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海阔天空ctqebj 2019-08-23

这两天暖暖去了芬兰的学校当插班生,近距离的体验了芬兰教育的氛围,不得不说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连暖姥姥也感叹说:“你看国外的孩子跟国内的孩子就是状态不同,都说三岁看老,外国人很多地方就是值得我们借鉴。”

听到暖姥姥这么说,我心里第一反应特别不服,怎么国外的孩子就比国内的孩子状态好了啊,现在咱国内优秀的娃多了去了,可能有时候一个学校的牛娃比一个镇子的娃都多。

当然仔细想想,暖姥姥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觉得芬兰的教育氛围很值得我们学习,可能表达上有些偏差。

不过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我在不久前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还特地关注过这个课题,那就暖姥姥说的“三岁看老”。

“三岁看老”或者“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

我曾经对它抱有极大的怀疑。

怎么可以在一个人刚满三岁,或七岁时,就判定他终身呢?

三岁时,有一些小脾气,不愿分享,生气会控制不住打人或咬人,长大后就注定是个自私且暴力的人吗?

七岁时,说一些小谎话,做事拖沓,害怕竞争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长大后就注定是个一事无成的loser吗?

人的一生短则几十年,长则过百,在生命刚开始时,就被一句话“拍死”,这未免太过武断。

我不喜欢“注定”这个词,同样,我也不喜欢“三岁看老”这句话。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不过在我学习心理学之后,发现这句民间俗语却能在现代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研究结论中找到一些印证。

孩子在三岁的时候,脑部大小的确就已经接近于成年人了。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人出生后的前三年,大脑发育速度最快。新生儿脑重量约390克,1岁时可达900克左右,3岁时增加到1000g,7岁时儿童脑重量约1280克,而成年人脑重平均值为1400克。

同样,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近千名儿童展开了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7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则是7到17岁间获得的。

也就是说,7岁之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并且可以达到成人水平的80%。

然而,这就足矣定性一个7岁孩子吗?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相关理论的时候,我还是很怀疑。

智力水平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这点我相信大家都认同。

就算孩子在7岁时大脑发展已和成人无异,这也只是生理上,而孩子在心理和认知上,都还处于学习阶段。

虽然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都处在爆发式学习阶段,但掌管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等智力发展的前额皮质,是要直到成年之后才完全成熟。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为了在课题里反驳这个观点,我特地收集了一些被公认会成为“三岁看老”的坏习惯或细节。

比如爱发脾气、自私不分享、爱打人、没礼貌、说谎,不愿承担责任、做事拖沓,没有时间观念等等。

越看越觉得有问题,这些被大家忌惮的坏习惯,如果放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以特定的方式表现,不是正好和孩子成长的各个敏感期相符合吗?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一天到晚把“不”、“不要”放在口边的两岁孩子,“不听话”是他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敏感期

说什么都不愿分享,不惜打人也要把玩具抢回来的孩子,“自私”是他在经历物权形成的敏感期

满嘴“屎、尿、屁”,动不动就“我要打死你”、“你个臭妈妈”的孩子,“没礼貌”正好符合诅咒敏感期的特征

不按他的方式和顺序来做事,就哭闹甚至满地打滚的孩子,“爱发脾气”是他执拗敏感期到了的表现……

我写过《可怕的2岁?我们还要误解孩子多少次?》,也写过《宝宝骂脏话就变坏了?比terrible two更伤人的“诅咒敏感期”,你误会了孩子多少次?》,当然也写过说谎、打人、做事拖沓。

回想自己的这些文章,无论是暖暖身上的实例,还是专家学者的理论,都指向两点:首先,这些让人头痛的行为,不过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阶段,甚至是正常发育的标志之一;其次,虽说家长不用过分焦虑,但却不能放任不理或强行打压,找到正确的引导方法才是关键。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想到这里,我隐约发觉自己可能误解了“三岁看老”的真意。

或许,“三岁看老”不是在判定孩子,而是在提醒身为家长的我们。

记得一次坐高铁去上海出差。我同排的过道那侧落座着一对母子。男孩大约三四岁,妈妈挺年轻。

像极了我和暖暖去旅行的样子,所以多看了几眼,也有特别的好感。

不想发车没多久,男孩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始哭闹,妈妈抱过来小声地安抚。但效果不佳,男孩哭闹声越来越大。周围投去了不少异样的目光。

男孩在挣脱妈妈怀抱的时候,动作过大,一脚踢到了邻座的小桌板,把半杯水打翻了。

这下可把原本忍着没出声的邻座惹火了:“做什么呢!这孩子怎么搞的!”

年轻妈妈连连道歉,帮忙整理了下,便抱着男孩离开座位往车厢外走,还向周围人道歉。

两人离开后,我旁座的阿姨开口了:“熊孩子啊!这妈妈也不好好管教下,大了还得了。”四下也有一些附和的声音。

我却不这么认为。这年轻妈妈处理得很得当。不在情绪失控的当下说教或责备孩子,不继续影响他人而把孩子带离现场。

果然,大约二十分钟之后,这对母子回来了。从两人的表情就能看出问题已经解决了。

走到座位前时,男孩还有点小扭捏,但转过头来看到妈妈微笑着冲他点头,便大声说:“叔叔,对不起。踢翻你的水,我错了。”

之后的行程,男孩都很安静,对周围人也很礼貌。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句对《哪吒》的影评:被这样养大的孩子,永远不会“黑化”。

三岁时孩子的一些小习惯,或表露出的细节,能不能决定一生,关键其实在于家长如此的态度和如何引导。

千万警惕这件事,三岁看老可能是真的

西方近代心理学对早期经历如何影响人的一生做了很多研究,结论也一样。

孤独型人格表现出的冷漠冷酷,缺乏生活兴趣和追求,源自幼儿时对拒绝的恐惧。他们常常从小就被认为是很独立的“好孩子”、“乖孩子”,很少被拥抱,或常被打骂;

追求型人格表现出的取悦和讨好,源自幼儿时对失去的恐惧。他们从小常听的话是“没看见我在忙吗?”、“你是大孩子了,别老缠着我。”,所以习惯于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古板型人格表现出的固执,过分自我控制,源自幼儿时对羞辱的恐惧。他们从小必须符合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如果不就会被批评、拒绝和惩罚,这让他们努力控制自己;

顺从型人格表现出的无主见无自我,源自幼儿时对被忽视的恐惧。他们从小做的事情被认为幼稚可笑,很少得到肯定;

强迫性竞争型人格表现出的为追求成功藐视道德,缺乏同情心,源自幼儿时对失败的恐惧。他们从小不易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赞扬,即使考到99分回家还会被说“你怎么不跟得100分的比”;所以那些需要千万警惕的,可能导致“三岁看老”成真的小习惯,指的不是孩子身上的,而是我们自己的。

对孩子情感的忽视和拒绝,对孩子过分的控制和打压,总拿孩子做比较或羞辱,总是批评和指责孩子,不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甚至打骂或放弃孩子,这些才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该改掉的坏习惯。

每个孩子出生都如一张空白的纸,他的人生画卷要如何展开,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起笔。

作为父母的我们,就是这个最初的执笔人。而我们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影子勾勒进去。

所以孩子的问题,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我想也许我们最着急做的不是教训孩子,而是,先改变我们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