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身上自带“六味地黄丸”,按摩6个穴位,补肾不上火!

 岁寒松柏520 2019-08-23

寝不横尸,卧不覆首,眠不北向: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是一个大药房,每一个穴位都是一味药,用好了能发挥想象不到的效果,六味地黄丸一直被就临床公认为是滋阴补肾的良药,它虽然是中成药制成的,但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吃多了都有它的副作用,所以不建议长期服用。

其实,除了中成药的六味地黄丸,我们人体就有现成的“六味地黄丸”,只是一般的人不知道而已,如果我们好好掌握这些穴位,经常对它们进行适当按揉,可以收到与服用六味地黄丸相当的功效。如果用药物配合穴位,还能收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它们比中成药的六味地黄丸不知要好多少倍。


六味地黄丸的来历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北宋,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于是从“金匮肾气丸”入手,创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

六味地黄丸——更适用于肾阴虚

需要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肾阳虚不宜用此药。

肾阴虚的典型症状

潮热盗汗、手心、脚心烦热、口燥咽干,遗精、梦遗、早泄等。

肾阳虚的典型症状

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六味地黄丸是如何滋补肾阴的?

在六味地黄丸的方剂组成中,三味补药、三味泻药: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称为三补,三味药相配,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可治“本”。

熟地黄

滋肾填精以养肾阴,是方中的君药

山药

补益脾胃以益脾阴,是方中的臣药

山茱萸

温养肝肾以养肝血,是方中的臣药

泽泻、丹皮、茯苓称为三泻,这三味药物为泻药,泻湿浊,平其偏盛,为佐药,是治标。

泽泻

泄肾利湿,并可防止熟地黄过于滋腻

丹皮

清泻肝火,同时可以制约山茱萸的收敛作用

茯苓

淡渗脾湿,帮助怀山药健运脾胃。


治疗慢性疾病和疑难病也有良效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剂的代表方剂,常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各种疾病。近年来,医疗界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治疗糖尿病、消除肾炎蛋白尿、治疗甲胎蛋白低浓度持续阳性、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复发性口疮、治疗牙周脓肿、治疗慢性鼻炎。


人体上自带的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每味药的剂量都很有讲究,中成药中每味药的剂量又是固定的,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可是总找医生调整剂量是件麻烦事,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体上本来就“自带”了六味地黄丸,可以在人身上找到具有相似功效的六个穴位:太溪、太冲、太白、然谷、行间、大都。

太溪穴、太冲穴、太白穴——经常用手按揉这三个穴位可以补益肾、肝、脾。

然谷穴、行间穴、大都穴——常按揉这三个穴位可以泻肝火、祛脾湿。

以上六个穴位配合起来,便组成了人体自备的六味地黄丸,每天按一按不但能收到补肾阴、清虚热的效果,还能避免因药物剂量不当造成的危害。


按摩这六个穴位就等同于身体自带“六味地黄丸”

一、身体自带“六味地黄丸”之“三补”

穴位1:太溪穴

(1)位置:穴位位于脚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2)功效:古人认为太溪穴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这个穴位不仅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要穴。按摩太溪穴既能补肾阴,又能补肾阳,还能调肝理气。

(3)手法: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力度以有酸胀的感觉为宜,每次按揉5分钟左右。

穴位2:太冲穴

(1)位置:这个穴位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2)功效:足厥阴肝经十四个穴位之一,能够促进肝经的气血通畅,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保持气机畅达,调理肝胃,还可以防治头晕、头痛、腹痛、消解怒气等。

(3)手法:保持坐姿,用左手拇指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太充血并前后滑动20次左右,力度以产生轻微酸胀感为宜。

穴位3:太白穴

(1)位置:这个穴位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来取穴。

(2)功效:逛街逛久了或者走路走了很长时间,脚底都会感觉一阵疼痛。这时候如果按摩一下太白穴,脚步的疼痛就能得到缓解了,效果跟身体自带“六味地黄丸”似的。其实是因为这个穴位是人体健脾补肺的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

(3)手法:用一手拇指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穴位,每次2-3分钟左右。

二、身体自带“六味地黄丸”之“三泻”

穴位1:然谷穴

(1)位置: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就是然谷穴。

(2)功效:此穴位是肾经气血流经的部位,相当于人体里的二甲双胍,常按摩可以降血糖。这个穴位也可以治阴虚火旺、烦躁口干,增强脾胃功能。

(3)手法:用户大拇指用力往下按穴位,按下去后马上放开。如此一按一放,重复15次左右。

穴位2:行间穴

(1)位置:穴位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可以在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取穴。

(2)功效:这个穴位是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相当于人体的“灭火阀”。如果你肝火旺,可以常按摩行间穴来降火。

(3)手法:先用大拇指轻轻按揉穴位3分钟左右,然后再点按,力度以感觉压痛为宜。

穴位3:大都穴

(1)位置:穴位在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2)功效:大都穴归属足太阴脾经,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散发脾热,治疗腹胀、呕吐、便秘等。

(3)手法:每次按摩穴位约10分钟,以感到酸痛为宜。

以上所说的人体这6个穴位,其功效就相当于身体自带“六味地黄丸”,对不同的病症具有针对性。你可以试试哦!



懒人简版按揉

实际上,因为穴位具有良性双向调节的特点,因此不用担心像服中药一样在补的同时会带来滋腻的副作用,所以实际上仅用太溪穴、太冲穴和太白穴就可以替代六味地黄丸。

此外,由于肾为五脏之根,所以如果进一步化繁为简的话,只按揉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即可以代替上述的六个穴位,称为六味地黄丸。

以上方法推荐给肾阴亏损的患者,有潮热盗汗、遗精、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的人不妨试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