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五台山,仿佛走进了一片心灵的净土

 千姿百态万花筒 2019-08-23

五台山修寺庙始于汉明帝时代,到唐代时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因东、西、南、北、中五座台(山)顶而得名,外围四台顶合围中台。五台山众多的佛寺聚集在台怀镇,这里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圣景圣迹荟萃一处。

鸟瞰五台中枢台怀镇


自从佛教在中国植根并传播以来,华夏的山水之间便渐渐多了佛家的香火之气,无数的名山大川都与“佛”字关系密切起来。出家人远避红尘,与世无争,对于他们而言,深山幽谷中才是最好的清修之地。

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属北岳恒山山脉。五台山年平均气温只有-4℃,历来就是避暑胜地,所以又有“清凉山”之称。

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信仰中心。这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使五台山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传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历代都在这里广建寺院,以传扬佛教文化。现存有《华严经字塔》等上千件珍贵文物,是中国古建、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顺治皇帝出走后在五台山出家,康熙皇帝五次微服私访等说法,更增添了这里的传奇色彩。

显通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二座寺院,建成时间仅晚于洛阳白马寺。显通寺在五台山寺庙群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历朝历代的皇家寺院,俗称“祖寺”。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由于文殊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藏族人相信历代的圣明君主和具有伟大成就的宗师都是文殊菩萨化身,因此五台山也受到西藏、内蒙等地少数民族的尊崇,成为我国唯一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寺庙,即青、黄教并存的道场。

菩萨顶位於山西省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

因为推行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政策,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後,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窿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

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

菩萨顶经常举办藏传佛教的交流活动。我在这里碰到一些黄教喇嘛,用藏话和他们交流,得知他们来自四川甘孜。

塔院寺位于大白塔处,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

傲立于殿阁之间的大白塔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据专家考证,现在的大白塔,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2004年政府拨重金重建。

五爷庙,本名万佛阁,面积虽然不大,但据说因为这里的“灵气”享誉海内外,所以到五台山的香客游客总会到五爷庙上香许愿祈福,这也可能与其源远流长的传说故事、生动缜密的佛教哲理有关。人们说清晨敬香最有灵气,所以清晨四点到九点时候的五爷庙,里里外外人流涌动,烟雾弥漫,场面热烈壮观。

黛螺顶是一座山峰的名称,位于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

在没修索道前至黛螺顶,必须登大智路。大智路由青石辅成,共1080个台价。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

走在五台山的山路上,仿佛每一个台阶都能敲出几声梵音清咒。那遍布于山内的佛门之地,千百年来不断地用缭绕的佛香来消解世间的凡俗。山不在高,有佛则名,这座清凉山中的香烟古刹,将山与佛自然地结合为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