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岁儿童早期教育《六》

 sN飞雪 2012-01-16

怎样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
 自发性顺利成长的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其积极寻求朋友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出现这一现象有早有晚,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就说明这是一个意欲发展顺利、情绪安定的孩子。 父母可以对自己的育儿方法加以肯定并树立起信心。
  如果孩子不怎么想找小朋友,即使有机会接触同龄的孩子,也不与其一道玩耍,这时父母就必须对自己以往的育儿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探讨了。
  在探讨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有没有一直在压抑孩子的自发性的成长;其二,是否亲子间的情感纽带不够牢固。
  就压制孩子自发性成长的育儿方法而言,父母们最容易落入两个陷阱,一个是对孩子施加不适当的管束,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还有一个是运用过保护的培养方法。
  在第一种情况中,父母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对孩子施加命令、压力,支配孩子的行动。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老实听话、很好对付了。
  父母这时可能会觉得由于自己育儿有方,才使其成了个"好孩子",甚至还为此暗自得意呢。殊不知,自己的育儿方法已经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使之失去热情和活力了。
  这里所说的过保护是这样一种育儿方法,即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却动手代劳。也就是说,在孩子要求"自己来做"的时期里,父母出于"做不好"、"太费时间"等种种理由,而没有让孩子做。这样一来,孩子自发性的发育便受到了压抑。
  其结果是,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父母帮自己做。如果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孩子会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就该为自己服务。再严重一点的话,孩子会变得用命令的语调来指使妈妈。当要求不被满足时,甚至会对父母施加暴力,即所谓的"家庭暴力"。
  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在家里显得挺神气活现的,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可是一到外面就变蔫掉了。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窝里横"。
  这种孩子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
  如此下去,孩子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这样的话,在从小学到青春期这一期间里便存在着出现种种问题的危险。
  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应该促进孩子自发性的成长,丢弃那些把孩子塞入"好孩子"框框里的管束和命令,把自由还给孩子。因为自发性是在自由中发展起来的。
  获得自由的孩子,在一开始时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干什么好。不过,孩子一旦不被数落、责骂,他的心就会逐渐地变得宽松、自由起来,开始尽情地欢闹,自发性便渐渐展现出来了。
  对于前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即因过保护而不合群的孩子,我们应该立刻停止对其过保护,努力做到不再为孩子做这做那。
  因为孩子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开始实行这一措施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绝对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最初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过,自发性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天然素质,所以,孩子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孩子的自发性得到了复苏。
  当以前由父母代劳的事情改为自己做了之后,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自己也会做。如此一来,孩子在外面也就不再消极、能够和朋友在一起玩耍了,交友的能力也将成长起来。
  对于自发性发育迟缓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使其顺利发展呢?
  这个方法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大人既不要动口,也不要动手,这一点至关重要。我把此称为"无声之行"。这个"行"字包含着这样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付出有如修行般艰苦的努力。
  在这之前,对孩子的事情还是--数落、--动手的妈妈,现在要一下子停下来,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会感觉很难受。
  我曾向很多母亲建议运用"无声之行"。很少有母亲能坚持下去的,大都是5分钟热度便完事儿了。
  但是那些能忍受住这种艰难的母亲,她们渐渐地会理解到其真正的意义,并且能够坚持实施下去。在这种时候,父亲的协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因为被父母突然"放手",生活会一时发生混乱:不是迟到,就是忘了带东西,要不就是忘记做作业等等。但是,他自己会开始一点一点地解决这种混乱现象,并且逐渐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完成。这样,孩子的自发性便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怎样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我们所讲的基本生活技能主要指吃饭、睡觉、大小便、穿脱衣 326 服、洗漱等最基本的自我料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在 调教最主要的工作了倒了五六岁,这些基本生活技能应该完全掌握了。 
  (1)饮食:4~6岁的小儿吃东西可能要比大人慢一些,但基本 上都能吃完,不会剩饭菜,而且能用筷子吃。4岁时,也许不大会 用筷子吃饭,但用匙子或叉子都可以。吃饭时,要教育孩子专心吃, 不能东张西望,边吃边玩或端着饭碗到处走来走去地吃,吃饭要有 规矩。 
  (2)睡觉:4~5岁的孩子已经知道睡觉。但是,往往至睡觉的时候还想玩,磨磨蹭蹭不肯上床,并且装出一点都不 困的样子。碰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认为偶尔一二次没关系而,占息 孩子,即使不困到时间也要让孩子上床睡觉。 另夕"要养成睡觉前洗脸洗脚、等习惯。孩子醒来后 要让他自己起床穿衣服砌果孩子做得好,就应当表扬,这样,孩子以后会做得更好。 
  (3)大便:4岁以后一般都能自己上厕所进行大小便了。但是,偶尔也会因玩得大专,乙忘了,尿到裤子上。遇到这种情况,不要 过分责怪孩子,而应该耐进行教育,让孩子知道下次不 能这样了。 另儿要从J帝成便后洗手的习惯,要让孩子记住,便后必须 洗手,不可忘记。
  (4)穿脱衣"4岁的孩子多数都能自己穿脱衣",此时如果 还不会,可能是L没能正确地掌握要领所致。遇到这种情况,家 长就应该耐心教他。 另外,要教育孩子脱下的刻民应该放整齐,不能乱扔、乱丢。还 要注意广孩子知道冷热,冷了自己会力瞰服,热了知道脱掉些衣 除了引导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外,还要让孩子把换洗的衣服 放在固定的地方。如果他忘了,就应当督促一下,以养成习惯。
  (5)洗漱卫生:要培养孩子自己漱口、刷牙、洗脸等,这个时期 的孩子一般都能自己搓着洗手了,所以,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 后、玩耍以后,要让孩子不忘洗手。 有些孩子比较贪玩,衣服脏了也不知道换,这时大人就应当提 醒孩子及时换衣服。让孩子知道干净的衣服穿在身上才会舒服,从小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5岁以后的孩子愿意自己洗澡,要教育孩子洗干净,不能马虎。头发长了要理发,指甲也应定时修剪,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专家谈孩子语言学习问题
   大家十分关心孩子的语言发展,在讨论中对是否教儿童识字的问题争论很大,有的妈妈甚至主张在孩子还不会讲话时,就教孩子识字。我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整个儿童认知发展的的一个重要方面,言语心理的发生、发展机制、过程和儿童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我就不给大家讲了。我们常常把儿童语言能力作为衡量儿童智力水平的一个标尺,特别是衡量儿童言语智力的发展。和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也很密切。从语言发展中,可以看到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儿童的抽象能力,儿童对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等等。
  我们一般把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儿童语言的理解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的语言,这就是视听读物。儿童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口语,对母语的学习是通过对口语的理解和表达奠定基础。所以幼儿时期语言学习应该主要是口语。
  无论是口语和书面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核心。孩子在不会说话前,就已有很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十个月的孩子,你说"杯子",他就用手指杯子,刚会走路的孩子,你说:"把小狗拿来",他就摇摇摆摆的去拿玩具狗。妈妈说:"吃饭了",他就去拖凳子。刚开始说话的孩子讲单词句、一岁半到两岁之间讲双词句,两岁到两岁半之间主要是电报句,逐步到六岁左右,儿童会讲各种复句,儿童的语法、句法、对语意的理解到很成熟的水平。但儿童语言的表达能力差异非常大,有的孩子在入学年龄语言的逻辑关系不清,对简单的语言材料的组织不好,表达有限。但像王勃五岁能写出流传于世的诗歌。口语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赞成孩子在还不会说话时就识字,或儿童在口语形成时期就学习书面语言。
  儿童语言心理的发展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很强,那些先出现,那些后出现,是有很强的规律性,儿童什么时候能说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形容词一般在什么时候开始?被动句的理解和表达在什么时候?儿童对成人语言中不同复杂程度逻辑关系的理解和表达等等。都是有很强的规律。孩子达不到这个阶段,你给他讲的再复杂,也是不可能接受。一个月前,有个妈妈来找我,孩子一岁两个月,问语言学习的问题,我说让她给孩子多讲话,她前几天又来,说孩子不喜欢她讲,我问讲什么,她说讲童话故事,我说,肯定是对牛弹琴。一岁刚过的孩子能理解那么多的故事情节,那么复杂的逻辑关系吗?所以培养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根据孩子语言和认知发展的水平来制订。
  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孩子在入学前,他的理解能力很强,很长的故事中很复杂的情节,他都能理解。在故事中很隐喻的情节都理解,故事中很复杂逻辑关系能理解,着就说明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很强。现在有电视,衡量一个五岁--六岁之间的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很简单。有的孩子喜欢看成人的电视和电影。这就说明这个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很强,他能看懂,看不懂,他不会看。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书面语言的能力也是很快,很强。一个孩子在六岁前能达到小学毕业的阅读能力,但到六年后小学毕业时,他和班上很多孩子在阅读方面没有差别。(他的父母不知道怎样使他继续向前发展)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语言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很好的理解能力,才能谈很好的表达能力。但是理解力好的孩子,表达力是不是就一定很强?不是,有的孩子理解力很好,但表达能力很一般。表达能力也要对孩子进行训练。你想一个六岁不识字的孩子,能给编一个很生动的故事,以后当他上学,开始学写文章时,难道他的作文写不好吗?
  学习书面语言很重要,从有文字以后,人类文化传播、继承的主要载体是文字。所以文明人类文明为什么在近五千年发展得如此迅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什么对人类的发展如此重要。我也同意在幼儿期学习书面语言(我的孩子在三岁生日那天开始教他书面语言,在不到五岁达到小学毕业的阅读能力。不到五岁,报纸可以随便读,读少年科学画报。他学的也很开心和愉快)。口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我不赞成一般的家庭教幼儿学习书面语言,因为这些父母没有专家指导,他们也不懂,很多做的是无用功。该发展的没发展,是孩子应该打下的基础没有搞好,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最后,简单谈一个问题,教孩子识字就是教孩子学习书面语言吗?不是,有的孩子学会近千汉字,他还是不会阅读。不会阅读就等于没有学会书面语言。 

父母最好的教育是行为
   一位哲人曾说,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母亲们的竞争。家庭教育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进一步提高家长们的教育能力?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出好品格、高能力的孩子?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什么样的家庭更适合孩子健康成长?带着以上问题,记者来到了四川省妇联,专访了省妇联主席曾清华。
  家庭教育从幼儿开始
  省妇联主席曾清华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材,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孩子的心理、习惯、品格等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或好或不好的影响。在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包括许多科学家、领导人,他们后来的成就,都深深地受到早年家庭教育的影响。越是在幼儿阶段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的,所收到的效果越好。
  家长观念需要更新
  很多家长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教育孩子基本上是凭借上一辈的经历。而这种代代相传的经验就良莠不齐有好有坏。曾清华说,家长素质不提高,观念不转变,那就只有让孩子来承担这个代价。
  她告诉记者,省妇联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家长素质、改变家长教育孩子观念的工作。目前,全省共举办"广播父母学校"26000多次,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家长达到了2000万人。"一个父母经常在家学习的家庭,孩子也常常喜欢学习。"曾主席说,从去年初,由妇联牵头,在全省开始了创建"百万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在培养家长科学的教子育人的方法和态度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什么
  曾主席认为,教育孩子有四点最为重要:一是教育他们重视健康;二是培养他们诚实的品质;三是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四是要让孩子体会爱、学会爱。采访中,曾主席还提到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好媳妇,三代好儿孙",母亲的素质影响着孩子,还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她提醒为人父母者,父母的言行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比任何语言中都要多,影响也最大,最深远。
 
【国外动态】国外家庭如何培养孩子"财商"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地强调改变理念,有创新思维,明确的理财观念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这些你注意到了吗?

  德国:理财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在讲些什么吧--"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国:让孩子学会自立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中小学起就开始了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日本:自立更生、勤俭持家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早教:别让孩子以百米冲刺去跑马拉松
   5周岁的文文是某幼儿园学前班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前班,文文跟小学生一样,要学语文和数学,还有作业和考试成绩。文文每天回家后,平均要拿出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来写作业。

  浩浩是与文文同龄的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浩浩的时间被英语、字经、速算、美术等课程排得满满的,只有周日下午没有课,妈妈允许他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 
浩浩的邻居说,浩浩的父母经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吵架,邻居们总能听到浩浩被训斥后的哭声……

  很多学前孩子的父母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纷纷提前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等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一些幼儿园也为了盈利纷纷打出各种特色班和学前班的招牌以吸引生源。像文文和浩浩这样,还没等上学就开始背负课业负担的孩子绝不在少数。

  全市目前共有1266所幼儿园,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学前班"。专业人士介绍,幼儿园按孩子从3周岁到6周岁分别开设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是形势需要,但现在入学年龄已经提前到了6周岁,幼儿园在大班的下半年适当地搞些"幼小衔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设学前班。现在的问题是,父母们常以能让孩子认多少字、会多少数以内的运算,来衡量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好坏,导致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将小班提前到3周岁以前,生生"挤"出个"学前班"来。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抽象思维的萌发阶段。根据这种思维特点,学前教育有适应其年龄特点的健康、认知、社会等课程目标,反对在认字和算术等方面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过度训练。对于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教育行政部门是明令禁止的。钢都小学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欧阳海燕老师说,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大纲是从零起点开始的,学前班没有必要教授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和教材,有的孩子入学前已经把教材学过一遍了,这种做法极不可取。欧阳老师说,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时基础差距特别大,给老师在教学进度的把握上带来了一定难度。其实,孩子算数慢、写字费劲都是正常的,而孩子的注意力、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比眼下认识多少字、会多少范围内的加减法重要得多,这些能力是孩子学习好的基础、前提和潜力。没有基础的孩子并不等于学习能力差,很多没有基础的孩子由于听说能力好,适应后很快就跟了上来。因此,把握好学前教育的度,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关键。

  什么是早期教育、多早为适合、早期教育该教育什么?市教育局副局级助理调研员吕慧说,早期教育不是越早越好,遵循规律才是最科学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是提早完成下一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就是成功的教育,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也是幼儿园"媚俗"的悲哀。一种行为能够养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能够培养一种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恰恰忽略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对于父母来说,应以对孩子终身负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逼迫孩子以百米冲刺的方式去跑马拉松。

怎样提高孩子语言的表达力
   5岁的孩子大多数语言能力已经基本成熟,不仅能正确地发出语音,并能按语句的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如在与远距离的人对话时,能大声说话,近距离时就自然的小声说话,或说悄悄话,这些孩子能自然调节,同时还可以语言配合表情,清楚的分出第几声,即使是比较难发的音,只要认真进行练习,也能逐渐掌握正确的发音。 总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从5岁后语言发育进入较快的扩展阶段,表现为词汇量大大的丰富,好奇心进一步增强,求知欲也较以往更加强烈。由于这时孩子多在幼儿园生活,平时玩耍时也多是三五成群玩耍的方式。假如父母也常带孩子外出,生活的内容可算是丰富多彩,加上幼儿园里适当的课堂教育,这些均是促进语言发育的因素,对5-6岁的孩子,在语言培养方面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准确的概念。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词汇量增加较快,头脑中相同或近似的词汇增多。因此,孩子非常容易混淆,所以要特别注意孩子发音和使用词汇时的正确性,要求他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词汇要概念准确。要做到这些,首先是父母自己在语言交流时要做表率,要使用标准的发音,正确的概念文明的用语,因为这时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一旦给孩子输入的信息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就学会了。
  二、注意语法练习。5岁后的孩子语言的连续性已经基本成熟,孩子也经常会用一些长句或复合句型。孩子学习应用长句复合句,首先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其次是孩子好奇心的需要,但是孩子有时不一定模仿运用的十分准确恰当。因此,在加强孩子语言训练不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不当的用语习惯。
  三、提高口语表达。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增强,已掌握词汇量的增加,这时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具备了口语表达的能力,父母应当有目的,对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训练促使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方法是:让孩子看图说话,把已经讲述过的故事复述出来,让孩子自己学着讲故事,背诵、唱儿歌或短的戏曲唱段、参加唱歌比赛、绕口令等。这些既可以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口齿清楚。语言的发育并不单纯仅是发音,实际上还包括文字、阅读表达和理解。中文的特点是概念要准确,近似的发音和近似的语言中,常包含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头脑聪明或者智商高的人,常常是善于在相同和近似概念中找到不同的概念。因此,从孩子入学之前就应当让孩子养成口齿清楚、概念准确的习惯,要注意区别各种相似的概念,语言的不同点,及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发现区别,正确使用。一个人在语言表达方面能否概念准确,清晰恰当的应用,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体现,也是智力水平的标志。这些能力又需要从小养成,严格的培养教育,而具有关键作用的就是4~5岁学龄前这个时期。
 
家庭教育 需要打破的10条规矩
   父母每天必做的"功课"包括督促小家伙按时上床,保证每餐的营养全面以及教育孩子品德高尚……谁都知道,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宝宝。

  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到底怎么才算是完美的孩子呢?要知道,有些时候,偶尔踩线或者违规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请跟随我们建立一个良性的"无政府状态"吧,打破10条老规矩!

  1、不得弄乱

  这似乎是一条金科玉律:孩子等同于混乱。 
孩子天生就是主妇的梦魇,看着空空如也的碗橱,闻着孩子浑身散发的气味,或者当你看到他正用你最昂贵的口红在镜子上作画时;再或者,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孩子眼中一张整洁的白色沙发能用来做什么呢?哈,这不就是一张平整的画布等着自己涂鸦嘛!那么又用什么来"作画"呢,面包屑混果酱看上去不错!--此时,你一定要开始崩溃了吧?

  等到小家伙把一切都弄得一团糟之后再想办法收拾,不但占用大量时间,还会让你抓狂,这不是聪明的主妇应当选择的方式。

  好方法是你可以去扯上一大块廉价的布,需要的时候预先把它铺在沙发上就好了,哪怕一次画不完下次继续都行!你也可以适当地限制小家伙的活动空间,比如一间屋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他限制在自家花园里。但是绝对不要一点自由不给,泥土、水、颜料虽然会弄脏家具,但它们同样会赋予孩子创造力和快乐的感觉。

  2、不可吃"垃圾"食品

  如果你不是那种每天忙得四脚朝天的父母,通过电视或者报纸你一定注意到最近几年来有关儿童体重超标的报道越来越多,这引发整个社会对于儿童食品和儿童营养学的讨论和关注。在这场讨论中有一点是没有异议的,那就是富含糖类、盐、脂肪的"垃圾"食品对于儿童健康有直接影响。

  理想情况下,儿童每天应吃三顿家人做的饭菜,其食谱至少要包括新鲜谷物和蔬菜。然而现实情况多半达不到这种要求,饼干有时也会成为儿童餐桌上的主食。年轻的妈妈们常为她们无法提供更好的饮食而感到内疚。但是请注意了:如果你的小孩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和主食,并能保证正常的活动时间,那么偶尔吃上一顿比萨饼或是巧克力大餐也没有关系,并不会因为摄入过多的热量而引起肥胖。

  3、不要旷课

  "在我童年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妈妈突然决定带我出去踏青。那种感觉实在美妙,远比呆在托儿所有趣得多",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对我们回忆说。李女士今年刚满30岁,有个4岁的女儿。"那时,妈妈会带着我到海边转上一圈,听听海浪的声音,呼吸新鲜空气,有时还会给我买上只雪糕,那就太高兴了。我也想成为那样的母亲。"

  当然,你不能想带儿子出去玩儿就带他去。学校或者托儿所也不希望你频繁地这样做。不过在某些对你或者孩子来说很特别的日子里,如果刚好赶上一个好天气,为什么不试着放上一天假呢?要知道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对孩子来说也是重要一课,一点也不比ABC、123来得次要。除此之外,如果硬要给自己"教唆"小家伙旷课找个理由的话,或许在户外感受自然能保持孩子身体健康也勉强算上一条吧。

  4、不要拿食物玩儿

  这条规则,是很多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把胡萝卜拿在手里当枪,把西红柿酱涂满全手画画,把鸡蛋扔到地上当玩具?所有这些事情,会让每个妈妈生气、着急。妈妈们最希望看见孩子乖乖地吃完碗里的最后一粒米饭。

  但是,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食物绝不仅仅只是用来"吃"的,它们显然还可以用来"玩"和"学习"。将手指伸进碗里搅拌食物,可以让孩子理解质地、形状、颜色、温度以及味道的含义;他们愿意自己拿着勺子吃饭,虽然会舞动一会儿,再吃一口,但这同样可以促进孩子手眼配合能力。

  所以,不要太过介意饭桌变成了乱七八糟的战场,把手上的抹布放起来,踏踏实实地看着孩子自己折腾他的食物,等他玩累了、玩饿了的时候,再将正式的美餐递到孩子的嘴边吧。

  5、盯住他就行

  每位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并且希望大人时时刻刻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要时刻注意到他们就可以了。比如在他们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看着;或者你一边工作,一边随时抬起头来看看他在做什么。

  更多的时候,得到你的关注只满足了小家伙的部分需要,你还应当鼓励他与你做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对于母亲和孩子之间a的感情尤为重要,在锻炼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孩子觉得家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地方,在这里他能畅所欲言,完全敞开心扉。如果你没能做到这点,那么在抚养子女过程中的最宝贵温馨的回忆将离你而去。

  6、不可乱穿衣服

  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姑娘穿上一身合身得体的衣服的确是一幅足以引人注目的画面。然而并非每个小家伙的审美都与街上的成年人一般无二,活动场中穿着怪异且玩儿起来不亦乐乎的"野孩子"往往更为常见。这是因为儿童对于自主穿着方面的觉醒要比审美方面的觉醒早得多。

  做父母的当然不愿意带一个穿鳄鱼服的小家伙上超市购物,然而如果孩子坚持,我们就应该让他自己做主;同时,在小饰物方面,你也大可以给他些自主选择的余地,这不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同样会激发他的审美感。

  7、别学我的样子,要按我说的做

  父母难免会有一些坏习惯,尽管这些坏习惯不会对正常生活造成多大的麻烦,但我们总是希望这些坏习惯不要在孩子身上继续。比如随便发誓,吃饭时下手抓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吃饭前不洗手,却同时要求孩子吃饭前必须洗手的话,就未免太不公平了。我们常说:"做的比说的重要"就是这个意思。孩子会更倾向于学习周围的"榜样",无论是好坏。如果你实在管不住自己,就是想在睡前来点儿甜食,那么就千万不要让小家伙看到或是听到。否则,如果小家伙也要求来一块巧克力作为睡前甜点的时候,你就不能拒绝他。

  8、睡觉时间一到就得上床

  每位母亲都会动手制定一张合理的睡眠时间表,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但能避免让孩子过于劳累,还能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同时,它还能保证每天有一点母子交流时间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不过有时候这种硬性规定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周末或者节日的时候。有时额外的半小时玩耍时间就能避免小家伙的小心灵受伤。

  如果让你选择:要么带小家伙出去吃饭但是需要晚睡半个小时,要么把他扔在家里,这样就能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你会如何选择呢?

  或许有些妈妈已经选择过后者了,当她吃完晚餐心满意足地回家时,发现小家伙正肿着双眼躺在床上睡觉,眼角的泪痕还没有隐去呢。说到这里妈妈们恐怕心都要碎了。为什么不能让小家伙一起感受一下欢乐的气氛呢?而且你可以第2天让他多睡一会儿,把昨天晚睡的时间补回来,以防疲劳过度。

  9、不可和陌生人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市面上充斥着"危险的陌生人"之类的故事,似乎任何一个从你孩子身边经过的陌生人都是潜在的阴谋分子。尽管不能否认其背后的真实素材,然而多数故事被人为夸大了。

  当然,你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拒绝不相识的人给予的礼物以及食物,并且不要跟随自己不认识的人走。但如果你的孩子从小拒绝与任何不认识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孩子今后在这个社会中生活。

  其实,养育子女的一大乐趣就是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对你和孩子更加开放了!过去互不相识的两位母亲会因为都带着小孩子,而停在路边交流彼此的育儿经验;平时不会注意的老奶奶会突然跑过来和善地告诉你需要注意些什么。你可能会发现与陌生人交谈起来既轻松又快乐,那么为什么不让孩子分享你的乐趣呢?

  追问养鸭子的老先生他的饲养心得,或是与停车场见到的同龄人唧唧咕咕一番,这都是属于孩子的乐趣。只要能保证处于父母的监控之下,不妨多给他们一点自由交往的空间。对孩子们来说,这个世界大着呢!(对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0、不要在家具上乱蹦

  为什么不呢?双人沙发或是你的大床是非常不错的"弹跳训练场",尤其是外面下雨,你无法带他去运动场释放过盛的精力时。

  对有些父母来说,保持床面的清洁事关重大,绝对马虎不得。即使那些能够能放任自己的枕头被"小祖宗"踩在脚下的父母,也很少能够容忍孩子把卧室搞得天翻地覆。父母们会担心孩子损坏家具,更会担心他们弄伤自己。可是当你别无选择(比如天气原因)只能呆在家里时,在成人的监护下,放任孩子在卧室中自由活动也不失为一种释放精力和帮助他们睡眠的好办法。

  5点戒律妈妈必须遵守

  ·有些必须坚持

  孩子们需要知道有些东西是你绝对不会容忍的,比如:危险的行为、暴力的行为、恶意的淘气。

  ·安全第一

  孩子们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比如他们肯定不知道火能带来多大的灾难,所以一定要保证房间里安装了保护孩子的必要设施,也千万不要留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

  ·强调正面因素

  当孩子犯了些错的时候,要学会从他们的错误中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想达到的目的其实是什么"--通常我们会从中了解到孩子们在这些错误背后的好意与努力。

  ·注意卫生

  天天盯着孩子刷牙、洗手--这样的事可能让你很厌烦了,但这却是必须要做到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批评事情而不是孩子

  孩子需要明确知道无论如何妈妈是爱他的。因此,当你需要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直接将孩子定义成"自私鬼"、"淘气包",而是要告诉孩子:你做的这件事,妈妈不喜欢。
 
名人教子拾趣
  家教:北宋包拯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他担心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腐化,因而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铭教:宋代诗人苏东坡送给儿子苏迈一个砚台,上有他亲手所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牢记父亲的铭教,立志做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

  诗教:南宋诗人陆游,其诗今存九千多首,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内容以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反对投降主义为主题。他的代表作《示儿诗》是感人肺腑的。诗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勿告乃翁。"

  鞭教:岳云12岁参军作战,一次骑马下坡,没注意地形,人也栽进沟里。岳飞喝令按军法鞭打岳云,众将求情不允,责打百鞭。此后岳云刻苦训练勇猛作战。1134年攻打隋州时,挥舞80斤重的铁锤,首当其冲第一个登城。岳飞教子的原则是:受罪重于士卒,作战先于士卒,受功后于士卒。

  言教:清醇亲王爱心觉罗.奕譞"笃学勤勉,矢志先哲,居官慎廉,颇有政声。"亲王前面冠以"醇"字,可见其荣誉非同一般。在跪受封爵的当天他写了篇"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醇亲王说出了"物极必反"、"钱多了也会走向反面"的哲理。寓意深刻!遗教: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是一个刚强的廉吏。他年老得子,却不溺爱。在病危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学着做好了馒头,而郑板桥已经咽气了。他给儿子留下一份遗书,上写"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

  名教:1945年,革命老前辈林伯渠6岁的小儿子要读书上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疑惑不解,林老解释说:"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

  联教: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曾撰写一副对联挂在堂前。上联"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教育子孙后辈要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切不可铺张浪费,追求虚荣。下联:"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以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指出做长辈的要时时刻刻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处处做出好样子,成为后辈们效仿的楷模。

  章程教:著名作家老舍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健全的体魄。总之,老舍先生认为,孩子不必争做"人上人"。虚荣心绝对不可有。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观察法。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2、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3、顺序观察法。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 

    4、重点观察法。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5、定位观察法。让孩子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培养孩子观察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维,把观察过程和思维结合起来。

战胜孩子的惰性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他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 

    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暑假到了。对于在课堂上奋战了一个学期的学生来说,"终于轻松啦",无疑是发自心底的呼声。但是,放暑假,是不是该彻彻底底地抛开一切,只顾休息玩乐呢?这种想法显然不足取。

  人们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你一边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享受着躺在被窝里的舒适,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暑假了,类似的镜头恐怕会更多地再现。

  到了暑假,一般家庭的父母都是白天上班,大段的时间只有孩子一人在家,家中即使有老人,管理的力度显然远不如父母。当孩子的惰性占据了上风之时,一切就处于失控状态了。

  什么是惰性?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沓。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被逼无奈,拖不下去时才来赶工。这种行为极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或要作出抉择时,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些孩子深陷于"激战"的泥潭中,被"主动"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

  要想战胜惰性,首先要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诸如早上起床这样的事是没必要作任何考虑的。我们需要想尽一切办法不去拖延,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时,立即动手,绝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千万不能让自己拉开和惰性开仗的架势。对付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本不让惰性出现。往往在事情的开端,头脑中冒出"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的问题时,惰性就出现了,"战争"也就开始了。一旦开仗,结果就很难说了。所以,要在积极的想法一出现时,就马上行动。

  其次,应制订一个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睡觉的作息表,在作息表里明确写上自己的日程安排。"天"的单位太大了,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时间计划,至少应该细化到小时,也就是说,自己一天当中能够利用多少个小时,还要知道一个小时的效率是多少。把这些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互不相关的、可以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这样更容易把事情办成。

  再次,父母可以利用暑假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并要求他对自己的自由负责。有必要的话,应用心设计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惰性和欲望。父母不仅要要求孩子,而且自己也要参与,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得富有自制力,固守承诺,充满责任心。
 
做个一流的家长
   我们的孩子都是一流的。我们做家长的就该反思一下:你是一流的家长吗?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只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方法。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孩子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以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是老师的事情。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就算你的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它也不只是老师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就象一张白纸。如何将一张白纸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那要看你的本事。如果你的孩子将来不光是一个有知识,还彬彬有礼,与人为善,有爱心,懂得谦让的人,那是你的功劳。如果你的孩子将来是一个不学无术,举止粗鲁,常常给你惹是生非的人,那也是你的责任。因为他生下来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我相信很多家长知识渊博,事业有成,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但不管是谁"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尤其是个人修养。可我们在孩子面前就应该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他们眼前。所谓言传不如身教,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环境,父母充满幸福的笑容,全家人一起吃饭,一起交流,早晚的问候,对老人的尊敬,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幸福。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参加社区的活动,等等都可以很自然的将父母的爱传达给孩子,你的自信,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都会让孩子得到满足感,信赖感。会让孩子形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举止文明的行为。大胆的把孩子放出去,热情的把小伙伴请进来,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交往游戏,帮助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逐渐形成接纳、合作的意识,不要让他心里只想到自己,所有的人都该为自己,克服独生子女的毛病。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培养孩子说的欲望。每天都静下心来听听孩子说说幼儿园发生的一些事情。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主决定。让孩子养成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这种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会使孩子更加乐意主动的去学习,去进一步创新。而非独立性的教育则会使孩子经常处于等待,顺从,依附的状态,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
    现代心理学家提出: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情商即情绪智力)随着国际化人际交往的日益加强,情商越高的人,越受欢迎。因为他们能及时准确的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做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相机行事,调整自己的言行。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尤其要重视孩子健康情绪的培养。让孩子有颗仁爱之心,学会合作,懂得谦让,孝敬父母长辈,知恩图报。无论哪个年代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
    有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有的父母完全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往往等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都根深蒂固了才发现,才去纠正,可已经很难了。所以,希望家长多陪陪孩子,当孩子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能及时出现在他面前,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能及时纠正,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兴趣的时候,你能抓住时机及时引导。要想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优秀的人,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要持之以恒。现在辛苦几年,你就会换来一辈子的幸福。现在轻松了,你将会辛苦一辈子。孩子的幸福就是你的幸福。没有一样快乐能有孩子带给你的快乐更快乐。
 
父母要早投资的五个方面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怎么会不舍得为他投资呢?可是,肯花钱不等于会花钱,因此,为使给孩子的投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应考虑一下投资范围:
  娱乐投资
  这是父母们首要考虑的。只要能使孩子心情愉快、玩得开心,钱就花得值,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游乐场,以及看演出和旅游等。早期开发
  智力投资
  给婴幼儿期的孩子买一些益智玩具、识字画片,给稍大些的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知识智力类书刊,以及跳棋、象棋、地图、地球仪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购买有科教内容的音像制品。
  美育投资
  让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给胎儿买胎教音乐磁带,给幼儿买电子琴。
  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天分可以给其买喜欢的乐器。经常带孩子参观绘画、雕塑、摄影等展览。
  体育投资
  为使孩子体质健康、身姿优美,可以购买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体育器械,如皮球、跳绳、羽毛球、拉力器、足球、篮球等。
  培养劳动技能的投资
  为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技能,可以给幼儿买小水桶、小铁铲等。
  可能许多父母现在还只注重于智力、娱乐等几个方面的投资。但专家表示,父母的目光不能总盯着智力、才艺和娱乐等方面,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上述"投资项目"来看,投资越早,收益越丰。 

【家教理念】父母"管太多"的十大信号
   多数父母都会将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时候,父母们的管教方法却会带来不利后果,美国学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下列十种行为,那么很有可能父母的教育方法失当。

  1 时常在游戏时间干扰孩子

  一种过分管制的迹象是,孩子们在玩耍时,刚出现一点冲突,父母便马上干涉。这样做的危害是,孩子没有学会独立处理可能发生的矛盾。只要安全有保障,最好让孩子自己应付。如果必须介入,父母最好充当仲裁人的角色,而不是为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法。  

  2 老是关心孩子该吃什么

  许多父母过度关心孩子的饮食,如果孩子确实食欲不振、日渐消瘦,你应该去咨询儿科医师。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担心他该吃什么了。父母不要在饭桌上变成"控制狂",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3 与孩子的穿着"较劲"

  父母不要过于苛求孩子们的穿着,即使有时你认为这样穿很难看。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观点来看问题。

4 干涉孩子如何做家庭作业

  处处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是个好方法。对于二年级或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父母就不要再干涉孩子的家庭作业,父母如果给孩子的家庭作业提供过多帮助,会让孩子们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5 与孩子的老师争论分数

  分数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事情。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并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但不要试图充当老师的角色。每当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家时,父母的介入会引发几个问题:孩子会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自己每次都要得到理想分数。孩子永远没有自己的主见。孩子会相信,父母永远会帮他们改正错误。

  6 教孩子如何比赛

  观看孩子的足球比赛很重要。每场比赛结束后,你要表示感到骄傲。你要鼓励孩子,但不要在意比赛中的细节,比如某一时刻孩子的表现有什么问题。

    7 频繁地给孩子打电话

  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在学校的孩子很不好。父母没有必要干涉孩子白天在学校的一言一行。这种不好的习惯尤其会干扰青少年。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8 要求孩子详细汇报白天情况

  向孩子询问其白天的情况和"成为地方检察官"是不一样的。除非你怀疑他们出了严重问题,否则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向你汇报白天的详细情况。

  9 暗中查看孩子隐私

  监视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从无确定理由偷看孩子的博客到搜查孩子的卧室。专家说:"搜查孩子的卧室是一种卑劣手段。"你可以在远处观察孩子,而不要妨碍孩子在生活中的体验。

  10 孩子刚几岁就选好大学

  很多父母会根据自己的希望,选择孩子15年后应该进入的大学。专家建议父母要把精力集中在现在,从选择一个当前适合孩子的幼儿园开始。 

【家教理念】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选适合孩子的书 
  要把最优秀的作品给孩子。在孩子认知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原著,改编或节选版本也许会影响营养吸取。
  儿童读物并没固定形式,可涉及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各方面。但必须满足一个要求,一定要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吸引孩子主动且持续阅读。
  家长选书时,应考虑不同孩子的年龄层、不同程度及性格,购买时应大略浏览,也可让孩子提议想购置的书,供父母参考,并以此了解孩子的阅读偏好。
  陪孩子读书
  父母每天陪孩子阅读至少10分钟。心理学家西格曼博士曾提出:睡前10分钟的亲子共读除可帮助入睡外,对孩子免疫系统、倾听技巧及想像力的发展都有帮助。父母和孩子可彼此读给对方听,或一起读。
  增进阅读乐趣
  阅读前后,可进行多方面活动增加阅读兴趣,发展多元能力。如《树和他的朋友们》一书,可在阅读后,一起做叶子的拓印,观察书中介绍的动植物;也可让孩子扮演书中角色,表演一段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开放式评书
  陪孩子读完书后,家长应用开放的态度跟孩子讨论书中内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要留给孩子体会的空间。这除了可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还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发展孩子的推理、分析与鉴赏能力。
  延伸课本读物
  教科书由多位专家学者依据教育目标及儿童发展特性编写,兼顾学习的阶段性及发展性,但碍于篇幅有限,往往仅有概述而欠详尽,为弥补其缺漏,补充课外延伸教材更显重要。
 
教育孩子别太苛刻
   有这样一批父母:对待工作,他们追求完美,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对待孩子,他们也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同样成功。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怕孩子误入歧途,对孩子要求更加严格。但是,教育孩子过分苛刻,孩子容易患强迫症。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完美主义者,从怀孕时就开始注意健康饮食、胎教,让孩子上"贵族"幼儿园,进行双语教育,在家中只能说英语,不许用汉语交流。孩子的周末比平常还忙:上钢琴班、英语班、奥数班……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生活上要求孩子循规蹈矩,如被子要叠得整齐、坐姿要端正、写字要工整、饮食要注意绝对卫生……
  在这样完美要求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做事认真,成绩超人,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但是,进入青春期后,长期形成的完美习惯就会变本加厉,导致强迫症。有的孩子做作业稍有涂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题速度越来越慢,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甚至考试时做不完题目;更有甚者,走在路上反复数脚下的地砖而经常迟到。
  青春期不仅是生理上发育的阶段,也是心理上的转折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些少男少女开始变得对自己不满意了,无论身材、长相,还是学识能力,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希望能通过努力使自己在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好、更完美。父母完美主义的教育,也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无论做得多么好,他们都不相信自己,这种认知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因此,教育孩子时应暗示:既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绝不要为自己的弱点唏嘘哀叹,相反,要学会悦纳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有优势的一面,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教子有方】家长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
   龙网讯-常州晚报消息 "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而家庭因素起着至关重要重用。"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妇女发展中心主任金一虹教授,在钟楼区妇联召开的"关爱问题少年、关注青少年成长健康成长"研讨会上谈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因素。 
  来自钟楼区检察院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该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47人,比上年上升12.84%。2005年,该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68人。2006年,该院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达89人,比上年上升22.72%。从全市乃至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什么近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而青少年犯罪增长却超过了GDP的增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崔景贵在此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这一严峻的问题。
  会上,钟楼区检察院向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该院办理的7个不同类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仔细分析其中犯罪原因,有"父母离异导致孩子缺少亲情关爱、棍棒教育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由放任导致孩子随心所欲……"这些案例的共性是,家庭教育偏差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虽然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不同的教育使然,但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结果,最核心的是家庭教育。"市妇联副主席安春燕认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要实施家庭干预措施。她提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要对家庭关系用心经营。钟楼区妇联主席陆晓敏女士认为,部分家庭中父母的婚恋观不严肃,对家庭、对婚姻、对孩子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残缺家庭",为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提供了温床。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家长的素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最后,钟楼区妇联提议,由妇联牵头,在适当的时机,开办家庭培训班,对那些准备做父母的实施"家庭岗前培训",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家教误区】早教最大误区:过度期望
   当前的家教存在着许多误区,例如:认为孩子还小,还不应立即着手教育,家庭应给孩子以温暖,不能像幼儿园、学校那么"严",以及重智轻德等。但最大的误区却是过度期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过度保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围着孩子团团转。父母双方的长辈也不甘落后,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孩子想干什么,也要由大人陪着。过多、过分的保护,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就难以适应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使孩子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单向的爱使他们的行为能力都退化了。

  第二是过度干涉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为孩子所继承,所仿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过度干涉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合为一体的孩子,这种孩子在社会上别人骑在他头上,也会一声不吭、忍气吞声;可是在家里却称王称霸,拿父母当出气筒。

  第三是过度教育  
 
  不少父母对目前流行甚热的"早期教育"有误解。早期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教"而不是"塞",不是"灌",这样才不致抹煞儿童的个性差异,或阻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小小年纪又要学外语,又要学打字,学绘画,还要背诵唐诗,学弹钢琴、弹吉他等等,还美其名曰"早期教育",造成许多孩子还未上学就对学校充满了恐惧。早期开发的应是能力,而不是"硬塞"给知识。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

  第四是过度营养

  幼儿厌食,又名"恶食"。引起幼儿厌食的原因很多,凡能够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不良饮食习惯。娇惯使得孩子变成了家中的"小太阳",过分溺爱,偏食、挑食严重,饮食缺乏规律性,进食不定时,不能一日3餐正常进食,饥饱无度,爱吃零食。夏季吃冷饮过多,喜食甜食或长期以甜食为主,平时不吃或少吃蔬菜,喜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如巧克力、奶糖、奶油蛋糕。不吃或少吃荤菜,喜食酱菜、榨菜等。这些都造成幼儿消化功能紊乱,也影响了儿童发育所需营养的摄入。

  第五是过度进补

  当今,各种滋补药品如雨后春笋争相上市,其"服务"对象除老年人外,还祸及儿童,已有"儿童专用滋补品"。不少家长爱子心切,也给年幼孩子服用,许多孩子服后食欲增加、生长加速,家长误以为这是滋补的"神奇功效",以致长期大量给孩子服用。然而,好景不常,有的孩子乳房增大,女孩发生阴道出血。已观察到,不少小儿眼蜂王浆、花粉、鸡胚、蚕蛹等补品后导致性早熟,这种情况且有日益增长趋势。这主要是摄入较多外源性雌激素所致。作为家长,切不可好心办坏事,花钱替孩子买罪受。所谓"补",有缺才有补,孩子不缺,补又从何说起?BB补营养 怎一个乱字了得

  第六是过度施爱

  "爱的不是地方"。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施爱,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百依百顺,这样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并且有逆反心理,认为父母的爱是很廉价的,是当然的。亲子之爱应当是双向的,父母在施爱的同时,也应让孩子懂得回报。孩子对过爱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父母便很可能转而运用"巴掌教育",在这里强权与溺爱是可以并存的。强权与溺爱,虽然各走极端,但却是殊途同归,都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调查表明,这样教育下的孩子,有的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更多的孩子最不喜欢的是家庭。许多孩子不把心理话告诉父母,父母的用心并未得到好报。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应该反思了,这是因为你不懂得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 

玩是孩子的权利
   2007年6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开始施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证学生休息娱乐时间。北京艾索市场咨询公司于2007年年初进行了关于儿童快乐状况的调查,《2007年儿童快乐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快乐指数)的数据显示,有超过四成的儿童每天自由时间不超过2小时,而自由时间超过半数主要是看电视,孩子自由时间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容乐观。
  1. 没有充足的自由玩耍时间
  尽管孩子都喜欢玩,但家长、学校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把孩子的自由时间、玩耍时间无情挤占。儿童快乐指数研究显示,对于当今儿童每天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在4-6岁年龄段,拥有不到2小时的自由时间的孩子有33.7%;在7-10岁年龄段,拥有不到2小时自由时间的孩子有13.7%;在 11-13岁年龄段,拥有不到2小时自由时间的孩子有51.1%;在14-16岁年龄段,拥有不到2小时自由时间的孩子有46.0%。总体来看,孩子缺少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尤其对于11岁以上的孩子。过多的学习任务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玩耍时间。
    2. 缺少高质量的玩耍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里,到底孩子玩些什么?艾索咨询在针对儿童生活及消费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每个年龄段都有半数左右的孩子都选择了看电视,近四分之一的孩子选择出去运动,随后是在家学习和上网。从调查结果来看,孩子自由时间的活动内容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玩耍"。城市居住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块导致陌生的邻里关系、独生子女政策,这些都在影响孩子的玩耍空间和玩耍伙伴。这些原因导致,即使是孩子自由支配时间,也是关起门来自己活动。
  没有真正适合孩子特点的玩耍方式和内容,就不能充分释放孩子的乐趣,就 不能充分发挥玩耍带给孩子的价值。
   3. 玩耍既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途径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而言,玩远比吃饭、穿衣重要。而且,在进行其他行为的同时,也是孩子玩的过程。玩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行为方式。研究人员认为,从本质上讲,玩是孩子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途径。这或许是孩子为什么喜欢玩的根本原因,对我们来讲更为重要的是,这会是我们为什么必须让孩子充分玩耍的理由.
  通过玩耍,可以让孩子感性地接触的各种物质,从而认知世界;通过玩耍,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尤其是益智玩具的出现,更提升了这种作用;通过和伙伴一起玩耍,分配体验生活中的角色感,培养组织协调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孩子之间的谦让的品质及能力,可通过孩子自己的思维去认知社会,等等。
  当然,让孩子充分玩耍,并不是放任,需要进行计划、控制和引导,让孩子进行适度的、健康的、科学的玩耍。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家教要避免五误区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家庭教育要避免五大误区 
  本报讯 从衣服上的污渍来了解孩子,这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话题。日前,上海社科院举办了这样一个教育论坛,探讨家长该如何看待孩子的顽皮,用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和培养他们。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游戏权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王振宇博士说,孩子的行为反映他的心理、兴趣,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游戏权,不该因为怕脏怕伤而给孩子设定诸多限制。
  比如有的孩子用妈妈的化妆品和美术课颜料混在一起,抹在自己脸上,衣服上,说要扮"精灵王子"。这样"胡闹"的孩子其实是一个充满创意并敢于尝试的人才。如果活动中家长因为孩子把自己和房间弄脏弄乱就粗暴批评,就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孩子智慧的火花。
  "把一只青蛙放进口袋,长大后成了生物学家;偷偷涂抹妈妈的口红,长大后经营起自己的婚庆公司。"这组主题为"孩子把什么放进了口袋,就把什么释放成了将来"的国外宣传短篇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
  家庭教育要避免五大误区
  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每年她都会收到很多孩子的来信,向她述说苦恼,近几年,她发现"代沟下移",越来越多10岁以下的孩子反映"父母不了解自己,感到苦恼"。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知心姐姐"卢勤分析,现在的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五大冲突,家长过度的期望导致无望,成龙成凤的思想让孩子压力太大,实在没有信心的孩子就放弃了;过度的保护导致无能,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数量不是在减少而是增加;过度的溺爱导致无情,很多孩子不懂付出,不懂感恩,以为得到的是理所当然;过度的干涉带来无奈,偷看日记,偷听电话,家长的一系列行为让孩子与家长的距离日渐遥远;过度的指责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孩子的优点不及时表扬,缺点却被放大,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越来越缺乏自信,不利于成长。
  卢勤指出,家长要有意识地避免这五大误区,因为拯救孩子首先要从改变父母的教育理念做起。 
 
"不听妈妈的话,那就请老师跟你说"
   这是一句放弃责任的父母爱说的话。  

  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会对不听话的孩子说:"警察叔叔要来抓你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时,会利用一些权威的东西来吓唬孩子,比如:"不听妈妈说的话,那就请老师跟你说!"  

  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孩子会认为老师很恐怖,使学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父母将教育责任推给老师承担,孩子会因此对父母感到失望与反感。  

  用威胁态度,不仅是不良的示范,而且容易养成孩子错误的沟通方式,以为只有用"权威"才能解决问题。  

  老师的角色,一向是居于"引导者"地位的,若是将其当作威胁工具,那是错把竹笛当柴枝了。  

  当然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让老师来指导并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定位好老师的作用。  

  如果你跟孩子无法沟通,你可以向孩子说明:"妈妈不懂的地方,会跟老师商量,看看怎样回答你!"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没有责任感,反而可以建立起老师的咨询指导地位。  

  试试看这样说如何?"你说的话也有道理,而妈妈觉得好像有些不妥。等我问过老师后再跟你说,好吗?"
 
保护好我们的嗓子
   每次幼儿园开学,我又会挂念起当幼儿教师的同学们,乘着闲余,给好友打几个电话,然话筒中传来的不是嘶哑的音色就是疲惫的音腔,深深体会到,从事幼教工作很辛苦,幼儿每天的生活都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度过,幼儿老师不仅要细心地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负责他们的安全保健。而且要教育他们除了智育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所有一切都是离不开用语言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可一个班级少说三十多人,多则四、五十几人,还有什么职业比教师用嗓子的频率高。 
  我的一位好友发牢骚说:"在家带一个孩子都要磨破嘴皮,提高嗓门,每天面对几十个小孩,一个嗓子哪里够用。" 
  的确,人们常说当老师靠嘴吃饭,拥有一副好好的嗓音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那么有什么方法能长久维持它的魅力? 
  1、 及时建立严格合理的幼儿活动常规。 
  建立合理的常规使幼儿的生活规律化。幼儿习惯了班级的常规后,知道什么 
  时候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从而使幼儿园从他律逐渐走向自律,生活显得井然有序,教师就容易顺利地引导幼儿从一种活动转入另一种活动,也就不会出现集体活动中你拥我挤,进餐时打倒饭碗的现象。 
  各项常规在初接手班级时着力展开,两位老师应相互配合要求一致,切忌操之过急;提出的要求规则必须落实到底,为日后各项活动奠定扎实基础。 
  2、培养幼儿"另类"倾听的习惯 
  每个老师都知道倾听对幼儿很重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都要孩子能认真倾听。但这里指的另类是请您思考一下除了人声的表达外还有什么声音也可以让孩子倾听? 
  譬如,教师常用的手鼓和琴,它们如同指挥家的指挥棒,"指挥棒"运用得当,对保护嗓音大有裨益。面对活动室里闹哄哄的一群幼儿,有的老师往往弹一曲熟悉的要求安静的音乐,或者让风琴来代替教师说话,效果十分好;在户外活动中,要招呼幼儿回活动室或把幼儿集中起来,教师也可以高举手鼓不停摇动并伴以手势。实际上,要求幼儿安静、站立、走路、坐下、起立,拉圈、排队等,都可以通过"另类"声音达到倾听的目的。 
  3、 调节好情绪,保持好心态 
  外部的方式当然有效,仍不如自身的保护。有时看到幼儿犯错误,无名火不 
  知不觉徒然上升,本着要使幼儿认识并改正错误的良好动机,而大声训斥或责备幼儿。事后方觉自己嗓子累了、哑了,不够用了。如果此时的教师理智些,不妨轻言细语地讲道理或悄悄地进行批评,这样做既能保护幼儿自尊心,又能帮助幼儿改正缺点,还避免了老师用嗓过度。 
  另外,要养成喝温开水的习惯,使咽喉经常保持湿润,也有利于保护嗓子, 
  若有一天,嗓子嘶哑不再困扰教师的工作,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一定又上了一个台阶。
 
聪明宝宝怎
   宝宝被各种技能培训班团团包围,忙得不亦乐乎。家长更是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早教方法对头吗?最近,《大众医学》杂志联合新浪健康频道在0-6岁的儿童家长中开展了一次广泛调查,并邀请知名儿童教育和保健专家对调查中发现的集中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以上问题,儿童教育、保健专家为家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家庭是最好的早教学校

  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智力萌芽的初级阶段,为孩子选择最好的老师与最好的学校,将有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各种早教中心、特色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特别具有吸引力。其实,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校,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学好,育孩子成人。晏红认为,每个家长都是孩子观察和学习的榜样,不管家长是否有目的和有意识地教孩子,孩子都在跟家长学习,听家长的教导。所以,当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每个家长必然的角色,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首先发生于家长和家庭,并不是老师或早教中心。

  培养聪明宝宝始于评估

  现在,不少年轻父母倾注大量心血、寻找各种机会培养宝宝。只有了解宝宝才能更好地培养宝宝,也就是说,首先应该请专业人士为宝宝作生长发育的评估,知道宝宝所处的发育水平,然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

  调查中发现,有些父母对评估不甚了解,误以为是智力测验;还有些父母认为评估时"孩子太小,不听指令,即使测了也不准"。其实,对3岁以前的宝宝,不能把其基本能力称为智力,评估是建立在专业人员与孩子亲善关系基础之上、用孩子所喜爱的游戏方式进行的,能准确反映其发展水平。经过评估,父母知道孩子的能力后,才能听从专业人士的预见性指导,制定客观的培养目标,聪明宝宝训练计划才有针对性。

  3岁前学做人,3岁后学做事

  针对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一种说法---"3岁以前是一生中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更应该记住的是---"3岁以前是形成人生基本能力的重要时期"。3岁以前学做人,父母应该帮宝宝学做一个会吃、会睡、会走、会说的独立人,学做一个适应环境的社会人,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探索环境,而不是强迫宝宝学这学那,让他们失去天真与烂漫。

  3-6岁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的教育必须围绕四个基本学习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设计。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孩子技能、技巧的特色培训上,不要过早"定向",而是应该充分发掘儿童各方面潜能,引导儿童去学习。

  智能开发不能牺牲健康

  在调查中,有家长说到,让患有哮喘的4岁孩子学游泳,因为听说游泳能对改善哮喘有帮助,但是没学几次孩子就感冒,反而引发了哮喘。还有家长说到,为了赶上早教中心下午3点的课,3岁的孩子每到上课这天就睡不成午觉。这样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很常见。

  身体健康才能聪明,心理健康才有智慧,智能开发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如果只重视智能开发,忽视体能和良好情绪的培养,将会导致孩子出现躯体和心理上的问题。

  三餐均衡比保健品更益智

  谈到益智保健品,专家表示,除非孩子的每日膳食中缺少某种营养素,才应该给予额外补充。她指出,儿童健脑的最好营养,来自于日常的健康食品。现在有些家长天天只惦记着给孩子补钙、铁、锌、脑黄金、DHA……却忽视孩子一日三餐的均衡营养,忽略了最基本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专家强调,在均衡营养的条件下,聪明的大脑是靠动脑筋动出来的! 
 
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儿童智力
   所谓家庭文化氛围,就是指家庭成员所形成的科学文化环境,它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家庭文化氛围应该拥有浓厚气息,它包括对儿童的直接教育和辅导,还包括对儿童智力的间接性影响、启迪与熏陶。在日常,给孩子讲讲故事,读读童话,讲解一下自然现象的发生与科学的联系,与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 ,乃至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在孩子面前的一切知识性言论和行为,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都有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高智力水平的家庭,并不等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高水平就一定好。智力水平再高的父母,如果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教育方法不对,或将孩子放到家庭文化氛围很差的地方去寄养,或让各方面素质都很低的保姆长期照看孩子,这样的孩子受到的教育与文化熏 陶就少,智力谈何发展?相反,在智力水平不高的家庭,若能重视儿童的早期限教育,送孩子到受教育的机构,如电子琴训练班、幼儿游泳训练班、书法绘画班、舞蹈艺术班、电脑学习班学习,开发智力,孩子的智力就会有长足的发展。
有的年轻父母,片面地认为智力就是记忆力和运算能力。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便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诵儿歌、唐诗和做数学计算上,而忽略了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智力开发的内容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看动画片时展开想象的空间;在观赏美丽的山水时培养审美意识;在悠扬的乐曲声中陶冶性情;在自己动手做一张小书桌或做一个布娃娃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父母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11位儿童教育专家的提醒
   11位国际儿童专家专门为年轻的妈妈们做了最实用,最科学的育儿经验总结。只要你记牢并坚持照着这些经验去做,你的孩子不仅可以快乐地成长,他们还会真心感谢你所提供给他的这一片最为健康的天空。

    1、让小鹰慢慢张开翅膀--韩维晶(博士,家庭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

    现在的孩子成熟得太快,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要让孩子羽翼丰满起来,应该给他们以倒金字塔--即V形的关爱,在他很小的时候,要限制他的自由和他自做主张的权力。当他们逐渐成熟,显现出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再一步步让他走向独立。

    这一点是为了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孩子撒手太早,否则他们会感到被纵容,习惯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进入学校以后,在因缺乏必要的判断力而不得不需要父母帮助时,他们也会感到不习惯,以致沮丧,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这无疑会增加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难度。

    2、不要在饭桌上争吵--ELLYNSATTER(美国儿童及成人不良饮食习惯专家)

    家长所选择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采用诱导法:选好可爱的食物,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一定要让气氛保持轻松活泼,不要指责他的吃饭习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许多不同种类的饭食。千万记住: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饭桌上挑起战争。

    3、下班后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李翰君(儿童护理学博士)

    工作忙碌的父母习惯用买上一大堆的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歉意,可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为什么不放下电话,关上电视,一起来放松一下呢?做游戏,讲讲白天发生的故事和笑话,多问问学校运动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乐的时刻。

    有了足够的时间交流,即使你的工作会偶尔打断你们的交流,孩子也会体谅你的。

    4、不要把孩子逼入死角--SEAN COVEY(美国,著有《怎样培养行动能力强的孩子》一书)

    给孩子贴标签,取绰号或拿他和别人比较是很危险的,这只会使他朝着受批评的方向更进一步。你应该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正在不断进步的个体。其实他们的成长就像竹子一样;在花园里栽种下之后,4年间你辛辛苦苦地坚持给他浇水,他只长了几厘米;到第5年,不经意之间他却一下子窜高了将近1米!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要耐心,要给他们时间。

    5、逐渐向他灌输对学习的热爱,这会影响他的一生--陈逸梅,儿童教育学博士

    如果能把"这世界是怎么存在的"弄清楚,孩子肯定会感到分外激动。告诉孩子学习就是探险,他自然会充满热情。和在学校的学习相区别,父母在家里主要是从艺术创造力上来引导孩子,以及做智力测验题、科学小试验和脑盘急转弯等。组建一个亲子图书角吧,和孩子一起来验学习的乐趣。

    6、纪律并不是多余的--马丽,著有《家庭:教育的前沿》一书 

    要明确你对他的要求。只有知道了做每件事的限度,孩子才会保证安全。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明白地告诉他们,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而不至于浑然不觉地走过安全与危险之间的界限。虽然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听从,但只要你态度坚决,对他所做的要求又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他最终肯定会乖乖地听从你的约束。

    7、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霍林(儿童心理学教授)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告诉孩子,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反而是错误的。要敢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发表违心的意见。

    8、制定目标,而不是惩罚方法--李艾(教授,著有《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一书)

    或许你有制定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的习惯,这种客观的态度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儿童。应该在撒谎没有发生之前就了孩子一起讨论诚实的重要性。孩子上了小学,就可以逐步向他解释"性"是怎么回事了,免得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到别人对这件事的不正确的议论时,不能正确地看待它。

    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这么一个道理:教育就像治水,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截。

    9、 打骂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陈砚(博士,著有《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的调适》一书)

    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果然变老实了那是因为他们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丝毫不能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正误观念,只会教会他暴力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别人的办法。要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要处处向他显示有礼貌,有教养的举止是多么值得骄傲。

    10.担当起家长的责任--汪亚茹(著有《我们能为明天做些什么》)

    有了孩子,我们就要为这个小小的生命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工作尽量不要占用生活的时间,正确使用育子的假期,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等等。作为一个妈妈,你所要出席的社交场合也不再只限于为了工作。孩子的毕业典礼和家长会上,你都应该有积极的表现。

    11、给孩子以闲聊的乐趣--ROBERT SCHWEBEL(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 著有《光说"不"还远远不够》)

    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放松地讲出他心里所有的喜悦和困惑、恐惧,失望、学校、压力……鼓励他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对你的不满。这会帮助他把你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还能培养他自我表达的能力--这可是最重要的一项生活能力啊!

    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如果他们感到说出实话时总是不能得到理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走到危险的道路上去。
 
宝宝教育的泡菜效应
   一、手表效应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他知道现在几点了;如果有两只手表,他往往不知道现在几点了,因为他无法知道哪一只手表更加精确。 

  启示:教师之间、父母之间、教师与父母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一致,尤其是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上更要一致,否则极容易形成双重人格。家园同步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泡菜效应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出于污泥而不染"是对某些成人而言的,却不符合儿童的实际。

  启示:幼儿直接浸泡在幼儿园与家庭的环境之中,每一位教师和父母是否认真细致地考虑过孩子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是否健康?每一种因素将对幼儿产生怎样的作用?对显在的有害因素是否予以了积极的消除或控制?从心理健康角度看,精神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往往超过了物质环境的作用,老师与父母为孩子营造了怎样的精神环境?是否是多支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多自由、多自主、多选择精神环境?

  三、态度效应

  有关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巳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启示: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和关心孩子,要时时对他们报以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因为教师的态度会成为孩子从镜子里看到的态度,会激发出孩子成倍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回应教师,教师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儿童回应的态度共同营养双方的精神、温暖双方的心房、保健双方的心灵。
 
宝宝领袖特质培育法
   领袖特质是培养出来的。专家指出,领袖未必天生的,事先的培育与磨练,同样可以产生领袖人物。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必然具备某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而这些特质是可以学习的,问题是在于肯不肯学习及如何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领袖特质呢?他对孩子有什么帮助?以下将一些原则提供父母做参考:
    1、尊重自己 除了学习尊重别人外,也必须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就不会让自己做出令人难堪的事,会用于承担责任、履行自己的诺言,并且会正视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正。相反的,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会变得毫无原则、朝三暮四,遇到挫折时容易自暴自气,这样的人不仅不适合当领导人,在为人处事上也不容易成功。
    2、专注力 孩子若专注力不足,将会影响学习的品质和效果;相反地,对任何事若是能够专心、投入学习,不仅学习品质佳,相对的学习成果也会高人一等。平时父母可以透过玩积木、拼图、看故事书等方式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3、主动学习 孩子的主动性,就是他生命的动力。因为主动才会好奇探索、观察思考,从中得到喜乐和经验;相反的,孩子一旦被压抑,不是变得狂野、顶撞或盲从,就是退缩、拘谨。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孩子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让孩子在愉悦心情下,对学习产生兴趣。
    4、创造力 创造力对孩子的生活及整体的发展上,有其意义和重要性。它可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与生活层面的拓展,孩子还能从"创造"程中,获得自信心;而好奇心、自信心及生活层面的拓展,是孩子增长智慧的有利条件。
    5、独立性 太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对任何事总习惯"予取予求",其自理能力相对地也会降低;因此从小训练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如自己穿衣、穿鞋、吃饭、解决问题等, 对他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6、表达能力 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阶段及特性,循序渐进,尊重并协助孩子学习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仅亲子之间可以获得良好的沟通,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绝佳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佳,对他日后在人际关系及生活处事上,将有很大的帮助。
    7、逻辑思考 逻辑思考能力强的人,能有规律地处理日常生活事物,且会学习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有效完成一些工作;遇到问题时,不会盲从、不知所措。平时,父母可以由认识数字、爬楼梯、数数………训练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8、礼貌训练 懂事的孩子人际关系好,领导能力亦佳。在团体中,他们能够跟别人合作,一起完成事情;也能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因此可以得到较好的友谊和自我评价,所以获得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自然也比别人多。
    9、同情心 幼儿同情心、同理心的激发,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分享和助人;做任何事情时,也较能明白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场设想。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建立其同理心,及如何去体察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成为一个愿意主动付出和给予的人。
    10、责任感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任何事会有恒心和毅力,对于他人所交代的事物,能认真、努力完成,不丢三落四。平时可训练孩子固定做家事,或收拾自己的玩具、衣物,从对自己、对家,进而到对团体、对社会培养其责任感。

快乐教育八法
   一、给你的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不过,此时她仍会需要你的大力支持。举个例子,虽然你的孩子很愿意在星期六的早上去管弦乐队排练,但如果你不送她去的话,她还是有可能中断或放弃的。多数孩子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因此父母们必须对此做出投入。除非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不然孩子就会失去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精神去做事,转而决定去看电视或小朋友们做游戏去了。 

  二、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绘画或体育上有某种天分,做父母的你就应该给他提供一切机会去发展他的才能。逼迫是不对的,鼓励才是有益的。不要在一个孩子还不会走的时候就让他去跑。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来时,你应该给予他你所能给的帮助。 

  三、找找是否有隐藏在暗中的困难存在 

    这话听起来不言自明。但实际上,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良好的环境同等重要。某些孩子在安静的房间里注意力最为集中,而有些却喜欢热闹的背景环境。如果你的孩子说他不喜欢被独自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那么就让他在厨房边上的餐桌上做作业。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四、积极地谈论你自己的工作 

    结束了一整天令人心烦的工作之后已精疲力竭,这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这样的状态下,向你的孩子讲述你工作中发生的令你高兴的事情和令你不高兴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激发他的憧憬和热情,他会想:"如果我努力工作的话,我会像妈妈一样成功。"如果你身陷于一份乏味的工作之中,的确没有什么值得与孩子们分享的,那么就告诉他,如果你无法获得一定的资格或学历,你就无法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有时,孩子会从不愿意像父母那样生活的想法中找到动力。 

  五、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相反,如果你耐下心来向他解释为什么你认为继续练下去是重要的,他有可能会转过神来同意你的看法。即使他仍不同意也没关系,他很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家长也应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告诉他,无论他怎么做,他学过的东西都会收藏在他的经历中,永远不会浪费掉。 

  六、重视赞扬的作用 

    不断给你的孩子以赞扬是极重要的一条劝告,但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孩子一点也不傻。如果他给你看他刚做完的某个东西,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你此时应说的是:"我很喜欢你在文章中论述这个观点的方法,这样说很发人深省。"或者"你的音阶弹得非常流畅。"等等。于是,孩子知道了你的确对他的小小成绩很感兴趣,下次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得你的赞扬。 

  七、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这种做法让孩子们在考试前变得十分焦躁不安,想着这次考试得失攸关,而一旦他们没能考好,就又会变得郁闷不乐。从理论上讲,做得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但是实际上,如果的确会有某种物质激励存在的话,多数孩子会表现得很出色。因此,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如果他们做得好,应给他们一个小礼物以示赞赏和鼓励。这样做是积极的推动,而且如果他们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也不会因此而过分愁眉苦脸。 

  八、让他们不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小孩子们能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鼓励,他们就会茁壮成长。经常冲着孩子大叫大嚷:"你又在那儿干什么呢?"的父母像是往他们孩子的心中刺了一剑似的,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伤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放松、听音乐,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发呆。然后呢,当我们的"电池"重新充足电时,我们将精神抖擞,准备好去面对下一个挑战。孩子也是一样。
 
翻版成人单纯模仿过分包装
   北方网消息(记者于浩):为迎接"全国儿童歌舞剧创作与展示活动",日前"全国儿童歌舞剧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四川、云南、新疆等14个省市的歌舞编导、电视节目制作专家、歌舞剧研究专家、儿童教育专家出席会议,大家就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形式及其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学校舞蹈活动发展很快,但校园舞蹈创作与学校、学生有很大的距离,不少舞蹈创作选材单一,主题开掘不深。孩子们排演、翻版成人舞蹈,单纯模仿专业,过分热衷包装。相当多的舞蹈作品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舞蹈作品创作存在追求表面华丽,缺少坚实内涵的倾向。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推出了曾广泛流行于学校生活,盛行多年的"儿童歌舞剧",吹来了一股清爽的校园舞风。
  天津市艺术史学者刘恒岳受组委会邀请作了重点发言《加强美育实践、重视儿童歌舞剧创作》,他说"学校的舞蹈活动应该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创造多姿多彩的梦想,体验真善美的道理,应该通过舞蹈寻找自我。应该通过舞蹈训练,使学生学得并领略艺术的文明瑰宝,懂得并跨入创造世界、创造自我的大门。'儿童歌舞剧'是一个有内容、蕴涵丰富、生动亲和的实践活动,一种能够通达心灵、潜移默化、涵养性情、铸炼品质的实践过程。它不是一个单薄的概念,有其丰富的内容、广阔的领域、多种多样的形态,是一种有崇高目标和价值的自觉的社会实践,是具有美育意义的学校艺术教育,教育家和艺术家应该把真正属于孩子的艺术还给孩子。"
  会议还就活动开展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细节设定、录制情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全国儿童歌舞剧创作与展示活动"除专家担任评委外还将由孩子们自评自选,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儿童歌舞剧,选出孩子们自己喜欢的儿童歌舞剧。据了解,全国儿童歌舞剧专家组也同时成立,刘恒岳被组委会聘为专家组成员。
 
你的表扬达标了吗?
   孩子需要赞扬,就像树儿需要阳光雨露.孩子也需要批评,就像小树需要剪枝.表扬不都是好事.过渡可能会让孩子受到表扬的:"伤'.批评也不尽是坏事,没准它能更好的滋润孩子的身心.深为父母你对孩子的表扬:"达标"了吗?"批评"到位了吗?

  如果说孩子的成绩和努力是幼苗.夸奖就是肥沃的土壤,幼苗依赖土壤茁壮成长.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鼓励,父母热情的夸奖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智商和情商,并逐渐培养去自信.但是,千万别认为这是一件在简单不过的事情,批评要有艺术,表扬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标的.

  别让自己失去表扬的标准

  千万别小看你无意中对还孩子的评价,还有你的表情,语气和目光,它将成为孩子在上台阶的动力或阻力因为他们脆弱的心理需要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你的表扬很重要,你开口之前应掌握的标准更重要.

  标准1:阳光雨露每天都要

  恰如其分的表扬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元素,每天夸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赞扬是孩子生活中的阳光雨露,纵使孩子做错了什么或者是经历失败,父母也应从中找到闪光的内核,给他们信心和站起来的勇气,孩子才有勇敢往前走的动力.

  标准2:表扬不是多多益善

  一些父母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有一种错觉,夸奖与孩子的成长成正比.从怀孕起就被"赏识教育"俘虏的思思就是这样,她今年5岁了.也被夸奖包围了5年,可最近她妈妈发现,女儿对表扬特别的在意,谁要是说一句那个小朋友真听话或者是对人有礼貌等.她就迫不及待的大声嚷嚷说:我比她好如果她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要是父母没有及时的表扬她就非常的不高兴,情绪一下子就跌倒山谷底了.所以父母过多的表扬只会让孩子过分的依赖,对批评却格外抵触的心理.

  标准3:表扬是为了"不表扬"

  别看孩子小,没准他的自尊心比你的还强.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心的保护,能催化孩子内在的激励机制,促使起不依赖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的满足和成就感,学会自我激励,从意义上说"表扬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的不表扬,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有了表扬的"大智慧了.也许什么问题都不复存在了.
 
你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幼儿家长测试 

  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家长的首要任务,无论家务和工作多么繁忙,家长也要挤出时间来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但有些家长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恼。原因很简单,你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确。

  题1 5岁的玛莎把几少十件积木玩具扔得当满屋子都是,妈妈一定要收到盒子里,玛莎不理,最后哭闹到奶奶处,于是奶奶动手收拾起来,但妈妈还是说:"小孩子应该自己学会 收拾玩具。"后来爸爸对玛莎说:"这次就原谅你,我来收拾,你来帮助我,下一回,自己干。"爸爸在盒子里放了5件积木,其作的都藏了起来。第2 天,玛莎玩过这5件积木以后自己也收了起来,爸爸又奖给她5件积木、、对件事情你认为怎么分析?

  题2 6 岁的奥夏一看见饭桌上有瓶打开的酱,马上一把拖到自己的面前用指舔吃来,而且舔了又捞,捞了又舔。奶奶发现后说:"你怎么把手指伸到瓶子里去了?多脏!"妈妈就给奥夏一把勺子,让他从瓶子里舀了吃。爸爸用目光表示反对这样做,但妈妈说:"瞧你,孩子吃点果酱也小气!"请问这件事谁对谁不对?

  题3 伊拉实在太喜欢她的玩具娃娃了,有一次她看见爸爸忘记在桌上剪刀,就拿来起来把旁边的新头巾。当爸爸发现了他打算送给妈妈的礼物被弄坏后,非常生气,就罚伊拉立壁角。这时妈妈回家了解此事,就把爸爸拉到厨房里说:"伊拉才4 岁,别这样处罚她,要讲给她听这样剪是不对的。"但爸爸坚持己见,他认为家里应该有条规矩:无论大人小孩,谁糟蹋了东西都应受罚。那么你认为这是原则性强的表现吗?

  题4 有一次小萨莎看见爸爸在家里抽烟,就问:"爸爸,人家说抽烟是不好的,那你干嘛还要抽呢?"爸爸有点脸红,就对萨莎说:"好,我以后不抽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发现这非常难以做到,于是不禁又偷偷抽了起来了。但是萨莎还是又闻到了香烟味,见到了香烟头,所以他又问爸爸:"你不是说过不抽了吗?"看来,爸爸这次回答可不能随口说说了。究竟该怎样回答才好?

  题 5 再过两星期,桑娜就要满5周岁了,妈妈为他买也生日礼物---电动汽车。当妈妈的把汽车藏进大橱时,桑娜头号她这是什么,妈妈神秘地笑笑,说这是个"秘密"。于时桑娜缠着问是什么"秘密"。妈妈说:"够了,你真烦死人,到那一天自会给你看的。"桑 娜说:"嗨,我知道了,这是我的生日礼物!给我看一眼,我只要看一眼,我保证!"请问,这件事的结局你能预测到吗?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头了?

  答 案:

   1、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绝不应只是要求,而应该按解释--示范--在大人指导下完成--独立完成--评价这样的顺序进行。妈妈也不了解四五岁的孩子能乱扔几十件东西,但不会把它们收起来;需要像爸爸那样逐步培养孩子自己做;也不应像奶奶那样只是包办代替。

  2、6岁的孩子往往还没有养成礼貌和卫生的习惯,更不懂事先要得到大人的允许。妈妈对爸爸的责备当然更不对,爸爸不是小气,从瓶子里直接舀果酱吃当然不对,果酱应先舀在碟子里再涂在馒头或面包上。所以果酱瓶不应没加盖子,更不应直接拿上饭桌。

  3、其实爸爸自身犯了好几处错:首先剪刀不应乱放,其次礼物又没收好,更主要的是用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因为在伊拉看来,她这样做是非常重要的--她的娃娃需要"头巾",这并没有什么错。妈妈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且她还很注意,在孩子面前不马上去指责爸爸。

  4、既然父亲已经答应过不再抽烟,那就一定要遵守诺言,不论这样做有多么困难,因为这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实在太大了。现在父亲绝不能再次掩饰,只能回答:"这不是客人抽的,我答应过不抽,但没能做到。孩子,这比抽烟更坏。我现在才知道抽烟已成习惯,很难一下子戒掉,你将来无论如何也别去学抽烟,我也要努力去戒掉它。只要下定决心,是能戒掉的。"

  5、你可以想象得出妈妈最后还是拗不过桑娜,不但给她看了一眼,而且到生日那天,汽车也许都已玩旧了。许多年轻的父母本身就忍不住要在孩子面前急于炫耀、夸示一切,这并不好。 

 
"色"宝宝其实很单纯
   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色"?在幼儿园或去公园,他一看到漂亮的小妹妹就会主动跑过去亲人家一口,我们做父母的却很尴尬,总觉得别人会想我们是怎么教的孩子。一些父母有些忧虑。他们说:"或许,现在孩子小,别的小朋友的父母不会太在意,但是等孩子大了,还是'色心'难改,将来会不会闯出什么祸来也未知。"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王文娟表示:父母完全没必要这么担心。王教授解释:不到10岁的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其实是无意识的,而并非如父母所想的那样--由于性的冲动。他这么做的目的很单纯,只是出于好奇,想要模仿。

不同血型宝宝教养对策
  A型幼儿

  A型的孩子多很胆怯,经常躲在母亲背后,不敢吭声,小心谨慎地观察周围动态,他不喜欢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更喜欢独自一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A型的孩子较缺乏自信心,稍微受点挫折和打击,就会丧失自信。

  另一大特点就是喜欢感情用事。他对陌生人给予他的评价非常敏感,所以他会竭力讨好别人,以免惹人讨厌。

  ◎教育的重点--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夸奖"。 惩罚的原则就是绝不能伤害他的感情。

  受表扬的孩子从外表看若无其事,其实内心会对自己说:我必须做好,一定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这种来自内心的强大动力,会帮助他形成坚强自信的意志品质。值得注意的是,若无其事地夸奖会比夸大其词更为有效。

  孩子最容易受到感情伤害的时候是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数落他,或者拿他的缺点与别的小朋友的优点作比较。最佳的态度是耐心与亲切的说理。

  O型幼儿

  O型的孩子有强烈的自信心。他们做事时只朝自己的目标努力,意志坚定,很有耐心。

  不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也不易受甜言蜜语的诱惑。也就是说他不在乎是否会受到父母的责骂,也不在乎是否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批评。
当这种性格走到极端时,O型孩子就会显得非常任性,倔强与固执,拒不认错。
 
  ◎教育重点--适当得体的夸奖与称赞,并采取先夸奖、后责备的方式绝不可以用不适当的"报酬奖励"方式来表扬他,以免养成他事事过于精打细算,索要报酬的习惯。另外对待任性与固执的O型孩子,只靠说教是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父母可着重培养他谦虚的学习态度。针对他模仿力强的特点,可为他树立一些学习的榜样。

  父母在责备他之前,首先要肯定与表扬他的长处与优点,然后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不对的地方,话不必太多,只要使他明白就行。这种做法会使O型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总之父母教育O型孩子时切忌不能"硬碰硬"。

  B型幼儿

  他们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反应也很灵敏,爱注意他人的脸色,他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

  他是乐观主义者,总是悠闲自在,但容易冲动,易随心所欲地做事。
最大的弱点则是缺乏耐心、稳定性和持久性。

  ◎教育重点--在夸奖时,首先要告诉他鼓励他的原因,然后再予以奖励。

  在夸奖时,首先要告诉他鼓励他的原因,然后再予以奖励,切忌过分与盲目的夸奖。你不妨在夸奖他时伸手去抱他,或者用自己的脸颊贴在他的脸上,这些亲近的动作最容易稳定B型孩子的情绪。

  责备他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无论你如何严厉地批评和责备B型孩子,只要是以诚意和亲情为前提,他都会很好地接受,坦率地道歉。

  AB型幼儿

  AB型的孩子的优点是凡事富有决断力,动作敏捷,而且极其细心、考虑周全。最主要性格就是易冲动,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和障碍时,情绪会马上显得很不稳定,表现得心烦意乱,甚至大发脾气。

  ◎教育重点--温和的态度会使他的情绪稳定下来,再加上适当的夸奖温和的态度会使他的情绪稳定下来,鼓励性的语言会让AB型的孩子乖乖地接受父母的意见,并且会重新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出现错误的举动时,父母应先要询问他犯错误的理由,倾听他自己的想法,感情沟通之后再温和冷静地进行教育。如"你的心情我理解,但这样做不好,让我们试试其它的办法,好吗?",你用这种方式和他讲道理,他会心平气和地接受你的批评,承担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有的孩子还会积极想办法弥补损失。 
 
过度教育-家庭教育的大忌
  现代家庭已把家庭教育看成家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正误之别,我们认为,对儿童危害甚大的方式之一是"过度教育"。这主要表现为"五过": 

  其一是过多干涉。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其间难免会有些出格的地方。对此不可过多地加以限制,否则不仅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对智力发育会有不良影响。在过多干涉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半胆小怕事、性格孤僻,环境适应性较差。 

  其二是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当今社会上有一种片面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倾向,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事实上正如不少学者、教育家指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而完全无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他们强调,早期教育的确是不可忽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个体的差异和全面和谐的发展。早期教育也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能搞那种千篇一律的神童式教育。 

  其三是过分保护。现代家庭中由于子女较少,大多数还是独生孩子,因而家长十分宠爱,千方百计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什么事情都一手包办。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心中唯有自我,不会考虑别人,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他所生活的社会。 

  其四是过度期望。许多父母对子女抱太大希望,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去学这学那。结果,许多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有的还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望子成龙"是许多人的美好愿望,这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龙"的,不能过分苛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其五是过分处罚。奖与罚,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罚而至于打骂,就会适得其反。打骂的结果往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个性和行为的改变,使有的孩子变得懦弱、胆小,有的则变得固执、蛮横。 

  以上所列举的五种过度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反对过度教育并不等于放弃教育。所谓过度是指不切实际、不科学的、不全面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缺乏对孩子主体地位的认识。他们不懂得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机会。而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却是必须的,是每一位父母的责任。 
 
孩子身上可贵的"秩序"
   早晨起床,明媚的阳光洒了一地,非常温暖舒适的感觉,心情也跟着异常的明朗。吃完饭,小姨带着芊芊和小朋友出去玩.妈妈一个人在家,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了。打开蒙特梭里《童年的秘密》,翻到有关"秩序"一节。书里说:"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读完这段文字,深有同感!!妈妈早就观察到芊芊这种对秩序的敏感了。只是当时有点茫然。

  有很多例子可以为证,比如: 

  1、芊芊捡东西

  在两餐中间,有时给芊芊吃一些小饼干,或者在正餐时给芊芊自己拿着吃馒头。不管吃饼干还是馒头,总会掉旁边一些渣,这时芊芊不管正在干什么,也不管这些渣掉在那里,都会非常认真地捡起来,然后放到嘴里吃,吃完这些渣才会再咬手里拿着的食品。阿姨经常感叹说:"芊芊怎么那么节约啊?" 

  以我们成人的理解,手里还有一块大的,先吃完了,如果不够了,再捡掉了的渣吃。可芊芊不这样,而是首先把渣捡起来吃,那怕是特别小的一点,小家伙也能看到,非捡起来不可。再然后吃大的一块,如果吃不掉,就交给妈妈。 

  我当时也有些困惑,感觉现在孩子是追求完美敏感期吧,好像也不是,小姨每次都跟芊芊说,不吃掉下的,脏啊。可妈妈都制止了,感觉芊芊应该有他的道理。现在看来,可能就是在追求一种秩序!一种吃东西的先后秩序!!先咬的先吃,即使掉了也给捡起来吃!!妈妈很庆幸当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的阻止芊芊。 

  2、芊芊盖盖子 

  芊芊有一段时间对笔特别感兴趣,与其说是对笔,不如说是对盖盖。比如用笔写完以后,一定要把笔帽盖上。如果自己完不成,就大哭大闹。如果妈妈忘了,准备把笔放一边,芊芊就一定会指着笔帽让妈妈盖。只有妈妈盖上了,芊芊才会心满意足地做别的事情去。 

  还有喝奶后,只要看到瓶盖,就一定要自己或者妈妈把瓶盖盖上。再有,洗完脸擦油后,擦脸油的盖子,各种瓶子的盖子,芊芊只要看到恢复原状的盖子,就一定比比划划地监督妈妈做好。妈妈当时有些疑惑,这麽小的孩子会对归位有这麽强烈的要求吗?严格来说,好像还不是归位,因为好多玩具芊芊都不知道归位处理啊。但疑问归疑问,每当这个时侯,妈妈都会很骄傲地听从芊芊的吩咐,让芊芊自己或妈妈盖上各种盖子。现在再想这件事,应该是秩序,是很直观的秩序,笔帽摘了要盖,瓶子打开要盖。而且这个秩序在芊芊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不这样做就好像没有完成任务,做了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说不出的满足呢。

  3、很多日常习惯 

  芊芊的饼干一般来说,有固定地方放置。所以每当说要吃饼干,芊芊便会指向那个方位。芊芊掉了东西,一定要捡起来,好像不捡起来就没有完成。妈妈很多平时放东西的位置芊芊都能记住,并且在没做将做的时侯芊芊会提前一步指出。又比如,早晨小姨坐在床边和芊芊玩耍,妈妈让小姨帮忙拿一下眼镜,小姨在床边拿了,芊芊看在眼里,还没等小姨递给妈妈呢,芊芊便对着妈妈说,"谢谢"。妈妈和小姨都乐了,芊芊是在告诉妈妈,小姨帮妈妈拿了东西,妈妈应该说声"谢谢",于是妈妈赶紧说:谢谢。芊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时侯在芊芊心里,秩序感是非常强烈的,满足了很幸福,没有满足就心里放不下。妈妈值得庆幸的是,芊芊很少因为什么愿望没有满足而大哭大闹,在妈妈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妈妈总是尽力满足她,所以芊芊脸上明媚的时侯也便特别多,很少有难配合的时侯。 

  总之,妈妈很庆幸观察到了芊芊的这个敏感期,也许,这个阶段秩序的建立正是芊芊以后人品正直、做事情有条理、办事有原则等等优秀品格形成的雏型呢。所以,尽管芊芊没有别的同龄小朋友说话早,走路早,而且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为此忧心忡忡,但妈妈心里最明白,也最释然。不管听到谁这样说都会淡然一笑。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芊芊的优秀自在妈妈心里,芊芊的优秀不必只争朝夕,芊芊的优秀是需要时间鉴定的。女儿,你是妈妈永远的骄傲,妈妈相信:在妈妈宽容理解的养育下,你一定能长成一棵抵挡风雨的大树,不管将来你做什么,都会的!!妈妈有这个自信,妈妈只需要做好那个默默的浇水人。

教您应付脾气大的孩子
   小孩一岁前不是这样的,一岁过后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东西就举手打,还要打人.不管是谁都一样.性格也变得很倔强!哎呀!我们都要上班也拿他没有办法,家里只有个阿姨带他,也不敢打他!请问我该如何办好??

  专家解答: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易发脾气、易冲动。需要家长有足够的忍耐力。其实这也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迅速成长的表现,也是发展他们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2岁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家长应做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孩子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不要嫌他们做得慢、乱而阻挡、包办代替。 
  2. 坚持原则:如打人、系要买某种东西、哭闹打滚。要个他讲清道理,让他明白、无理的要求和行为,家长是不准的,逐渐明白生活中还有"不许、应该、可以" 等概念,分清是非、促进生理发育 
  3. 转移注意力:再孩子偏要肝他干不了的事时,不要打击积极性、一边表相]、一边分配 
  4. 耐心诱导、因材施教、不要训斥、打骂、不要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家长应分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冷静处理。

  鲸鲸的脾气很大,只要一点不如意就哭,如果再达不到要求就将东西扔了。如果他哭达不到要求,常会伏到地上将头磕到地上哭,一副呼天抢地的样子。不知该如何引导?鲸鲸平时喜欢扔东西,不管什么都往地上掷,该如何处理?

  专家解答:1岁左右的婴儿,开始有目的地扔东西,他们学习从椅子一边往另一边扔东西,把桌上的食物扔到地板上,把玩具一个接一个地从小车里扔到小车外。突然宝宝哭泣了,原来这次扔的没能达到目的。

  宝宝为什么扔东西呢?他是故意和家长过不去吗?其实,他们被一种新技巧深深吸引,想着整天地"熟练"下去,以达到"生巧"的水平。如果家长把宝宝扔掉的东西又扔了回来,宝宝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两个人也可以玩的游戏,他们扔的兴致会更高。家长最好养成一种习惯,不要把宝宝扔掉的玩具马上拣起来。宝宝开始乱扔东西时,把他抱起放到地板上。家长当然不想让宝宝坐在餐桌前往地板上扔食物,但吃饱饭后,他还是要开始扔的。要及时把饭菜都拿走,让宝宝到地板上去玩,对扔东西的宝宝大喊大叫地训斥,得不到好的结果,只会使自己感到失望。

  我家宝宝一岁零2个月了,由于我要上班,平时宝宝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但是我越来越觉的如果宝宝希望做什么或得到什么,大人如果不满足他的话,宝宝就会发脾气扔东西,哭的特别厉害,还会撒泼,孩子这么小这正常吗? 

  专家解答:孩子任性很多原因都是因为大人过于宠爱造成的。大人要坚守原则,小问题方面可以给宝宝让步,但原则问题无论什么情况下大人也不应让步,这样逐渐得宝宝就会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使其任性行为走上有节制、受制约的轨道。这样,幼儿任性行为才有可能逐渐成为理智的正常的行动。
 
教育孩子,您还缺什么?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有是什么?常见、多发、容易诱发孩子犯罪的不良行为有哪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怎样才能变成孩子的行为?父母哪些行为会导致孩子生成不良行为习惯?父母没有能力做监护人该怎么办?请听听专家对家长的忠告。 

  三月初春一个周末的下午,在北京市少年宫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坐满了前来参加"亲子共读马到成功--家长别忘了您监护的职责"与专家对话的家长。此次参加对话的专家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法官尚秀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胡玉顺等人士。

  家长会一开始,主持人拿着《千万别管孩子》和《孩子不能不管》两本书,问尚秀云:"从字面理解您更赞同哪种意见?"

  尚秀云:我更赞同《孩子不能不管》。因为我接触的都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失败到我这来"报到"的孩子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是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一名法官,从事少年刑事审判14年了,共判了626名犯罪的孩子,在这些犯罪的孩子中有的才14岁。当犯罪孩子的家长收到法院的判决书时,对家长精神的打击和深深的反思那是不言而喻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良好行为品德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家庭、特别是监护人依法履行抚养的义务和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能否结合个案谈谈作为监护人的重要性。

  尚秀云:少年犯罪的形势非常严峻,每年都在上升。现在有许多人把少年犯罪比做是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污染。少年法庭成立于1987年,从1986年到1995年少年犯罪率翻了一倍。犯罪的特点可以用"四多"来概括:即16岁至17岁犯罪的最多,这个年龄段的犯罪人数约占总数的95%左右;侵犯财产罪的最多,为了钱去犯罪的孩子约占85%左右;团伙犯罪的多;独生子女多。对此我们呼吁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社会要为孩子提供净化的和谐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主持人: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作为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您有什么忠告?

  尚秀云: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即要提高家长、学校、社会对孩子教育和保护的力度,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而常见的、多发的、容易诱发孩子犯罪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有10种,它们是:吸烟、酗酒;与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或故意损害公共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音像制品读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合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包括色情吧)。对以上10种不良行为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切不可视为小事。不久前我对北京城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考察,发现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的提案中,我提出:希望国务院进一步加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经营的电子游艺厅、歌舞厅和网吧等场所的执法力度;呼吁对宣传色情的各种媒体、文化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并尽快立法。

  坐在尚秀云旁边,多年来一直研究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胡玉顺从教育学的理念,向现场的家长谈了做合格监护人的具体要求。

  胡玉顺:从教育的角度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为监护人的父母怎样帮助孩子走好他的人生之路?在研究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上都有自己的期望、自己的方法,都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乃至经济力量。坦率地说,这里有教子成功的父母、也有教子失误的父母,更有许多的父母处在困顿之中,尤其是当孩子有了问题的时候,更是手足无措。家长对孩子抱有期望是没有错的,关键是怎样将父母的期望变成孩子的行为,而期望与行为的结合,正是由"教育"来完成的。
 
让孩子养成20个好习惯
   1、 吃饭时要和家人一起进餐,不要一个人先吃,还挑好东西吃,要让最年长的长辈先动筷子,自己在动。( 吃饭共进餐,末要乱挑拣,长辈要礼让,孝敬最为先 )

  2、 进出家门或离开和见到家人要打招呼,不要谁也不理,不要总是大人先和你打招呼,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好。(进门打招呼,出门说再见,客人来问好,礼仪要周全)

  3、 和长辈要钱或要东西要节约,不要不顾家里的经济状况盲目攀比或总要名牌。(勤俭是美德,名牌不比攀,支出量家境,消费不超前)

  4、 自己的事情尽力自己做,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叠被子、整理房间、扫地、洗碗等。不要什么都不做,当小少爷。(少爷不可做,家务要争先,从小勤锻炼,自立不畏难)
 
  5、 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要做为国家争光的事情。不要做损坏国家名誉的事情。(心中有祖国,爱国是关键,从小立大志,争光要向前)

  6、 衣着要整洁,讲话要有礼貌,别人帮助自己要道谢,妨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举止不粗俗,不要讲脏话。(衣着要整洁,礼貌

  7、 要诚实、讲信用,不要骗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办到,办不到要讲明情况。

  8、 过马路一定要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要看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

  9、 要善于交朋友、多交朋友,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乐,不要不爱理人,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合群。

  10、 要做到尊重同学和朋友,要听他们讲话尊重他们做出的决定,只有尊重他们,他们同样也会尊重自己。不要总拿别人的弱点和不足开玩笑。

  11、 要经常想着他人,想着比自己困难的人,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帮助别人是一种非常开心的事情。不要见到别人有事,就躲得远远的,怕麻烦,更不该看别人笑话还高兴。

  12、 做任何事情都要养成和别人合作的习惯,不要独断专行,在合作中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人多力量大,集体的力量从来都大于个人。

13、 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爱护公物,不要乱登、乱画,更不要故意破坏。

  14、 要维护和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不要随地乱扔东西、不要随地吐痰。

  15、 我们要爱护和保护环境,爱护鲜花、草地和树木,不去故意损坏,要保护小动物。

  16、 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在餐厅、剧场、展览馆等需要安静的地方,不要大声喧哗,养成小声讲话的习惯。在人多需要等待的地方,如上车、买东西,要按顺序排队,不要拥挤、插队,上车要先下后上。

  17、 要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要大度,不要胸无大志小心眼。

  18、 要培养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遇到困难不低头、不气馁、不服输的顽强品格。

  19、 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0、 具有创造性思维意识,乐于接受开拓性活动的挑战,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进取。
 
一个农民的教子之道
  孙雷波是山东省莱阳九中高三学生,人高中以来,他的学习成绩在级部始终是遥遥领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都获得过好名次。其中,1993年山东省 ″英易达杯″中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二等奖,1995年第1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199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一等奖,并因此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
    孙雷波的成功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可喜的成绩当然是多少年来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换来的,也是孙雷波本人刻苦努力、顽强拼搏换来的,更是他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优良的家庭教育,精心指导帮助所换来的。前不久,我们就孙雷波的家庭教育问题走访了他的父亲孙修山、母亲方瑞英。两位朴实的农民没有多少华丽的语言,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纯朴的理解、对孩子所做的一点一滴,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孙雷波出生在莱阳市穴坊镇西富山村,幼时家境并不优越。上小学以后,居住环境有了改善,为了让孩子放学后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免受家庭琐事、嘈杂环境的影响,孙修山夫妇决定,给孩子辟出一间屋,专供孩子放学后复习、做作业用。孙修山学过木匠,自己动手做了书桌,椅子、书架,购置上必要的工具书,一间简朴、静溢的″书屋″便布置好了。从此,孙雷波每天放学后便在这里刻苦自学,直到九年后考到莱阳九中。谈起这件事儿,孙修山感到很自豪,他认为家庭是学校的延伸,为了孩子的成长,当家长的应当尽力为他们创设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优良的学习环境,不是一定要有一间书屋,没有书屋,照样可以有好环境,那就得在家庭里造成一种积极学习的气氛。孙修山更重视″人″的环境。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回家后所谈论的往往是″钱″、″权″、″利″等等,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如果谈的是孩子所关心并对他们有益的话题,那就是另外一种效果了。因此,孙修山夫妇在同孩子相处时,总是巧妙地将孩子引到求知之路上。比如:饭前饭后的猜谜、一字一词的辨误、一事一议的争论等等,不论是父子间、兄弟间、同学间有趣的说笑和谈论,往往既活跃了家庭气氛,又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越是低龄的孩子,知识的获得也越往往是靠兴趣。那么,发现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动手操作,便是家长们所不可轻的责任了。对于这一点,孙修山夫妇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孙雷波从小就好学好问,不论怎样繁琐的问题,只要能帮上忙的,孙修山夫妇总是耐心地帮助解答,从不厌烦。父母的耐心也鼓励了孙雷波好奇心的发展、家里的闹钟、收音机都要给拆开来看看,同学送的音乐卡改装成电子门铃,拿着肥皂和瓶瓶罐罐做小实验。有一次和父母闹恶作剧,为了能偷看几眼电视,他还动手制作了一个潜望镜。而所有这些,在孙修山夫妇看来都是好学的举动,从不责怪、埋怨,相反却总是给以某种方式的赞同与肯定--一句表扬的话、一个满意的笑、或者一本好看的书。直面困难,磨练意念。
    面对不能吃苦耐劳的孩子,一些用心良苦的家长往往束手无策,孙修山在这方面比一些家长高明多了--让孩子劳筋骨、尝痛苦,学会坚强。家居农村,有的是锻炼机会,随时可以"上一次课"。这点,印象最深的还是孙雷波。有一年夏天,父子俩同割小麦,父亲割6行,儿子割3行,割了一会儿,儿子便被落下好远,父亲催促儿子,儿子以"我还小"分辩,发怒的父亲给了儿子一巴掌,然后又蹲下示范,擂下一句″赶不上就不用吃饭″就又到前边埋头割麦了。
    "在爸爸眼里,他能做到的,我就应该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应该能做到;有困难可以去克服,决不应有做不到的理由。"孙雷波很理解父亲的行为。孙修山的用心,在儿子的身上得到了体现,孙雷波做什么事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头,尤其是在学习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并善于向困难挑战是他从小养成的性格。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们都知道要进行辅导、指导和督促,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作用。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方面,孙修山也有他的认识和经验。平时孙修山对孩子的爷爷总是很孝敬,按时送粮、送赡养费,经常看望老人,送去应时应节的好东西,按时把老人接到家里来精心侍侯。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放学回家总要看看爷爷。孙雷波在外边读书、比赛回来,总是想着给老人买点小礼物。这,就是身教的效果。
    孙修山是个多面手,学过木工、学过果树修剪、还养殖鹦鹉和家禽。平时,他经常买些实用科技方面的书来研究,什么《家禽养殖》、《果树栽培》等等,有空就翻翻,并学着实践,操作。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榜样,无形之中,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品质,促进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刻苦钻研、执著追求的优良品质。
    爱 是 无 限 的 动 力
    娇惯不是爱,爱是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爱是家长与孩子心心相印的沟通;物质满足不是爱,爱是家长对孩子心灵的关怀与呵护,爱是在孩子需要时的精神上的赠予和鼓励。
    孙雷波的母亲方瑞英对孩子的爱便是令孩子永远享不尽的精神财富。孩子上小学、入初中,每次考试前总给包上一顿饺子,这特殊的鼓励,让多次参加比赛的孙雷波每每想起,便勇气大增、信心百倍;幼儿园时,老师让小朋友每人要做一个沙包,从没见过沙包什么样的方瑞英照孩子的叙述,一中午做了一个"沙包王"--足有小枕头那么太,令孩子至今想起来都为妈妈骄傲--因为她是最了解孩子想什么的人;孩子上小学时,一次方瑞英到烟台,别人都给从没进过城的孩子买吃穿用的礼物,而她却转了几家新华书店给孩子买了一套少儿古诗全集,让翘首以待的孙雷波喜出望外,这使他对书有了特殊的感情,从此便广泛阅读,小学三年级还获得过莱阳市组织的少儿智力竞赛二等奖。 
 
早期教育应该这样教
  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吗?不少家长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不少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对此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这些专家并非空喊口号,而是根据科学的系统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专家们对一百余名有成就的知名人士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成就与早期教育并无直接关系。这些成功人士的父母都没有强迫他们的孩子去学习,而且都不认为早期教育能制造创造性的才智,相反,他们都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前途。

  从这项研究还可以看出,他们父母的作用并不像一些人对早期教育所理解的那样,让孩子早早读书、识字、学琴、学画等,而是支持、鼓励孩子自己兴趣、爱好,另一点是他们的家庭都充满聪明智慧的气氛。另外,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因为启蒙者教会他们某种知识和技能,而是启蒙者对自己的事业怀有极大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成功人士对自己的事业非常热爱和充分投入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至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则是以后的问题。不少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时本末倒置了。这项调查所是出的结论对广大家长正确认识早期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儿童早期专业培训班,如电子琴、舞蹈、书法、绘画、英语,都搞得非常火爆。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家长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其中的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和特长,强迫他们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些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过多的干预,反而会使孩子智力发展的速度降低,特别是创造性智能的发展将停滞。因此,家长在准备对孩子进行早期培训时,应慎重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适时地、渐进地为孩子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合理的教育在于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智力成长,而不是压抑它。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扬所。

  3、家长应该从孩子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的角度考虑,注意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主要应寓教于乐,把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放在首位。 
 
和孩子一起说说时间
   教孩子认识时间

  单单说"时间"两个字,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多少有些抽象。所以,要教孩子掌握时间观念,就要教孩子从他能理解的、最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和感兴趣的事开始,认识时间。

  用具体事件标示时间

  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和孩子说"三点钟我们去某某",他可能无法清楚地理解,可是如果你对他说"睡好午觉后我们去院里玩",你的宝宝一定很兴奋。所以,大人教孩子认识时间或是和孩子讨论时间,尽量用具体的时间来标示。

  例如,"早上"可是以"太阳出来的时候"、"奶奶送你去幼儿园的时候",也可以用其他孩子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来表达。同理,"中午"、"晚上"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所以,对孩子,妈妈不一定要他知道几点钟时应该做什么事,而是可以告诉他"早上起来要喝牛奶"、"吃过午饭要睡午觉"、"周末时爸爸妈妈都休息"等等,来作为时间的概念传达给他。这样宝宝就很容易听懂了,而且能比较直观地检验这个时刻地到来。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可以把具体的钟点结合起来。例如,"早上七点起床"、"下午三点可以做游戏",让具体的事件概念慢慢渗入到孩子的脑海中。

  有意识使用时间词汇

  虽然孩子的时间 概念发展大都不如他对时间词汇的掌握,但是学习使用时间词汇,可以增进他们的时间观念。因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今年宝宝两岁,明年三岁了"、"明天星期六,我们要去姐姐家";或者给小孩念唱一些和时间 有关的儿歌,如"太阳公公起得早,我们大家来做操"、"小雪花,轻轻飘,告诉我,冬天到"等等。

  有效利用钟表

  小宝宝的思维都是具体形象化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钟表上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

  自己做一个只有时针的大时钟,和宝宝一起动手,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床、面包、玩具等,或者是把现成的贴纸,把它们贴在钟的相应位置上。如在七点贴上面包,表示七点要吃早餐了;在三点贴上玩具,表示三点是游戏时间。

  遵时守时好习惯

  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益。

  做好孩子的榜样

  和其他好习惯的养成一样,培养孩子守时的好习惯,家长同样要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要做到,说好六点起床绝不赖床到七点;说好五点去接他回家,就不要让他等到五点半。同时,还要办事麻利,不要拖拖拉拉。还可以帮助孩子把重要的事用画图、做记号等方法记在日历上。

  生活作息有规律

  要孩子从小就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给他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这样,他就可以知道,每天妈妈起床后他也应该起床了;吃过午饭后就应该午睡……这样就会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相反地,如果家长本身的生活就没有规律,孩子在认识时间、遵守时间方面就会无所适从。

  听听故事懂道理

  有几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呢?家长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引导孩子树立自觉的时间意识。比如给他讲讲名人守时的故事;或是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故事。

  我和宝宝有约定

  为了引导孩子养成遵时守时的好习惯,家长和孩子不妨做个决定,相互监督。不管是谁,没有遵守时间,就应该有一点小奖励哦。让空上约定有效果的关键在于,不管是惩罚还是奖励,都应该及时兑现。
 
帮助孩子脱离被动挨打
   案例:
  敏敏小朋友是个老实乖巧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后经常说被××小朋友打了。家长我们听后非常难过说:"孩子在家都没挨过一个手指,反到幼儿园让别人打。"他爸爸告诉他,以后谁再打你,你就打他。做母亲的觉得这样教育也不对,应让孩子宽容点,但又怕他太懦弱,以后怎么办?
  分析:
  这样的问题在咨询中经常遇到。有的家长甚至含着眼泪叙述这些事。家长的心疼、气愤我们都能理解,但我们劝家长要把这事看开,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孩子挨打固然不是好事,但是引导得当,却能丰富孩子的人生经历和处事经验,让他学会与人相处解决矛盾的方法。
  现代家庭孩子缺少同伴,习惯于全家都维护着他。可是来到群体中,由于每个孩子个性和家教影响的差异,使其行为表现各有不同。我们先分析一下孩子的特点及打人的原因:
  1.小年龄和语言发展慢的孩子,由于语言发展滞后于行为,往往与人交往出现用肢体代替口头语言。如:想要他人玩具,话还没想说出口,就先去动手拿,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就不干了,你抢我的玩具不行,我也要动手还击,导致打人现象出现。
  2.有些孩子用语言沟通无效时,就用打人来解决问题。这类孩子往往缺少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办法而使矛盾升级。
  3.个别孩子属于攻击性强,经常用打人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招惹他人。
  建议:
  了解上述情况后,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育孩子。
  ●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其学会用语言与人沟通。如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先要与人商量:你的玩具还玩吗?能不能给我玩玩。别人答应了再去拿。平日里,家长就要从这些小事上教孩子学会表达、交流。
  ●引导孩子寻求解决矛盾冲突的最佳办法。家长可以结合孩子反映的情况,帮助他分析事情的起因,使其明辨是非,然后启发他从多角度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并进行比较、优选。
  我在幼儿园曾见到孩子被打后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法:一是"我告诉老师(或家长),让他批评你。"二是"你别打我了,明天我给你带好吃的来。"三是"你打我,我就打你。"四是"你为什么不用嘴说,打人是错误的,你必须给我赔礼道歉。要不我就……"
  以上方法可以启发孩子自己发现后说出,也可以由家长提供,然后帮孩子分析利弊。例如:"求助成人法"对小年龄的孩子发生冲突或大年龄孩子自行解决不了时适用,使用"赠物求和法"的孩子,说明他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但是一定让他明白,这样做会使对方贪图便宜,带来负面影响,对"以打还打者",要让他明白:你知道他打你是错误的,你再去打他是知错犯错,双方都动手会越打越凶,容易出现伤害,而第四种方法即"据理力争",是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允许孩子自己尝试,之后要帮助他总结经验。为孩子提供多种方法后,要给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的空间,即便孩子被挨打了,您也一定要冷静,不要急于包办代替他解决,但在事情发生后要与他一起总结经验。要相信孩子能在多次的交往冲突中长大、提高。
  ●是家园共育。家长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反映孩子的情况,引起老师的关注,并向老师请教方法,特别是遇到攻击性强的孩子屡次打人时,您千万不要亲自出马对其训斥、恐吓,最好也不要直接找对方家长交涉,这样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此时应求得教师的协助,家园配合,三方合力进行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承担着特定的角色,因而他必须学会符合他所承担的角色应具备的角色行为。在家庭中,你在孩子面前扮演的是父(母)亲角色,同时在妻子(丈夫)面前扮演的是丈夫(妻子)角色,在父母面前扮演的是儿子(女儿)角色,在岳父岳母(公公婆婆)面前扮演的是女婿(媳妇)角色。在家庭之外,你俩还要扮演职业角色,如工人、农民、干部等。每个角色都有一整套规范化的角色行为,能否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表现这些角色行为,常成为别人评价你以及能否与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你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成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言一行。
    有个小故事,说的是祖父已老态龙钟了,吃饭时,常把汤面洒在台布上,嘴角也流下汤来,儿子和媳妇很讨厌他,就把他赶到墙角去吃饭,并且不让老人吃饱。有一次,老人把吃饭的碗打碎了,遭到媳妇一阵恶骂,后来,他们只让老人用木碗吃饭。4岁的小孙子见了,忙着收集碎木板。爸爸妈妈问儿子干什么,儿子说:"等爸爸老了,也用木碗盛饭吃。"这个故事说明了孩子会认同父母的角色行为,如若为人父母者不注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好比演一台戏,戏能演好,也能演砸,这全看你能否把握自己的角色,处理好自己充当的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避免或者减少角色冲突,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
    在孩子面前,你应时时以父母的角色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切实注意孩子对大人的一言一行中进行效仿。善良的、优美的、积极的、向上的行为,被孩子效仿当然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不然,不可不慎。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看到孩子模仿成年人一举一动的事例。成年人的一举一动,电影、电视中各种人物形象和动作,孩子都能逼真地模仿出来。但是由于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低、判断力差,对模仿的对象是与非掌握不准,他们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表形象,按自己的喜爱和厌恶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情的,所以他们既模仿正面人物,也模仿反面人物,而模仿不良行为,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孩子模仿坏人的破坏行为,家长要善于引导,使孩子通过正当模仿受到有益的教育。
    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是父母,因此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的模仿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电影、电视人物和事件。成人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电影、电视,孩子会不时地发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家长回答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同时,如果不影响观看,可以用浅显的语言简单告诉孩子,"好人"好在哪里;"坏人"坏在哪里,让孩子能够初步掌握辨别"好人"和"坏人"的标准,能够自觉地学习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和高尚道德,对反面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堕落的行为予以鄙视。
    有些孩子模仿影片中坏蛋放火烧房的镜头,竟也拿着打火机在屋子里跃跃欲试。面对这样的模仿,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绝不可模仿,并向孩子讲清模仿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在这里我们向您介绍一件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实事。有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看过武打电影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模仿电影中武打的场面,在一位平时非常要好的同学的背后跳起来就是一脚踹去,结果立即把行走中的同学踹倒,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腰椎压缩性骨折,使这位无辜的孩子在病床上躺了两个多月。通过这则事实,足以引起每一位孩子的家长要倍加留心,切莫让孩子在模仿中酿出祸端来!
 
在校乖宝宝 在家小霸王
   上了学的孩子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面对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生活氛围,小小的孩童常常有截然相反的表现,比如在校是"乖宝宝"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成了不听话的"小霸王"。为此家长很是困惑:难道孩子也有"两面派"的性格?为何在学校与在家里的表现大相径庭呢 ?
  学校"乖宝宝"在家不听话 
  8岁的小南上小学二年级,妈妈反映他在校表现挺好,不仅关心同学尊敬老师,而且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可是小南在家里却动不动就和爸爸妈妈顶嘴,对父母的话根本不当回事,父母给他额外布置一点作业从来不做。 
  10岁的小君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一直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子,走路轻手轻脚,说话懂礼貌有分寸。可是在家里,她却像一个疯丫头,说话咋咋呼呼,走路风风火火,对父母爱理不理,甚至对爷爷奶奶也是呼来喊去。问她为什么在家里和在学校两个样?小姑娘头一歪,不高兴地说:"我在学校委屈了一整天,回到家不放松一下,怎么受得了?" 
  这种在学校里当"乖宝宝"、在家庭中成"小霸王"的孩子,还不在少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对孩子成长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为此,我们采访了济南师范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孔屏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