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道与术

 川上曰图书馆 2019-08-23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它以术载道、以术传道,太极拳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日本友人时说: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血缘关系。太极拳在传承、发展流变过程中,形成了陈、杨、吴、武、孙等太极拳的诸多门派。2014年,通过挖掘整理,吴氏、李氏、和氏、王其和太极拳4个门派入选了第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包括以上8个门派在内的各太极拳门派,构成了中国太极拳的生态,大家正在共同努力,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自幼拜刘仁海先生为师学习王其和太极拳,后拜姚继祖、傅钟文先生为师学习武式、杨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传人,现结合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就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功理功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传统哲学的自然之道、阴阳之理、中正之法、天人合一等思想。

(一)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核心命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所谓自然,一是回归本性;二是符合规律。太极拳的自然,是动作不紧张、不僵硬、不拿捏,如行云流水,随心而化。所谓行云流水,就是举手投足不用拙力,从容、悠然、连绵不断。太极拳动力在腰(丹田),以腰带动全身,全身肢体尽量少用力,甚至不用力,因此如行云流水,松慢圆活,沾连黏随,连绵不断。与现代竞技体育追求不断超越生理极限相比,太极拳所追求的是自然之美,其“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轻盈、优美、从容,更符合养生、健身之道。

(二)阴阳之理

  阴阳是《易经》的基本的范畴,是古人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法则,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之说。太极拳第一要义是“虚实”,“虚实”就是“阴阳”,包括:开合、蓄发、动静、刚柔,等等。

(三)中正之法

  太极拳强调中正,中正不仅是外形的要求,内在的气、意皆须中正,中正安舒。中正一词最早源于《易经》,中正当位是《易经》情势判断、预测未来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儒家学者强调“中正”,“中则正,虚则欹,满则覆”(《荀子宥座》),主要是做人做事之理。古代军事家强调亦“中正”,《孙子兵法》:“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其大意是:古代优秀的军事家,对敌作战最先考虑的是“不被打败”,以等待敌人出现破绽,给我们“打败他”的机会,“不被打败”靠自己,“打败敌人”靠敌人。太极拳也是一样,它没有主动攻击的招式,都是在遭到对方攻击时,先化解对方进攻,使自己立于不败,等待对方出现“破绽”再借力发力战胜对方。王其和太极拳不仅强调形、意、气的中正,还特别强调“立掌如刀”,“立掌”处于中正状态,可攻可守,灵活多变,不易被拿住。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认为“天人同源”、“天人同构”,天地“大宇宙”与人身“小宇宙”是相通的,天地昼夜、寒暑,以及气候等都会影响人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和顺则“利”,悖逆则“害”。太极拳讲“天人合一”,就是通过放松、入静,使人融入天地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增进身心健康。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大意是:依托天地的本性,顺应自然规律,进入一种“无待”逍遥之境界。这种“天人合一,也是太极拳追求的境界。 

二、太极拳的功理功法

  本人作为王其和太极拳的代表性传承人,故结合王其和太极拳讨论一下太极拳的功理功法:王其和先生自幼习武,早年师从三皇炮锤大家刘瀛州,功夫很好,曾被京都会友镖局聘为镖头。清末民初,王其和又先后拜武式太极拳郝为真、杨式太极杨澄甫两位大家为师学习太极拳,民国初年,他融合杨式、武式太极拳之精要创立了王其和太极拳,该拳至今已历经百年,传承五代,各地传习者有数万之众。王其和太极拳的特殊性主要有两点:一是融合杨武;二是“原生态”特色。王其和得到郝为真、杨澄甫两位大家的真传并融会贯通之后不久,便回归故里(河北省邢台任县邢家湾镇环水村),在相对封闭的农村专心研习、传授其拳,所以该拳至今仍保持着清末民初太极拳的实战性强、健身效果好、古朴实用的“原生态”特色。有学者把它作为太极拳的典型“标本”“活化石”正在进行研究。

(一)基本功理

  第一,八门五步。八门五步对应着“八卦五行”,所谓太极“十三势”。八门是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手法,也是八种劲法。(1)掤,防护、防守的手法和劲法。掤为八劲之首,其“如水载舟”,富有弹性。太极拳每种劲中都含掤劲,故亦称“母劲”。(2)捋,向斜后牵引。(3)挤,向前挤压、逼迫。(4)按,向下、向前按压、发放。(5)采,向斜下牵引。(6)挒,横向拨开。(8)靠,用肩、胯、胸、背等贴身夯击。五步: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主要是顾“三前”,盼“七星”。

  第二,三大功夫。太极拳功夫多种多样,其核心内容是“三大功夫”,即松柔功夫、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1)松柔功夫,即周身松与节节贯穿的功夫。松柔功夫主要靠盘架子练就。(2)知觉功夫,即听劲、摸劲、懂劲的功夫。知觉功夫,主要靠“推手”练习。(3)内劲功夫,即能柔能刚、刚柔相济的功夫。有内劲,才能技击,这是太极拳上乘境界。内劲功夫,要在松柔、知觉功夫的基础上,通过“敛气入骨”等慢慢获得。

(二)基本功法

  王其和太极拳基本功法主要有“三立”一体、“三入”之功和“三劲”之法,以及合“五弓”等。“三立”一体,即立轴、立裆和立肘三者一体。“三入”之功,即指入肉、脚入地和气入骨三种功夫。“三劲”之法,包括松沉劲、对拉劲、螺旋劲三种劲法。合“五弓”,是指两臂、两腿、腰身五弓相合。

(三)内修路径

  太极拳是内家拳,其关键是内修,包括:养气、守意、平心、炼性、厚德等。(1)养气,气是中医“气血”的气,是“内气”,是一种“能量”,是生命的“活力”。气在人体经络中运行,向全身输布能量。气的运行受“意念”和呼吸等影响,通过养气可使气血充盈、通畅,促进微循环。养气的方法,是放松、入静(桩功、盘架子)。拳论有“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气以直养而无害”,直,就是应当,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刻意改变。(2)守意,即精神内守,主要是意守丹田,不去留恋追求入静后气血活跃而产生的触动和感觉,包括麻、胀、痒、疼等等,避免心神离定。(3)平心,心态平和,避免焦虑、急躁、愤怒,过度悲喜等情绪。(4)炼性,即练耐性,练度量。主要是尚缓、贵柔,持中守正,所谓“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5)厚德,德是境界、是智慧、也是实力,德有多高功有多深,内圣者外王。

 三、太极拳进阶路径和方法

  王宗岳《太极拳论》有“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的论述,揭示了太极拳的进阶路径和方法。王其和太极拳在具体习练中通常是要求把握好几种关系。

(一)慢与快

  初学者,要慢,每一动每一势都要规范,强化肌肉记忆。动作熟练后,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流畅,能够快而不乱。待功夫精进,意念与动作内外相合,动作内涵丰富,盘架子时慢而不滞,技击时疾如闪电,快慢随心。

(二)内与外

  初学者,重在动作要领和外形姿势。动作熟练后,重内在意念,用意念引导动作。待功夫精进,意、气、力、形融为一体,身心合一,内外相合。

(三)大与小

  初学者,动作要开展,拉开筋骨。随着功夫增长,周身协调,动作逐渐紧凑。待功夫精进,动作便可大可小。

 (四)形与意

  初学者,重在外形动作规范,不必关注意念。动作熟练后,重在意念,包括行气、运劲、心法等等。待功夫精进,便是意形合一。

(五)刚与柔

  初学者,重在放松,骨节松开,克服僵劲,以求松柔。有一定功夫之后,由松而柔,便可体会内在的刚劲。待功夫精进,周身松开,节节贯穿,便会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武禹襄拳论有言:“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王宗岳拳论有:“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之说。

 (六)体与用

  体乃本体,用即作用。太极拳能否实战,就是体用关系问题。太极拳之体,即技击术。这种技击术,首先要全身松开,节节贯穿,舒经活络,气血通畅,因此健康不求而得。许多人以健身为目的,便止步于此,其实未得太极拳之体的全部,未得其真谛。太极拳之体的训练主要是盘架子和推手。盘架子主要是练知己功夫,这是基础。推手是练知觉,练听劲,练从人、知人的功夫,推手是体,也是用。太极拳之用,即技击、实战,当然,健身也是广义的一种用。太极拳实战的训练方法是在盘架子的基础上练推手和散手。推手有三层功夫,一是人顺我背状态下的“从人”功夫,训练被动状态下“舍己从人”。练习从人功夫主要是克服你进我顶,你拉我拽,你急我惊等本能的条件反射。“从人”是太极拳核心技术,拳论有:“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二是人我皆顺状态下的“知人”功夫,练习知人功夫重在摆脱被动状态,主要是“不丢不顶”。三是我顺人背状态下的“制人”功夫,我顺人背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王宗岳拳论有“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沾”。沾者,制人也,即敷、盖、对、吞。散手训练要注意四个环节,一是审敌,即通过意象,判断对方实及动机,以施应对之策。二是诱敌,即通过虚实变化,迷乱对方,诱使其攻守失常。三是应敌,即拦、接、引、闪、化等。四是制敌,即击、拿、沾、发。

  太极拳有体必有用,其体用之间相互促进。对于大众健身而言,盘架子、推手就可以了,不需要散手、实战等训练。对于追求太极功夫的人来说,不仅要盘架子、练推手,还要练散手、能实战,只有实战,才能体会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本质上是搏击、是“拳术”,不是体操、不是舞蹈,但目前确实存在体操化、舞蹈化的倾向,从健身的角度这完全没有问题,这也是太极拳的一种“用”,是太极拳大众化与普及需要。但从“非遗”保护的视角看,长此以往就会有“基因”变异的风险,我们应当重视太极拳的“原生态”研究,要“原生态”传承,否则会有失传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实战训练,尤其对于太极拳传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在这方面似乎关注不够。

    太极拳文化博大精深,可以用来健身、防身、修身,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等方面,有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是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本人只是一个太极拳的实践,以上肤浅的感悟和体会难免有失偏颇,敬请有关专家学者及同好不吝批评指正。

监制:刘洪耀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0719—5223531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67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