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王维诗歌的自然之美(《北方文学》)

 阅读美丽星空 2019-08-23
2019-07-08 03:16:52 北方文学2019年17期

焦健

摘要:王维诗中有自然之美,其原因在于:第一,诗人从“常境”中选择意象、语言和场景。第二,诗人在运用典故、景物布局和展现事物变化过程这几方面更自然。

关键词:自然之美;选材;笔法

李白曾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名句,后人常常用这两句诗形容诗文自然清新。而王维的诗恰如芙蓉一般,有著“天然去雕饰”的特征。敖陶孙《臞翁诗评》曰:“闲暇日与弟侄辈评古今诸名人诗,王右丞如秋水芙菜,倚风自笑。”正是把王诗比作芙蓉,并强调其中的自然之美。王世贞《艺苑卮言》道:“摩诘才胜襄阳,由工入微,不犯痕迹,所以为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道:“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说的也是相似的观点。王维诗歌的自然之美具体表现在哪里?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选材自然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曾指出王维之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在“常境”中选材恰是王诗自然之美的重要来源。如《奉寄韦太守陟》写道:“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诗中的意象包括“荒城”、“山河”、“归鸿”、“寒塘”、“衰草”、“高馆”、“疏桐”几种,都是一般环境下的自然景物,常人不难见到。诗人巧妙运用一些形容词和动词将其连接,令人读来自然有味。故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中评价此诗道:“其妙处纯在自然。六朝人名句足千古者,莫不是自然。高致自然,读之使人气平。(寒塘二句)‘月映清淮流、‘疏雨滴梧桐,不能专美。”又如《赠裴十迪》这首诗中写道:“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这首诗中不仅有自然中的景物“春风”、“百草”、“兰蕙”、“篱笆”、“江皋”、“池塘”(陂)、“桃李”、“荑萼”,还包括田家说的一番“致词”,将《归去来兮辞》中“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语义化为亲切具体“家常话”。这些意象和语言共同构成了诗中的自然之美,故清人王闿运在《唐诗选》中评此诗:“自然成文”。邓安生先生也说:“用平淡自然的风格,表现初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自己的闲适情趣。”[1]

选材不仅限于意象和语言,场面的自然也十分重要。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此诗中,多个场面拼接在一起——山转苍翠、秋水潺湲、诗人听蝉、渡头落日、村中炊烟、隐士高歌,写的都是乡野之外的寻常所见,却又不染尘俗,所以清人卢麰在《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中评价道:“此篇自然绝俗。”除此以外,卢麰还特意指出:“三、四绝不作意,品高气逸,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同一格。”的确,菊花只可玩赏,不可贩卖或食用,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没有功利性目的的。“悠然见南山”则是诗人自适之余的所获得的意外审美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王维“倚杖柴门外”亦是自适之举,而“临风听暮蝉”同样是在闲暇之中获得的自然之美。卢麰所提到的“绝不作意”四字,恰是自然之美的真正来源。《辛夷坞》一诗更是如此,诗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开与落是如此的自然,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正是因为这种美如此自然和广泛,才会给人以很大的思考空间。周啸天先生说:“《辛夷坞》其意蕴显然超乎诗中提供的形象本身,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生命。生命也是自然的花朵,生与死,花开与花落,皆合自然之道。”[2]正是看到了诗中自然之美对人们的启迪。

二、笔法自然

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说,王维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也自然从容,这也是自然之美的来源之一。

王维较少用夸张、想象等技巧,而是更倾向于实处入笔,错综运用典故。在用典这方面,王诗自然混成,不露痕迹。如《洛阳女儿行》一诗:“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分析全诗典故可发现,“才可颜容十五余”用萧纲《怨歌行》“十五颇有余”语典,“侍女金盘脍鲤鱼”用《陌上桑》“金盘脍鲤鱼”语典,“七香车”用萧纲《鸟栖曲》“青牛丹毂七香车”语典,“意气骄奢剧季伦”、“不惜珊瑚持与人”用石崇之事典,“碧玉”用“碧玉小家女”(《碧玉歌》)语典,“九微火”用张华《博物志》中“九微灯”事典,“赵李家”用汉哀帝时赵季和李款之事典,末句“越女浣纱”用西施事典。虽然此诗用典极多,但若将这些典故的内涵从诗中抽离,把这首诗当一首没有典故的叙事诗来看,也基本上是完全通顺的。所以邓安生先生说:“全诗几乎句句用典,讲究对仗,风格接近初唐卢、骆七言歌行,但用典已渐近自然。”[1]90

王维在景物的呈现技巧上也比较自然。如《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一诗写道:“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首联从高处俯瞰,将渭水、黄山尽收眼底,先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颔联移步换形,诗人随圣驾出宫,看到一扇接一扇的宫门,一棵接一棵的杨柳,给人目不暇给的感觉。到了阁道之上,再回首望去,又可看到皇家园林中的鲜花。颈联再将镜头由小推到大,“云里”、“帝城”、“凤阙”、“万人家”,其中再夹杂春雨绿树,更加美丽动人。总的看来,诗人以圣驾为引导,由近到远、由小到大,一步步地将一路上看到的美好景色呈现出来。布局的合理造就了诗中的自然之美。故明人顾可久注王维诗,于此处评道:“温丽自然,景象如画。”马茂元先生也说:“此诗能于气象宏阔中寓流走之感,重深曲屈中得自然之致……由于全诗布局位置的得当。”

王维写诗,常能展现出事物变化的过程,这就比只展现一个画面的诗句要更具自然之美。如“花落家童未扫”(《田园乐七首·其六》)、“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鸟鸣涧》)等都是通过落花作为时间流逝的标尺,将人的行为与之统一在一起,从而产生自然之美。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中曾说到:“晚唐人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元人诗:‘布谷叫残雨,杏花开半村。皆佳句也。然总不如右丞‘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自然入妙。”其缘由便在于此——其它诗句展现的都是一个结果,而王诗展现的是一个人与自然一并发展的过程,当然更有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邓安生.王维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9.

[2]周啸天.唐绝句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