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另类解读:第8期) (文·张凡) 是人皆知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悲切与愤恨。这一切,皆因他沉迷酒色,断送山河,成了亡国之君。但可有人知晓,他在告别故土的那一刻,究竟是怎样的心情。只知道吟诗作词的李煜,是否也会为此感到心痛,感到羞愧。其实在离别的那一天,他便已经给出了答案——万里山河不复,从此仓皇陌路,李煜这一首词诉尽亡国之苦。 这首《破阵子》,是他在辞别故国之际,垂泪而作,是最能够体现他心中别恨的作品。锦绣山河依旧在,从此一别宫门外,事已至此,再也无人能有回天之力。 心中苦,胸中恨,黯然深藏无人问。他的苦果,只能用自己的人生去慢慢品尝,他的心绪,也只能写进这首词中。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五代·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他虽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但是他既然坐在了那个位置之上,多少也会拥有一些那样的感触。他和每一位亡国之君一样,都有一种耻辱的感觉,愧于祖先,无颜面对。然而他却只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进行最后的告别,这首痛心疾首的《破阵子》,便由此而生。 从这首词的第一句中,就能够看到他作为一代君王,独有的感触。“三千里地山河”,是他最深切的挂念,也是他曾经作为君王的象征。而如今属于他的一切,都将要更换新的主人,果然是应了那句俗语——“江山易改。” 进而他又写出一句,“四十年来家国”,让苦涩的意味瞬间浓郁到了极致。世代传承的基业,在他手中断送,其中的痛苦只有他能体会。尽管心中有无尽的羞愧与忏悔,但都不能够让他解脱这种负罪的感觉。 连绵起伏的亭台楼阁,极度奢华的人间风景。这些年来他偏安一隅,只求安然渡世,无意世间纷争,不愿再起干戈。可是也正因如此,才让他眼前的所有繁华,终究化为泡影。一句“几曾识干戈”,写出了多少常人看不到的无奈,生性不爱争强好胜的他,又怎能撑起偌大一片江山。 然而世界却从来都是如此残酷,既然他没有能力守护,那么必将面临失去所有的命运。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即便他贵为一国之君,也终究难逃寄人篱下的厄运。从今日起,他高高在上的日子即将画上一个句号,“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他已经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未来,那是一片无比灰暗的风景。 一朝辞别龙楼苑,此生势必难再还。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宗祠,祭拜完祖先之后,他就将要踏上一条不归之路。一曲悲歌为他奏响,送他离开。可他毕竟不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他心里的国仇家恨,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深厚。 但是他又必须隐藏,不能表露出太多的情绪,多年的放纵,终于换来了今日的痛苦。倘若早知是这般光景,他当初是否醉生梦死,朝朝暮暮。时至如今,忏悔已经没有意义,无论他做出怎样的举动,都已无法弥补从前的过错。在万分羞愧于懊悔之下,他也只能“垂泪对宫娥”。 悠悠岁月终不似,谁忆当年叹别离。他转身离去,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和这首凄凄惨惨的词。万里山河不复,从此仓皇陌路,李煜这一首词诉尽亡国之苦。 人生没有回头的余地,有些时候一旦走错,就是终生。无论多少忏悔,都换不回一个可能的当初,这是上天对人的公平之处,谁都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