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运新城•风情】“张三相”之张嘉贞

 HDZL629 2019-08-22


河东人讲河东轶闻丨运城人听运城故事

张嵩村的故事3

张嵩村,一个北方黄土高原的普通村落,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的临猗县境内。张嵩本是一个人名,商朝初年,朝庭派遣济国公、御驾将军张嵩(张氏第29代祖),镇守晋宝——“猗氏盐池”。张嵩系尹城派台骀张氏后裔,举家从太原晋祠王郭迁徙至河东鸣珂里。张嵩后裔文臣武将辈出,汉留候张良五世相韩,张良一生,刺杀秦始皇、复兴韩国、平定关中、灭亡西楚、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唐朝中叶张氏后裔中出了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一门三代在朝中为相,史称张三相,成为名门望族,后人为避讳祖先人名,遂将张嵩村改名为酌秀村。张嵩族谱二序:“酌者,张之土音;秀者,相之雅音。”因唐时出过一门三宰相,后人为避祖宗之讳而又称酌秀村。

 

“张三相”之张嘉贞

 作者:张杰民

张嘉贞,其家族本是范阳(河东)的大姓,久居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高祖曾仕隋为河东郡丞。他自幼丧父,20岁参加五经科考试,被授于平乡尉,这是他仕途生涯的开始。他先后在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时期任过朝臣和地方官,但其主要活动还是在开元年间。

长安年间,张嘉贞赋闲故里。当时的侍御史、河东巡访使张循宪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属吏向他推荐了张嘉贞。张嘉贞到后,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他条理清楚、透彻明白的办事能力,使张循宪肃然起敬。张循宪又让他代为起草奏章,上奏朝廷后,武则天又为他的手笔称奇不已。张循宪向武则天如实地讲了事实真象,并请求武则天将自己担任的河东巡访使一职授给张嘉贞。武则天既高兴得一俊才,又高兴张循宪这种避位让贤的精神。她对张循宪说:“朝廷如此之大,难道连一个进贤的官职也没有吗?”于是,她于内殿召见了张嘉贞。

武则天隔着帘子仔细地端详着这位后起之秀,只见他体貌丰伟,仪态不俗,不禁喜上心头。又听他奏对侃侃,辞雅意达,顿觉此子非等闲之辈。但对张嘉贞来说,这种隔帘召见尚有不尽如意之处。他大大方方地上奏武则天说:臣以乡野村夫的身份蒙宠召见,这是千载难逢的幸遇。但遗憾的是君臣之间以帘相隔使咫尺之间渺如云雾。臣等竟不能亲睹天颜,臣以为这种形式的召见未能尽君臣之道。武则天听罢,卷帘。与他交谈一阵后,即任张嘉贞为监察御史。为褒奖张循宪识贤得贤,也委之以司勋郎中新职。

开元年间,玄宗曾因事召见过他。玄宗认为张嘉贞公正忠诚,谈话中无意流露出准备任用张嘉贞为宰相的想法。张嘉贞听到这一信息后,不是像其他斯文大臣那样拜舞恳辞,而是表现出一种急不可待的心情。他告诉玄宗,贞观时期的马周,起于民间,幸遇太宗皇帝,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令人惋惜的是不到50岁他就去世了。他还向玄宗表示,自己已是50开外的人了,如果陛下要用我为宰相的话,要抓紧时间。因为岁月不饶人,再晚了臣将因衰老而无能为力了。

玄宗也是个用贤爱才的皇帝,对张嘉贞这种自荐自求为相的作法,并未加责怪,他安慰张嘉贞说;“卿先回到地方任职,有机会我再召你入朝。”开元八年,当宋等被免去宰相职务以后,玄宗还真地记起了这位豁达的地方官,但一时又记不起他的名字。当晚他就问中书侍郎书抗说:“我曾记得在北方一个姓张的大将,其节操风采过人,你替我想一想,他叫什么名字。”韦抗也没有想起张嘉贞,半夜时分玄宗披阅大臣表章,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份奏表就出自张嘉贞之手,这才使他忆起了张嘉贞的名字。于是,立即委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重任,不久又迁为中书令。直臣遇上明主,终于由地方踏上朝堂,在相位效力3年。

张嘉贞的豁达坦直还表现在人伦至亲方面。张嘉贞自幼丧父,作为兄长,他对弟弟张嘉佑关怀照顾有加。长大成人后,兄弟俩都步入官场,张嘉贞在内陆从政,弟弟却在西北地区的部州(今青海乐都)任职。因关山阻隔,手足间的往来极为不便。为此,他又直言玄宗皇帝,希望朝廷能将其弟弟改任内陆,使兄弟二人得以相互照料。不久,玄宗就任命其弟担任了忻州(今山西忻县)刺史,遂了他的心愿。

张嘉贞虽然出将入相多年,但他不置田产,将此视为身外之物。在他担任定州刺史的时候,有人劝他多购田宅以遗子孙,张嘉贞对此却有着与流俗不同的见解。他说:“我贵为将相,何忧饥寒冻馁!如果违法犯罪,再多的田产也没有用处。我见到现在朝野内外的不少官员,都在想方设法广占田宅,但等他们身死之后,这众多的财产却成了不肖子孙沉缅于酒色的资本。这种积遗产、误子孙的作法我不同意。”他的见解和作法使闻之者无不叹服。直到他去世的十余年之后,他的儿子张延赏仍然是平民百姓。

张嘉贞的粗犷还带有点野性,有时他会喜笑怒骂无所顾忌。他本来与张说不和,后来又被张说借故挤出朝廷,因此对张说耿耿于怀。他曾愤愤不平地说:“中书省本来有两位长官,都可担任宰相,张说为什么要逼迫我离开朝廷呢?”一年以后,他担任了户部尚书、益州长史,在一次玄宗于中书省摆下的盛大宴会上,张嘉贞被召与宰相们一同入宴。他见到张说以后,火就不打一处来。他置严肃的省衙和欢洽的气氛于不顾,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对着张说破口大骂。在朝堂和省衙上,君臣之间、朝臣之间的辩论争执是常见的,但像张嘉贞这种放泼谩骂的现象却是很少有的。面对这种大煞风景的场面,和事姥源乾曜等左劝右劝总算收了场。

张嘉贞是一个清廉的人,落魄的时候有远大的志向,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徇私,曾经为他的弟弟求官,最后也因为其弟贪赃,被贬为幽州刺史,后又升任工部尚书,封河东侯。

张嘉贞虑事长远,为避免突厥族群内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张嘉贞为相期间,性格简单粗暴,也为了迎合权贵心意,他请求对姜蛟施以廷杖,他对裴由先也如此,遭到张说反对,对日后遭罢官埋下了隐患。

张嘉贞虽然职位尊贵,但他洁身自好,清廉奉公,不置买田宅,不为后人成为纨绔子弟创造条件。

张嘉贞深受皇帝器重,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劳;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后来他生病时还派太医护视,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在洛阳病逝,享年64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死后获得了美好的谥号,也算是善终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