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耳眩晕-何斯恂

 柴桂苓 2019-08-23

内耳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古代医家对眩晕一证早有了认识。如《丹溪心法.头眩》云:“无痰不作眩” 。《景岳全书.眩运》篇指出:“无虚不作眩”。何老认为,眩晕一证总离不开肝肾二脏,其病在肝,其本在肾。《内经》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所谓风,肝乃厥阴风木之脏,肝体阴而用阳,阳气动则风生,虽亦有外风眩晕,但以内因居多。此外,风、痰、气、火皆能导致眩晕,临床上务必掌握病机,以三因,四诊,八纲来详细分析,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甚为重要。

王xx,男,35岁。患者阵发性、旋转性眩晕一年余,近两个月来发作频繁,每次发作前有欲呕吐感,随后即发生周围景物晃动,天旋地转,眼睛发黑,甚则仆倒,但神志始终清楚,无口吐白沫及异常叫声。曾在某医院诊为内耳性眩晕,并服中西药而症状未解。病者形体壮实,面色灰黯不泽,舌质谈红、体胖、苔微黄而腻,脉弦沉滑。病机属于脾阳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拟温阳健脾、化痰降浊法。处方:法半夏、枳实、苍耳子各10克,白术、竹茹各12克,橘红、炙甘草各6克,泽泻、云茯苓各15克,九节菖蒲3克,七剂。次诊:服七剂后眩晕即止,症状明显减轻,舌质炎红、苔微黄而腻,脉沉滑。上方加珍珠母20克(先煎),再服七剂。随后按上方加减连服三十余剂诸症悉平,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眩晕一证,其病虽在头,其病机则三焦都可见到。在上焦者多属风痰,在下焦者则为肝肾两虚。结合本病例,病机在上、中两焦,似不在下,故本病应为痰眩。方中白术燥湿健脾;云茯苓、橘红、竹茹、法半夏化痰;枳实、九节菖蒲宣窍化痰涤浊;苍耳子、泽泻二药何老认为治疗内耳性眩晕很有效。服七剂后眩晕即止,解除宿疾,疗效颇著,非学验俱富之名医,难定此法此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