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知秋老师让我给大家讲一讲怎样学习中医。说实话,我觉得很难。因为咱们这个群,有资深中医,有中医爱好者,本人也属于中医爱好者,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明白,不敢班门弄斧,只能把自己学习中医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错谬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今天分享的内容:努力学到真正的中医知识 一、匪夷所思的王教授现象 网络里曾经流传着一篇文章:《我负中医,中医负我》(大家可以在网上读到这篇文章),署名为“王教授”原创。“王教授”自称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师,19岁进入中医学院,毕业后行医、留校任教,一步一步地晋升为“教授”。这位“王教授”,自认为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当了一辈子中医医生,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年近退休才弄懂“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他希望留一个“时间囊”,把他的“真知灼见”留在世界上“任人评说”。 附:王教授言论(时间囊)摘录 ●记得到中医学院上第一堂中医课时,先生在黑板上大写了一个“信”字,并说学中医首先就得相信中医,不相信是学不好的。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私下里曾问过自己,这“科学”的殿堂里,科学怎么就不是促使人们去思考,而是成了要人信仰、盲从了呢? ●在诊疗的过程中,对同一病人,带教的中医老师各人的理、法、方、药完全不同。中医无论诊断或是治疗,都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缺乏标准化的操作,有点随心所欲。相反,西医老师所教给的现代医学知识,却能够一一得到验证。 ●不管你学习怎样努力用功,治好了就是辨证辨对了,学好了中医;治不好就是辨证没辨对,没学好中医。 “王教授”的确是个有心人,一进中医的校门,就爱问“为什么”。这是一个好习惯,也是很多求学者走过的道路。但是,他学了大半辈子中医,这个好习惯,却因为他认识中医理论的标准,是使用西医的解剖实证方法,使用西医的细胞、细菌、化学分析、物理定量等知识来学习分析中医理论,这就好像用显微镜看天文星象,用高射炮打蚊子,一辈子也没有办法看到星象,一辈子也没有打到蚊子,一辈子也没有能够进入到中医学的大门之中。 这种“王教授现象”,在学院派中医里并不少见。一批批从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越来越治不好病就是实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应该说,根本原因在于,近现代以来,中医学教科书,没有能力说清楚中医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一根本性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一根本性问题,学习中医,就能够事半功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领略中医学那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真谛。 主张王教授所说的“信从”的中医教师,就是因为不了解中医学的根本。因为,不管你信从还是不信从,去中医的核心源头--什么是天地阴阳之气,什么是“天人相应”,什么是气化,什么是气血经络等方面去理解中医,学好中医,就能够从中医学原理的整体性,严密性,科学性中,学习到明明白白的中医学术理论,与切实可行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同时,也能够在医疗实践中,对治好了的病,知道是什么原因治好的;对没有治好的病,也能够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治好的。 二、中医学从哪里来? 读一读中医学基础理论,就会发现,中医学把人体内的脏器统称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认为支撑人体生命和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是气血在“经络”(也称经脉)的运行。并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参见《人体十四经图》)。 人体十四经图 《灵枢·经脉第十》:“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是能够决定死与生、治疗所有疾病、调整正气虚、邪气实的知识,是不可以不通晓的必备知识。”《灵枢·经别第十一》:“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听说人体与“天道”(阴阳五行)相合,属阴的五脏分别对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方;属阳的六腑以应六律(十二律吕)。六律有阴有阳,对应阴阳各经,与时令的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辰相合。十二经脉,就是五脏六腑与天地自然相参相应。 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人体的生命活力、疾病的发生,以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痊愈,都与经脉的作用有关。初学医者必须学习这些经脉理论,即使是高明的医生也要留心经脉。庸医认为经脉易学,而高明的医生却认为难以学精。 明代张景岳的《类经》对这段话,解释得比较明白:“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人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第粗工忽之,谓其寻常易知耳;上工难之,谓其应变无穷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经脉,是脏腑的枝叶;脏腑,是经脉的根。知晓十二经脉的内容,则阴阳明确,表里熟悉,气血分明,虚实显现,天道之逆从可以明察,邪正之安危可分辨。凡是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安康,病之所以缘起,没有不从经脉由来。所以初学中医的人必须从学习经脉开始,功成名就的良医也不过是精通经脉罢了。只是粗劣的医生不重视,说经脉容易学会;医术精湛的良医觉得很难精通经脉知识,说对于疾病多变的经脉知识是变化无穷的。 以上的内容,主要是告诉大家:中医学所有器官的生理、病理内容,全都包容在脏腑、经络学说之中。尤其是脏腑经络的数目,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实物相吻合,却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节气直接对应(参见以下两表)。十二月、十二辰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直接对应。 中医学主张,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内外、上下、表里的联络通道。人体自身的活力全靠气血在经络的循行贯通。临床治疗,也是通过通调经络来达到解除患者病痛的目的。所以,古代医家谆谆告诫后学:“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为什么中医学脏腑经络的数目,是与阴阳五行、十干、十二支、二十四节气直接对应?这种对应的原理是什么呢?中医学认为,人在天底下、地面上,生存于天地之中。支撑人体生命和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气血运行,受控于天地四时之气的运行。天地之气失去常规,比如春不暖,夏不热,秋不凉,冬不寒,就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异常,甚至发生病变。人的喜怒哀乐与饮食起居,违背四时运行规律,也会发生病变。中医学所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功能,就是指这些事物在人体行使气化作用。 三、“气化”的内涵 中医所讲的“气化”内容,可以概括为,在(没有极限的)宇宙与(有极限的)天地之中,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切变化。用《素问》的话来讲就是,任何有形状,有质地的物体,都具备气的升降出入功能,“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尤其是在天地之中,天地阴阳之气对一切有形状有质地的物体,其新生、成长、消亡都会带来的影响。简而言之,“气化”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天地阴阳之气对万物的气化作用,尤其是对人体的气化作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主要体现在天地自然之气的时间节律,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开创了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五运六气(干支六十一周),来标识天地自然之气时间节律的极致历法!同时创立了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极致历法”相参相应的完美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比如十二支所纪的一日十二时辰,一年十二个月,与气血在人体十二正经的运行直接对应。换句话说就是,“气化”作用,是指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受控于天地阴阳之气运行规律。主要表现在,在天地阴阳自然之气的“遥控”中,气血在经络的运行,支撑着人体所发生的各种生化活动:①饮食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各种生理机能活动;②人体脏腑将精微物质,运化、发散、代谢为汗、尿、粪渣等;③人体生命的演化过程--生、长、壮、老、已;④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人体自身的调整、防御、修复;⑤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的治疗,所发挥的相应效应。 要想读懂“气化”的涵义,首先应该熟悉《内经》所论“气”的涵义与“化”的涵义。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群友,可以读“本源书苑”《》,以便深刻理解其“气化”的涵义。至于天地阴阳之气,在人体是如何表现,如何捕捉,如何运用,则需要各位群友,在熟悉了“气化”含义之后,自己去阅读古籍或者其他中医学著作找到答案。 四、“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如何用尽量短的时间,掌握尽可能多的,既实用又便捷的中医学知识?本人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体会到,首先要了解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即阴阳五行不是指有形状,有质地的物体,而是指天地阴阳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本源书苑”《》,详细分析了这些内容。为了节省大家时间,在这里只讲一点五行对应五脏、五官、五体、五味的诊断方法。 中医学所讲的五脏直接对应五季,肝-春;心-夏;脾-长夏;肺-秋;肾-冬,是指各脏气,在所对应的季节,于人体所起的主导作用。比如“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是指肝气在春季旺盛,属于肝脏导致的疾病,取足厥阴肝与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是指心气在夏季旺盛,属于心脏所导致的疾病,取手少阴心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进行治疗。详细内容各位群友自己阅读《素问脏气法时论》。 中医学所讲的五脏直接对应五官:肝-目;心-舌;脾-口;肺-鼻;肾-耳。这类知识,对“目视不明,眼睛赤痛”,可以考虑病因主要在肝;对“口舌生疮”,可以考虑病因主要在心;对“嘴唇红赤肿胀”,可以考虑病因主要在脾;对“鼻塞不通”,可以考虑病因主要在肺;对“耳聋耳鸣”,可以考虑病因主要在肾。 中医学所讲的五脏直接对应五体:肝-筋;心-血脉;脾-肉;肺-皮毛;肾-骨。这类知识,在判断病因时,比如腿痛,可以分辨是筋痛;肉痛;还是骨痛?然后知道筋痛病因主要在肝;肉痛病因主要在脾;骨痛病因主要在肾。 中医学所讲的五脏直接对应五味: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咸。可以这类知识为指导,选择适合补益五脏的食物,进行药疗或者食疗。 本文开头提到的“王教授”所说:“在诊疗的过程中,对同一病人,带教的中医老师各人的理、法、方、药完全不同。中医无论诊断或是治疗,都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缺乏标准化的操作,有点随心所欲。”的确是他没有学懂中医原理。因为中医学术理论,根自于天地自然。其治疗方法也属于自然疗法。人类数百万年以来,生存于天地自然之中。自然之大,各有特色,造就了人类各有特色的生存方式与方法。这个道理,就好比人类的吃饭,有的人习惯吃稻米,有的人习惯吃麦面,有的人习惯吃水果,有的人习惯吃蔬菜,只要是能够保证身体健康,吃什么食物根本不需要硬性规定什么“统一的标准”,而是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体质的需求,“随心所欲”!中医治疗也不例外,相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治疗腰痛,可以用中药,也可以用针灸,还可以用拔罐;不同的病,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比如头晕、胃痛、膝盖痛等,都可以用针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予以治愈。这种同病不同方,同方治不同病,从中医学原理上完全可以证明其合理性。 以上所谈,只是针对“王教授”一辈子也没有能够走进中医殿堂的教训,把比较容易入门的路径介绍了一下。这就是,先熟悉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与十二正经的有机联系,熟悉这些事物的部位、性质、功能与作用。牢牢抓住“气化”这个纲,就能够“张”开中医各科知识的“目”,比较容易学懂弄通。 “师傅领进门,用心在各人”,在这里,只是告诉了大家,进中医学大门的路“怎样走”。“入门”的路,还要各位群友自己去走。学习中医诊断理论与治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更加复杂的病情与病因,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善于进取,善于融会贯通,善于总结经验。本人只是把自己多年来的一点体会拿给各位群友分享,期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各位群友,如果有更好的学习体会和感悟,欢迎您随时来群里不吝赐教! |
|
来自: 昵称44384288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