并不是太大,功勋并不是太多之人,会成为大清唯一能入太庙陪祀之人了吧。

张廷玉:大清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