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2月16日,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去世。作为20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时至今日,吴健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终身不渝的爱国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谦虚俭朴的律己精神”被称为吴健雄精神。了解吴健雄生平经历得知,她因在物理领域有突出的贡献,所以被世人称为“东方居里夫人”。适逢吴健雄逝世20周年,小编从其生平经历中选取一些片段,以纪念其为科学作出的卓越贡献。 ![]() 1930年,吴健雄与胡适在上海合影 少年时期 出身书香门第的吴健雄,于1912年5月31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父亲吴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创办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健雄属“健”字辈,族人依次以“英雄豪杰”取名。乳名“薇薇”的她虽是女孩,但因排行第二,得了“健雄”这个颇为阳刚的名字。父亲吴仲裔希望她不让须眉,积健为雄。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她自小就能与其他兄弟一样读书识字。 吴仲裔不仅思想开明,且敏而好学,多才多艺。唱歌、吟诗、弹风琴、狩猎,还迷上无线电。他自己动手装了部矿石收音机,让吴健雄听到那来自天上的声音,给她买“百科小丛书”,向她讲述科学趣闻。这一切,在吴健雄的心田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1923年,吴健雄小学毕业后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杨诲玉女士是一位很有眼光的教育家,经常邀请知名学者来校演讲。在这些学者中,给吴健雄印象最深的是胡适先生。其实,在胡适来校演讲之前,喜爱看书的她已在《新青年》等杂志上读过胡适的文章,对胡适非常仰慕。胡适来校演讲前,校长杨诲玉知道吴健雄的文章写得很好,又对胡适很崇拜,便说:“健雄,你一向喜欢胡先生的思想,这一次就由你来把演讲记录写出来好了。”吴健雄还记得,胡适那次演讲的题目是《摩登的妇女》,内容是讲妇女应如何在思想上走出旧的传统,令吴健雄眼界大开。她像着了迷似的,次日又追随到东吴大学再次聆听。胡适演讲的风度,对社会改造、对新时代妇女的见解,使少年吴健雄“思绪潮湃,激动不已”。 吴健雄虽然在同学中年纪个头很小,但是由于聪颖过人,很快就成为校中同学谈论和师长喜爱的学生。1929年,她以最佳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并保送入南京的中央大学。吴健雄念的是师范,照规定要先教书服务一年,才能继续升学,但是由于当时师范服务的规定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她在这一年当中并没有去教书,反倒是进了上海的中国公学,也因而成了胡适最得意的学生。 在实验室工作的吴健雄 崭露头角 1934年,吴健雄从中央大学毕业,到浙江大学当了一年多助教。1936年,吴健雄得到叔叔的资助,准备到美国读书。吴健雄到达美国旧金山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已开学。当时一个叫杨的华裔学生,是中国学生会会长。他告诉吴健雄说,两个星期前这里也来了一位中国学生,是学物理的,可以带吴健雄参观物理系。那位中国留学生就是袁家骝,他是袁世凯的孙子,不过当时吴健雄并不知道他和袁世凯的这层关系。 当时的柏克莱,虽然并不像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名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却吸引了一批年轻而具有顶尖水平的物理学家,如发明和建造回旋加速器的劳伦斯,当时年仅35岁;后来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当时才28岁。吴健雄很快发现柏克莱物理系有着无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探索科学知识的圣地,因此她决定留在柏克莱。 1938年,当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39年由塞格瑞指导吴健雄进行的实验,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它的一项结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吴健雄获得博士学位,她的学位论文发表在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物理评论》上。 由于在原子核分裂和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杰出贡献,当时吴健雄已成为奥本海默等许多大科学家心目中的“权威专家”。这时的吴健雄,已成为柏克莱的一个传奇人物,当地报纸对她有专题报道,中国国内也开始有人用“中国居里夫人”来称呼她。 197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吴健雄夫妇 成就与遗憾 1956年12月24日,美国首府华盛顿下起了大雪,风雪使得机场关闭,许多来往华盛顿至纽约间的旅客,都涌向华盛顿联合车站,改搭火车回纽约。 那天夜里,一位身形娇小的中年东方女性,也挤在人群中,独自买票坐上当晚开往纽约的最后一班火车。她的服装举止,都没有引起其他旅客特别的注意。 其实,也许他们是该注意她的。因为,这位女士在当时不仅已是世界物理学界相当出名的一位实验物理学家,而且她的这趟旅行,对人类科学的历史,也有着特别不同的意义。她这次带回纽约的实验结果,使得20世纪的物理进展,发生了革命性的重大改变,也使得两位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以革命性的深邃理论成就,得到了在世界科学上拥有至高地位的诺贝尔物理奖。这位女科学家就是吴健雄。 1956年4月,李政道和杨振宁对于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深信的一个科学观念,提出了大胆而革命性的质疑--宇称不守恒。然而科学上富有独创意义的猜测是伟大的,但它的实证价值必须有赖于实验。 同年5月的一天,吴健雄的办公室来了两个年轻人。 “你看,又是t-Q之谜。”吴健雄大致明白了两人的来意。 “应该进行一系列实验,我们想恭请您出山。”李政道沉吟片刻,接着强调,“先生曾经成功地验证过费米的β理论,因此想请先生指教!” 吴健雄原本计划与丈夫赴欧洲讲学,为了这次前人未曾涉足的实验,她毅然放弃了此行。 实验难度之高,精确条件要求之严苛远出乎吴健雄的设想,为此她只好到华盛顿的国家标准局实施她的实验。 实验牵动着众多科学家的心。吴健雄和她的助手们进入极其紧张的现场操作,为了不错过仪器仪表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吴健雄每天只吃两个三明治,喝几杯咖啡,寸步不离实验室。远在纽约的李政道和杨振宁时刻惦念着实验的进程。“对于你们的假设,我抱同样的信心!”吴健雄在电话这头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经受住了多少挫折,1956年12月2日,吴健雄终于得出了第一次实验结果:β射线的不对称现象非常明显。又经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检测和重新验证,结果依然如此。 1957年10月,正在纽约州北部一所大学讲课的吴健雄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是时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的奥本海默,电话那头的他告诉吴健雄:“李政道、杨振宁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 那一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委员会,没有把诺贝尔奖颁给吴健雄。许多大科学家都公开表示了他们的意外和不满:“这是诺贝尔委员会最大的失误。宇称不守恒的构想虽然是杨、李提出的,但是却是吴健雄做实验发现的。” 对自己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吴健雄多年来从无怨言,也从未公开表露过意见。直到1989年1月,史坦伯格在《科学》杂志发文对吴健雄的成就进行赞扬,吴健雄在给史坦伯格的致谢信中这样写道:“像你这样一位近代物理的伟大批评者,所给予我这样一个罕有的称赞,是比任何我所期望或重视的科学奖,还要更有价值。我的一生,全然投身于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乐在其中。尽管我从来没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当我的工作因为某种原因而被人忽视,依然是深深地伤害了我。”今天的我们不难感受到言语间些许的遗憾,这位被称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的伟大女性、科学家把自己受到的伤害长久地、深沉地藏匿起来。 来源:中国科学报、中青网、凤凰网、江才健著《吴健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