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 | 泛泛地谈“平时积累”,不如盯牢“这一次写作”

 长沙7喜 2019-08-23

说到孩子们写作文,经常想不出有什么内容可写,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件小事儿,套用到各路作文题里,然后内容不够“好词好句”来凑,就是我从前说过很多次的,捏拢来实际内容就两句话。

这些问题,大家也都意识到了。但是,怎么解决呢?

很多人可能都会说:这是“平时的积累不足”,要“加强积累”。

好,这句话一出,大家都觉得很对,的确是积累不足,才导致写作文的时候没有内容嘛。但是,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第一,既然是“平时的”积累不足,那就跟“这一次”写作没啥关系了。这句话说完,家长/老师觉得自己指点得很到位,学生则觉得自己已经深刻反思过了。那就这样吧,反正是“平时”的事儿。

可是第二,“平时”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你说,什么时候是“平时”?具体应该在什么时候、做怎样的事情,来改善所遇到的问题?都没有,空的。那就意味着,什么改善都不会有。

我其实特别烦这种貌似正确、实际上一片空白的泛泛而谈。

我的建议简单粗暴:在写具体的“这一篇”作文的时候,就盯牢这一篇所写的话题,去查阅、收集资料。

第一,这是当下、立刻、马上就可以去做的事儿。不用迟疑,无需拖延。如果不做,那就是:偷懒了吧?

第二,目标明确。这一篇文章要写什么,就去研究什么。根据所写的课题,列出关键词,列出具体的问题、研究方向,有的放矢。

第三,做了以后,效果立竿见影:所得的新材料,马上就可以用到在写的这一篇作文里。这不就有内容可写了吗?

比如我有个学生,上周说她写作文,想写苏轼的诗词,这很好。但是她暂时没有很多想法,初稿就是我前面说的,只有一堆看似华丽的词句。我建议她可以去读一点靠谱的学者、评论家对苏轼诗词的讨论,看看他们都谈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层次,有哪些可资借鉴。

这个学生对苏轼的诗词有“积累”吗?有一定的积累,读过一些他的诗词,也了解过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但是,这些“积累”对于写这篇作文来说,够吗?很明显不够。不够怎么办?马上补。

第四,这一做,还能避免孩子每次写作文,都只是拿身边的那几件小事,写过来、写过去,格局太小了!怎么放开眼界?往外看啊。

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在写每一篇文章时,“积累”都是足够的。

就算是我自己写文章,也经常遇到对所写的某些内容、某些问题,了解不完全透彻的情况。而解决办法也就是:马上去收集资料。

比如最近我在准备一本关于民宿创业的书,元旦所写的那一章里有个小话题:在不通天然气、煤气的乡村,可以选用哪些燃料?其中谈到一种新型环保燃料,叫生物质颗粒。但对这个东西的原理和特性,实话说我不是特别了解,那就得马上查资料,弄清楚了再写。

当然,收集资料的方式不仅限于翻阅书籍,或者上网、使用搜索引擎去查找;还包括比如找相关的专家、懂行的人聊聊,比如实际去体验一下、动手做一做,等等,多种方式。

几乎所有的专业写作者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不仅仅是指写研究性文章的人,包括写散文,包括(尤其是)写小说,都需要大量查阅资料。这本身就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且,从每一个写作课题出发,去查阅资料,这本身不也是“积累”的一部分吗?所了解到的新内容,在写完这篇文章以后,不也就变成了自己的认知储备的一部分了吗?

比如大家有时候会看到,某个演员要演某个围棋大师,就开始学下围棋,学到了专业几段的程度;要演某个武术家,就开始学他所开创的武术,学到了可以参加专业比赛的水平……这不都是“积累”吗?

不妨把所遇到的每一篇作文要写的课题,当做是一个机会,一个起点,让你有可能进入新的领域去探索一番。

接下来,或许在所查阅的资料里有你特别感兴趣的部分、或感到好奇的问题,那么沿着这些内容再继续拓展,是不是就能积累得更多?

又或许,所查阅的资料能跟之前已知的内容发生关联,这就相当于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再继续发展呀!

所以,“平时的积累”重要吗?当然重要。

但是,在具体的这一个时间点、面对具体的“这一篇”文章时,再去泛泛地谈“平时的积累”,有用吗?没有。

不如就抓住“这一篇”,认真查阅、收集资料,增加自己对所写的“这一个”话题的了解,扩展思考的角度,尽力去写出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