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的创作主旨

 白水清风 2019-08-22

伍光辉 论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的创作主旨

 

绘形拟神 寓行抒怀 

——论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的创作主旨 





摘 要: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作为一组咏物诗,或绘形拟神,寄托品格、气质;或以梅寓行,抒发人生遭际之感;或睹物伤情,抒发思国怀远之叹。王夫之通过咏梅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隐含了作者的生世遭际,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组诗通过对梅花的歌咏,不仅完美的把握了梅花的外形和气质,而且融进了诗人自己的经历、情感和才思。达到了“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绘形拟神;寓行抒怀 



梅花为文人喜爱之物。爱梅咏梅是文人墨客的传统。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怀才不遇、失意遭毁、愤世嫉俗时,往往以梅花作为吟咏对象,不管是否真正喜爱梅花,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借梅自重。咏梅成为诗家一大公案。纵观清代以前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无外乎三种类型:一是梅花的“冷美人”姿态。二是梅花的隐者风标。三是梅花的贞士情操[1]。而梅花意象的寓意开拓主要涵容三种内质:忧患意识,傲雪临霜的气质,淡泊隐逸精神。这三种内质又正映射了中国文士的三种矛盾心态。[2]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亦有《和梅花百咏诗》和《追和王百谷梅花绝句》十首。但其内涵远比前人咏梅诗作丰富深厚。 

据王夫之在《和梅花百咏诗序》中所云,组诗构思于隆武丙戌年(1646年),时洪业嘉等三位湘诗人踏雪寻梅,私和冯作,步其芳踪余韵。而王夫之正薄游上湘,于是“三子税稿,一即相示”并邀王共缀其词。王夫之觉得命题多不雅顺,惧为通人所鄙,便“戏作桃花绝句数十首抵之,以示郑重”,以后又遭变故,直到乙巳年(1665年),即康熙三年才正式完成。[3]此时王夫之46岁,已经历了悲惨的民族浩劫,南明彻底灭亡。诗人忍痛隐居于败叶庐,“手擎雨伞,脚踏木屐,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一心忠于前朝。因此,《和梅花百咏诗》自非一般咏梅之作,其内涵值得深入探讨。 

作为和诗,虽然作者明言非和冯作,但从各分题看,似与冯子振《和梅花百咏诗》无异。可分四类,一是对梅之形态的描摹,如《疏梅》、《矮梅》、《蟠梅》等共20首。二是对梅之品种之歌咏,如《杏梅》、《腊梅》、《烟梅》、《红梅 》、《盐梅》、《千叶梅》、《绿萼梅》《胭脂梅》等共20首。三是对不同地方、不同位置之梅的品评,如《溪梅》、《岭梅》、《东阁梅》、《西湖梅》、《罗浮梅》、《廨舍梅》、《书窗梅》《樵径梅》、《僧舍梅》、《道院梅》《 柳营梅 》等共37首。四是对梅之中中情怀与思念。如《寻梅》、《折梅》、《簪梅》、《别梅》《咀梅》、《赏梅》、《忆梅》、《梦梅》等共23首。 

纵观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或绘梅之风姿,或传梅之精神,或显梅之品格,或咏梅以托情,或借梅以言志,各臻美境,异彩纷呈。达到了“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艺术境界。完美地体现了作家的创作主旨。 

1.绘形拟神,寄托品格、气质 

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作为咏物组诗,其中有不少描摹梅花神态,既表爱梅之情,又有所寄托的佳作。如《溪梅》: 

香雾氤氲霭碧湾,流澌一夜送潺湲,低垂乱惹珠光溅,疑是疑非响佩环。 

诗人首先极力写梅花之香,这种香浸于水中,溶于雾里,笼罩着碧湾,静静的送着溪水缓缓而去。但是水可以流去,香却依旧浓烈着。在这充斥梅香的地方,诗人也一夜难眠,静听溪水歌唱。第二天早上诗人起来,急不可耐的去寻访香味来源时,发现一树梅花开发正盛,美不胜收。诗人怀疑自己的眼睛了,在疑惑和猜测中,不自觉的向前走去。透过诗人不露声色表达,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再如《探梅》: 

扳枝已见绿催新,敛萼犹疑粉未匀。子夜霜鸡惊晓起,逢迎不早怕花瞋。 

诗人以细致的描写展现梅花将放未放之际的动人神韵。又以行动和心理刻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急迫之情。表露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也更直接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高贵品质。 

其实,以描摹物态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早已存在。以比喻的手法来描摹物态,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以及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贵品格。当然,以物寄托作者感情和认知,这只是中国古典文学多种表达方式的一种。另外的,在中国古代咏物诗中,常有以美人来喻花的。 

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中以美人喻梅花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寄托自我性情。如《古梅》,诗人首先以“腰垂绿发玉为容”的美女来比喻梅花,继而以“不知”相问,有步骤的展示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寄托了美好事物长久存在的感慨。再如《矮梅》这首诗里,诗人不但以美人喻花,更是通过梅柳的比较展现了梅花的高贵品质,蕴含了自己对事物的褒贬及对梅喜爱之情,也就是对高贵品质的追求之情。诗人不但善于借“绘形”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追求的高贵品质。而且擅长借“拟神”来寄托自己的品格、气质的。 

中国诗歌本来就贵乎蕴籍,书画也贵乎神韵,追求“气韵生动”是中国文人最高的美学原则。前代诗人写梅,多雪、霜并用,常以霜梅相凌不畏,来突出梅的生命力的强大,梅的人格化精神因梅所处的特殊环境而显。 

王夫之一生,性情忠义,忠贞报国,性情和精神可与历代仁人志士相媲美,其诗歌有些亦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其品格和气质。在其《和梅花百咏诗》中亦有佳例。如《庭梅》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庭梅的形态和生长环境的描写,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晨梅画卷,而对其傲然独放而高洁无暇的身姿,作者发出了“未有尘飞走马街”的感叹,寄寓了诗人洁身自好,远离尘嚣,不为世俗所染的高贵品格和情操。再如《岭梅》,作者通过对岭梅的神姿的描写,表达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寄寓了作者从严律己、奋力向上、立足高远的高贵品质。作者主要通过梅花的“斗”“傲”两种品格,寄寓自己的品格、气质。 

除了“斗”,“傲”外,梅花还有一大特征,那就是“隐”。梅生于江南,生命力强,野梅在荒郊野外,深山熔岩之中处处可见。它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无人赞美,俨然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野梅有时成为失意文人的自况,而又寄托自己的理想人格。如《杖头梅》诗: 

玉色分鸠莹不任,庞眉霜鬓映森森。道逢禅客机缘捷,摆落天花雪满襟。 

诗人通过“花”与“隐士”的交织、互化,使花、人融为一体,不但把握了梅花的“隐”形,更表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但是王夫之的隐逸情怀与一般诗人的隐逸情怀是不一样的。这是他努力斗争而失败之后的一种心理折射,是一种对现实绝望的一种反应,也是其毕生斗争的一种延续。从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斗争到底的坚强品质。在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中,此类作品是最多的,除了以梅寓行,抒发人生遭际之感;睹物思情,抒发思国怀远之叹之外,其它的基本都可以归纳于此类作品。此类作品一般都抓住了所咏梅花的特征,创造了一种恬美的意境。不但再现了梅花的美丽,而且还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人自己的高贵品质。王夫之对生活观察敏锐,感情充沛,又深通比兴之法,故这类诗在其《和梅花百咏诗》中不但占的比重大,而且表达 的意曲情挚,寄慨遥深而又耐人寻味! 



2.以梅寓行,抒发人生遭际之感 

中国文人自古命途多舛,仕途坎坷。诗人往往借助外界事物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王夫之也是如此。他生逢乱世,怀忠贞报国之志。年轻时,就曾与友人结“匡社”,立志匡扶社稷,挽救时局。后又投身抗清复明之洪流,终身不与清朝合作。“作为一介书生他虽然心明眼亮,向人谏言却不被采纳,发动起义却不得成功,追随南明朝却难遇明君忠臣良将,于内外交困中流离失所”。[4]如《索梅》:

楼头遥望识春生,雪径过从奈宿醒。闻说冻禽争探啄,何妨分我一杯羹。 

此诗隐含了作者南下投靠南明小朝廷,立志抗清而不得的失望心情,“春生”指南明小朝廷,“雪径”指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宿醒”指南明当权者们当时的精神状态。作者看到南明反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满心欢喜的南下投奔,可看到的是腐败无能的当权者,他们只知明争暗斗,争权夺利,而又嫉贤妒能,不让有能之士发挥才华。这首小诗曲折的反映了作者近年生活经历,发出了沉重的不遇之感。 

王夫之深味诗家真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比兴手法了然于心。所以王夫之的诗歌,特别是此类抒发人生遭际感慨的诗篇,表达的蕴藉,而风味自在其中。如《纸帐梅》: 

幽艳浓熏暖雪寓,流香横漾皱纹波。轻姿梦醒镫前现,隔断白云奈采何。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自我执着追求的精神。可是我们又很难说清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向往的是什么,所执着的又是什么。我们只能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境,那种梦想与现实存在重重障碍,执着追求而不得的心态 以及隐于其中的壮志难酬的深深感慨。 

王夫之一生所历,可谓波浪起伏,丰富无比;而其所求也明了执着,一生不休。他曾在1685年的《病起连雨》诗中道:“故国余魂长飘渺,残灯绝笔尚峥嵘”来表明自己一生志在抗清复国,至死不休之志。他也曾在老年自题楹联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来表达他为国捐躯之志。这种表达是比较直接的,感情充沛,很能让人引起共鸣。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中,托物言志也是往往是一种很有效也很常见的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观物比德”,就是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格,德行。王夫之的咏怀诗中就有不少例子。1991年,谭承耕曾撰《埋心不死留春色:论船山晚年的诗》一文探讨船山晚年诗的内容,说其“激荡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而其忧愤之深广,胸怀之博大,观察历史的眼力之高超,比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5]其实,王夫之爱国主义不仅存在于晚年,而且还贯穿其一生的一根主线。“诗言志”,“诗为心声”,王夫之有不少诗歌就寄寓着诗人的奋斗目标和愿望,体现着诗人的心志。在王夫之《和棉花百咏诗》中,此类诗歌表达的主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表达尽忠之情,二是表达复国之志。如《接梅》这首诗表达诗人不忘前朝旧恩,誓死报效前朝的决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落梅》诗中,作者以落花自喻,表达了诗人不与敌人妥协,以死抗争之志。而《浴梅》则寄寓了现实的残酷是暂时的,推翻清朝统治,再复大明之志必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 

《和梅花百咏诗》中,此类人生遭际感慨和抒发心志的诗篇共计18篇。这类感慨人生遭际、抒发自我心志的诗篇,其忧愤深深,胸怀博大,感情真挚,观察历史眼力高超惊人。他一方面认识到当时社会形势的残酷性,而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这种现实。这种残酷的自身遭遇,因而他的心情是异常痛苦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沉沦,颓废下去,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执着的追求,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高歌。 



3.睹梅伤怀,抒发思国怀远之叹 

梅花在古代诗歌中又常常成为怀人的寄托,表达诗人凄婉愁苦,思乡怀远的情感。借物以寄托诗人思乡怀远之情,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 

王夫之精于诗论,明于诗法,又性宽仁忠义,经历曲折,多次举行反清复明起义失败,眼见亲故好友化为忠义之魂,而天涯永隔。固其内心的思念情难自控,于是,常常溢于诗词文章之中。这在《和梅花百咏诗》中是常见的。如《江梅》: 

横梢淅沥入船窗,低映棠桡乱雪淙。雁尽南天人未返,憎他带影一双双。 

第一二句描摹环境,营造了一种凄婉哀怨,愁苦万分的气氛。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人本来就容易思念亲人、故友。而况乎传情的鸿雁不停在头上飞过。“雁尽天南人未返”这句诗包含了多少诗人的思念之情啊! 

然而,面对王夫之极其复杂的人生经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思念只是其相思的一面,王夫之亲见国破朝亡,而又秉承忠信,故虽大半生处于清朝,而从主观立场,心态和精神上说,他始终是个明代人,他一直对已故之明有着深深的眷顾和思念。诗人在《早梅》里通过传神的描写,表达出了“雁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故国深深的爱和难以遏制的思念之情。 

明清易代,对王夫之来说无异于天翻地覆,在他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投下了巨大的阴影。本着忠义激烈的性情,他不但不与清朝合作,而且还亲自参与到反清复明的活动。可是,作者写作《和梅花百咏诗》时,已是康熙四年了。经过初期的杀戳和征服,此时清朝早就采取了怀柔措施,笼络汉族人民。有不少的汉人,特别是出生在清庭入关之后的汉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来历,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更忘记了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王夫之看到了清廷手段的卑劣,也预见了这种政策所产生的后果。这使他感到不安、担心,因此,其诗中在思念故国的同时夹杂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如《新梅》: 

试雨禁风始出胎,根苗忘尽旧亭台。倡条冶叶轻前辈,庚信江南老自哀。 

作者以“新梅”喻新生之少年忘记了自己的根本,没了民族的认同感,而只剩下一些老遗民,思念着故国,独自哀叹。而这种思念和哀叹已经不被青年一代所理解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远见的政治卓识,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带血泪的,痛心的思念之情。 

据初步统计,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中此类睹物伤怀,抒发思国怀远之叹的诗篇共计22篇。这类作品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作者自身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亲人和国家深深的爱和思念,也表露了诗人心灵的创伤和苦痛,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深厚的诗学技艺。有着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颂李白、杜甫说:“李杜则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言必有意,意必由衷;或雕或率,或丽或清,或放或敛,兼该驰骋,唯意所适,而神气随御以行,如未央、建章,千门万户,玲珑轩豁,无所窒碍:此谓大家。”[6] 其《和梅花百咏诗》不管是绘形拟神,寄托品格、气质;还是以梅寓行,抒发人生遭际之感;还是睹物伤情,抒发思国怀远之叹;都能通过所咏之“梅”,隐含自己的生世遭际,流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就说,作者通过对梅花的歌咏,不仅完美的把握了梅花的外形和气质,并通过对外形和气质的把握,融进了诗人自己的经历、情感和才思,做到了“内极才情,外周物理”。 

在《和梅花百咏诗》中,王夫之“以即目成吟的艺术表现力,得心应手地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创造出声情动人的文体美和情景妙合无垠的意境”[7]。因此,通过对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的主旨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我们把握船山早期诗歌的思想内涵,也有利于我们把握王夫之一生的思想流变,特别是对他隐居中后期的思想研究大有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