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岁小孩上20个兴趣班:那些被“伪精英教育”毁掉的孩子们

 老斜杠 2019-08-22
1
孩子们的暑假已接近尾声,这个暑假,你家孩子报了多少班呢?
从小到大,求学阶段中有一句话一直支配着我:暑假是成绩的分水岭。
这么多少年过去了,分水岭还是分水岭,支配的人却从我,变成了下一代。
俗话说,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
老母亲们为了自家孩子能在暑假期间实现质的飞跃,踏入学霸行列,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你报奥数班,我就报英语班,你学一科,我就学两科。
这种争先恐后,力争上游的学习态度,如果当初用在自己身上,恐怕北大清华都不在话下
“你学10个兴趣班,我就要学20个!”
而且,普通的兴趣班早已不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要学就要学那些冷门的乐器,还要达到表演级!!
今年北京幼升小登记启动后,很多学校门口大排长龙,有的父母甚至在学校门口彻夜排队。
仿佛只要能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小学,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精英,荣耀加身。
2
想让孩子进步,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不顾孩子的发展规律,给孩子一下报那么多的辅导班,他们确实可能短期内能学到很多知识。
可是,孩子都是爱玩的,当天性被抑制,童心泯灭,这样的做法会适得其反!
上海一位68岁退休老教授的一篇《牛蛙之殇》让人深思。
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则是青蛙。
为了外孙能当上所谓的“牛蛙”,从孩子3岁起,女儿就给他报了各种培训机构,开始学习英语。
一个年仅几岁的孩子,被当成精英培养了3年!
讽刺的是,经过3年的“精心培养”,孩子不仅考不上理想的小学,还患上了抽动症!(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
这个人为的悲剧本可以避免,却因为父母的无知,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深渊。
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为的施加压力,不仅不能在短时间起到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2019年5月,江西省一名高二男孩因学业压力大离家出走,5天后才被找回,期间4天没有进食;
2018年3月,江苏省一个12岁的女孩因不堪作业重负跳楼身亡,遗书中最后的嘱托是:把我的作业都撕了吧。
2015年,南阳15岁初中生疑因学业压力过大在课堂上猝死,救护车赶到时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那些本该守护孩子的人,却成了逼孩子走上绝路的人!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儿童的自杀率世界第一。自杀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倾其所有,已经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压力,而时不时的指责愤怒,以及恨铁不成钢则更是雪上加霜
3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父母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挤破头进名校?
整个现象就像一班丧尸,不是每个人都想做丧尸,本来都是人,但是你被僵尸咬了,自然也成为其中一分子……都在低头,疯狂地跑来跑去,你是剩下来的那个,究竟你会怎么做?
父母给孩子报班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不管这些班上了有没有用,只要报了,就不会被别人落下,自己紧张的神经就能放松一点。
但是,就算孩子能顺利地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走,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然后考上名牌大学,甚至读到硕士、博士,孩子就一定是成功的吗?
去年曾经有一则新闻刷新了我们的三观:一位82岁的阿婆因为她的儿子48岁了还在家啃老,把他告上了法庭。
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儿子是一个学霸:本科同济大学,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
可是,这个别人眼中的精英,却还需要高龄的老母亲来供养!
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过好的人,我们能说他是精英吗???
培养出这样的高材生,真的值得我们骄傲吗???
父母们极力把孩子往精英的方向培养,熟不知,孩子正在一点点被毁掉。
1⃣️过度劳累,产生厌学情绪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称“儿童的大脑在3到4岁的发展过程中,会自我修剪信息。过早地给他灌输几千个单词,很可能导致他入学以后厌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孩子每天从睁开眼睛就不断地在吸收知识,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玩乐,大脑就像一台不停高速运转的机器,终会有崩溃的一天。
2⃣️习惯性依赖
现在的孩子们天天奔忙于各种培训班之间,其他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就为了可以省下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
但是,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慢慢会失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懒惰和依赖的个性,久而久之,变成一个高智商的生活白痴。
3⃣️缺乏感恩之心
一个习惯了享受父母安排好一切的孩子,会把父母对自己的好当作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成为一个啃老的巨婴。
一个从来没承担过家庭责任的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负担有多重,他们不知道父母的难,只知道予取予求,满足自己的欲望。
有求必应的父母,会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即使能成为学霸,但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啃老的硕士,也许各种荣誉加身,但他的人生路却只会越走越窄。
4
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有这样一幕,看完让人心疼不已。
一个小男孩在钢琴比赛中成绩不理想,到了台下一边偷偷拿纸巾抹眼泪,一边怯生生地看向妈妈。
也许是想看看妈妈有没有失望,也许是向从妈妈那里需求一点安慰,可是从始至终妈妈都表情冷漠,只看了他一眼,摇摇头,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
在这个妈妈眼里,我看不到任何温情。她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孩子达到她的标准,才配得上她的爱。
在这个孩子眼里,我看不到快乐,有的只是让人心疼的懂事和弱小。
他的人生,由不得自己安排。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株小苗,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疯狂的拔苗助长,只会让孩子提前枯死。
打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旗号剥夺了孩子的童年,那是自私,不是爱!
倾家荡产让孩子上名校,孩子不得不长期处在焦虑和紧张的环境中,那是伤害,不是爱!
很喜欢一位父母说的一句话:
孩子,是在我们死后要比我们活得更长久的人,我们给了他生命,就该给予他过什么样生活的自由。
尊重孩子,发掘他的兴趣和特长,并陪着他,鼓励他坚持下去,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与其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不如把一部分精力分给自己,想想怎样“培养”自己,做孩子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