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碎红尘 2019-08-23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这句谚语就跟汤先生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样耳熟能详。区别在于,前一句是自己眼里的徽州,后一句是外人眼里的徽州。

崎岖古道通往外界(图片来自网络)

有句话叫“上辈子修来的福”,既然“前世不修”,那也就意味着这辈子艰辛劳顿,无福可享了。所以,在现今的很多徽州农村,只要听到“真是前世不修”这句话,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事:作物遭灾、有人生病、遇到意外……

有人可能不理解,怀抱大好山水的徽州人,为何会发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这种充满哀怨的嗟叹呢?

“大好山水”是今人对徽州的高看了。

明清之际,生活在这里的人,只看到了穷山恶水:“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 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庄园”……没田没地,就种不出粮食,饭都吃不饱岂不会心生哀怨么?

家里人多养不活,自然而然就会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说法了。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倒也不是字面上说的那样真的“丢弃”了,只是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学艺、从商。“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小小年纪便踏上自立的征程, 去经受风雨磨练, 去接受生活洗礼。这也是徽州从商习俗的一个历史背景。

徽州风俗(图片来自网络)

十三四岁就外出了,很多人“出至十年、二十、三十年不归”,一个男孩都长大成了男人,对于徽州这样一个重视家族观念的地方,婚姻问题怎么办呢?

“歙南真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从这句形容当地婚俗的谚语不难看出,很多家庭为了把孩子从小送出去,十三四岁就让孩子结婚。这搁现在是违法,那会儿确实常有之事。甚至有的人孩子出生后外出,再回来的时候孙子都娶了媳妇儿,儿子也不认识老子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一歌谣最初产生的时间难以确定。但从其内涵看,应该与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相伴相随;至少在明中叶时就有了它的身影,因此时已形成了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人群体。但不管怎样,它就像飘荡在徽州大地上的幽灵一般,以它深藏着的真切况味和特有的磁力与徽州各县性状相碰撞,衍生出了以此为主题的一组歌谣,在徽州本土以及徽商足迹所到之处广为传扬。如流传于歙县的《前世不修》、祁门的《天光下饶州》和绩溪的《徽馆学生意》等即是,使徽州大地充满着“大众创业”的最强音,显出力劝从商的特有力量。

歙县版《前世不修》: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三年吃苦,拼搏出头。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创业不容易,“三年吃苦,拼搏出头”。经商有风险,“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徽州人背负着亲人的重托,也只能是义无返顾走到底。走出家门,究竟是祸是福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祁门版《天光下饶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半夜收包袱,天光下饶州。赚得钱来心头肉,赚不钱来骂“天收”。

“赚得钱来心头肉,赚不钱来骂‘天收’”,与歙县版的“发达是爷, 落泊歙狗”一样,都在说创业、经商最终的检验标准是效益,正所谓“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

绩溪版《徽馆学生意》: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吃碗面饭,好不简单。一双破鞋,踢踢踏踏。一块围裙,像块纥褙。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遛。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苏州。转来转去到上海,求亲求友寻路头。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

从这首歌谣中不难看出,创业、经商要取得成功,不仅要走很多弯路:“一脚到杭州”、“没生意,去苏州”、“转来转去到上海”,还要吃很多苦头:“一双破鞋,踢踢踏踏”、“雨伞挑冷饭”……这也从一个侧面画出了外出闯荡的徽州人的真实面貌,吃苦耐劳、万难不拔的“徽骆驼”精神就成了徽州人艰苦创业的基本品格。

“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正是这一个个十三四岁被往外一丢并取得成功的创业典范,支撑起了徽商雄霸百年的奇迹。“丢”出体制、“丢”出禁锢,新时代的创业似乎也离不开这个丢字。

来源:徽州往事

歙县论坛”法律顾问:王亦文 律师 安徽久安律师事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