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点十分读书会:孩子与规则(下)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8-24

在上周的读书会《孩子与规则(上)》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在帮助孩子遵守规则时,成人容易涉足的几个误区。今天,我们如约来看看正确的方法和游戏的作用。

从一对父子说起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立体的认知,我们先来看《游戏力》中提到的一对父子和他们的故事:

有一天我在超市看到一对父子。排队结账时,男孩偷偷把一包糖果放进购物车。父亲严肃地说:“不行,放回去。”孩子低着头把糖果放了回去。接着父亲冲男孩挤挤眼睛,小声说:“差一点就成功了。”男孩冲父亲笑了。父亲又问:“帮我 拿一下零钱好吗?”男孩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了。

这位父亲不仅是把自己的怒火压了下去,还做了一些更有效的事情。他和孩子开起了玩笑,理解并肯定了孩子的感受,还及时意识到孩子想得到一定的重视,于是给了他一个工作,让他帮忙拿零钱。这样,孩子离开超市时可以感觉到,自己既被理解又有价值。加入这位父亲用的是斥责的方法,那么孩子离开超市时就会是另一番感受;自己微不足道,不被理解,因为想偷拿违禁品而感到罪恶,并因为没能得到而感到气愤。

七点十分读书会:孩子与规则(下)

这位父亲做到了三点:

1、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2、为孩子划定并坚持界限;

3、尊重并肯定孩子的价值。

在做到这三点的同时,这位父亲还做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绪,从而缓和了本来已趋紧张的气氛

用游戏缓和气氛

当我们需要向孩子声明规则时,特别是在孩子已经违反既定的规则需要我们说No的时候,气氛是很容易紧张的。孩子不会隐藏情绪,不高兴了他们就说,就叫喊,就大哭。

面对这样的场景,父母们不仅要稳定孩子的情绪,缓和现场的气氛,还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被孩子的负面情绪“带坑里”。

七点十分读书会:孩子与规则(下)

此时,除了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之外,游戏,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旦我们掌握了缓和气氛、稳定情绪的小游戏,我们和孩子双方的情绪都能够得到缓解。

让我们来看看《游戏力》中的小游戏:

我会说一些貌似威胁但实际傻乎乎的话,例如:“假如你再做一次,我就要唱‘一闪一闪亮晶晶’了!”这种策略是用“假生气”来缓和紧张的气氛,让我们卸下情绪放在一旁,而不是把它们倾倒在孩子身上以至于造成伤害。如果回顾游戏力的原则,那么你会发现它们都可以有效地预防及解决冲突:加入孩子,建立联结,嬉戏打闹,让孩子主导,调准频率,让事情变得有趣,等等。用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方法:“你又打翻牛奶了吗?那我要跳‘打翻牛奶舞’了。”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担心:就这么一笑了之吗?孩子会当回事吗?

当我们的思路又重回严肃和惩罚时,让我们再次重温科恩博士的话:“规则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与其让孩子服从,不如努力引导孩子产生良好的判断力。”

而引导能够发生并起效的前提,是我们与孩子有足够的联结——这样他们才会带着理智去听我们后面所说的话。

笑,是最容易让我们与孩子产生联结的。试想,如果我们只是严肃而居高临下地对孩子喊:“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不准这样!”他们内心所产生的第一反应是合作还是抗拒呢?

因为坚持规则而拒绝了孩子,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与孩子联结。

规则游戏

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孩子违反规则惹得我们无法控制怒火的时候,是我们知道孩子不懂规则,还是我们认为孩子明知故犯的时候?

答案显而易见,我们都懂得不知者无罪的道理,却很难容忍一而再再而三的明知故犯。

孩子却是明知故犯的“惯犯”,这常常仅仅是因为他们不 想 合 作

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孩子,试想一下这种感觉:

七点十分读书会:孩子与规则(下)

大人天天都在对我说不要那样要这样,天天都在说我这不对那不对,他们也不想想我是怎么想的;

有些事情我现在就是做不到,他们每次都要批评我;

他们总让我给妹妹做个榜样,我干嘛要那么做;

好无聊,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但我不想被安排......

各种感受之下,我也说不清楚是怎么了,我就是不想做他们让我做的事情。

我们小时候,有没有过“当小孩子真难啊”之类的想法?而当我们感觉到父母的理解与认同的时候,那种想要全力配合的感觉似乎也不陌生。

游戏时光和一起大笑的感觉,总能让我们和孩子都放下一些东西。

规则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许多父母不能想象游戏也是一种建立规则的方法,他们一直认为规则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放弃这种看法吧!

朋友罗杰对我讲过一件事。有一次他们全家去参观一个历史古迹,正要离开时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几个家庭就被困在一个小谷仓内。别家的几个孩子开始无聊,动手要把墙上的泥灰刮下来。他们的父母怒气冲冲地吼叫着威胁他们。这些孩子没有电视和玩具来娱乐,只能不停地抱怨和找麻烦,而他们的父母也只知道用大吼、威胁和惩罚来应对。罗杰建议他自己的孩子们开始玩猜动物的游戏,并邀请其他孩子加入。很快每个人就都玩得开心起来。他们需要的只是游戏而已。

七点十分读书会:孩子与规则(下)

如果孩子吃正餐时吵着要吃甜点,你可以夸张地扮演严厉母亲:“不给不给!绝对不行!”,也可以扮演超级随和的妈妈:“太好啦!今天的正餐改吃冰淇淋啦!“只要孩子笑出来就好。

如果孩子经常顶嘴,那就试试让两个娃娃吵架,其中一个总是口出不逊。

如果因为执行规则而头疼,那就制定一个你不在乎的规定,跟孩子玩打破规则和进行惩罚的游戏。

不用再跟孩子说:”你必须穿上衣服,马上就去。“你可以试着说:”只有一个规定:不许一只脚穿红鞋一只脚穿黑鞋!“然后看看会怎么样。我可以保证,这不会让孩子养成破坏规则的习惯,只会让他们更合作而已。

只是理论吗?

最后,我们想说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之所以开启这个话题,是因为经过前几次读书会,总有妈妈来问我们,说:“理论我学了不少了,书我也看了,可是真正事到临头的时候,我还是用不出来,我还是会直接开启吼孩子模式。”

事实就是这样。理论终归是理论,即使我们看了作者无数生动的举例,那仍然是“别人家的爸妈和孩子”的故事。

我们的行为模式,来自我们多年的习惯,来自上一代对我们的抚养模式,以及我们周围的环境。

理论,只有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最终打破我们已经成为习惯的行为模式。

七点十分读书会:孩子与规则(下)

可是,养孩子,不是一件能够急于求成的事,学习养育,也不应该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呀。

当我们开始反观我们的养育行为,当我们开启了学习养育之路,当我们更了解孩子,更能明辨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恰当,即使只是吼完孩子之后的反思,我们也前进了一步。有学习的态度,才有不断的进步,此其一。

有千百个家庭,就有千百种育儿方式,没有任何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是流行的育儿“门派”,也无法生搬硬套,所以,不需要看完书就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像书中的父母那样对待孩子。

书,能开阔我们的思路,开启我们的反思,而这些,都会与我们原有的智慧相结合,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我们以后的行为中,成为我们对待孩子独一无二的方式。这,是我们对待育儿理论应有的态度,此其二

所以,别着急,让我们陪着孩子慢慢往前走,他们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孩子,会带我们去我们原本去不到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