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发现】:壮观的中国最早军垦梯田

 南郭老生 2019-08-24


涌泉劈山齐长城下的军垦梯田
齐长城沿山岭起,沿沟壑伏,翻山越岭,跨河过溪,潇潇洒洒一千余里,是中国古老的长城也是世界最早的长城。
淄博境内的齐长城,一为片石结构的干垒墙,二为以悬崖峭壁山险代墙简称山险墙,后者在淄博境内占了绝大部分,这些山险墙和沿线的崮顶兵营结合,体现了春秋战国齐国战略家“山险防御”的思想。 劈山齐长城是目前齐长城沿线最受欢迎的遗址。实际上,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齐长城古遗址主线上,并没有劈山齐长城这一段,它只是一条复线。”齐长城专家介绍,齐长城古遗址经鹿角山、黑虎寨、油篓寨、蟠龙山、雁门寨到太平山出博山境之前的一段,均是以山代城,唯独在劈山上修建了一段齐长城及兵营复线,说明此处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


涌泉劈山-连花山齐长城后方兵营
涌泉村的南部山脊线是齐长城的主线油篓寨-蟠龙山防线山险墙段。齐长城复线劈山段段是从莲花山开始的,其为涌泉齐长城复线(莲花山-达摩顶)的北端要塞。从莲花山往南经过劈山齐兵营,就会通到齐长城的主线要塞达摩顶,东南连接雁门关兵营,西南连接油篓寨、黑虎寨、鹿角山兵营,在这一地区前线的驻军需要相当的后方供应和基地大本营的支持,这条复线实际上是边境前线的后方补给线。分析其原因除了军队成员补充休整、通讯支持外,更重要的原因一是从城子要塞到太平山一段,齐国地域山高林密,只有从口头到涌泉十八盘一线可以行驶官轿子、牲口,是一条通过齐长城防线的唯一官道。另外涌泉劈山到达摩山沿山脊道路较为平坦,距离最近,特别是劈山莲花山与达摩山山山相连、与鹿角山、马鞍山三足鼎立,而达摩山、油篓寨、雁门山隔谷相望也形成更典型的三角呼应,就近的屯兵、物资贮备供应是涌泉劈山齐兵营和后方补给线的主要任务。
 

涌泉劈山军垦梯田示意图
在这个不大的一个地区,聚集了六、七个兵营的边境驻军,当时周边几十公里尚无村庄,更无农林生产。前线将士生活的补给需要,山高林密路远的实际,在距前线不远的后方地区进行急需、时令粮、菜的就近生产、就近供应,成为决策者必须决策的大事。古代中国的军队是典型的农民军队,因此齐国驻军在后方劈山兵营下选择了土地比较肥沃、水源充足的涌泉劈山两片土地,建设梯田,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垦。马陵之战后,孙膑选择涌泉度假并取名为歇马堂,也是与军垦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涌泉劈山作为军垦后方的旁证。。


群山、石砌梯田环绕中的中国传统古村-涌泉
劈山齐长城下的涌泉村,沟壑交叉群山林立,石砌梯田绕山过谷,一层层一片片,成为东南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涌泉齐长城景区及周边地区建有几万亩的石砌梯田,而在这其中涌泉齐长城风景区的梯田最为古老、最有特色,规模宏大、颜值最高,是和劈山齐长城齐名的又一珍贵的历史遗留。 涌泉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鲁边境区域,其中齐长城防线从西南方到村北围绕涌泉6公里之多。 涌泉村建村于明代,山村几乎四面环山,山体为石灰岩为主;村庄居住区与群山山势均在30度左右。

涌泉晓台岭明清石砌古梯田
特殊的历史环境及居住条件,造就了涌泉成片的石堰梯田。据考察之所以建有规模如此之大的梯田是当地居民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在坡度较大的上坡上,生活方面不管是建房还是修路都要整平土地建设适当的空间场地,在山区唯一的办法就是坝堰砌墙,然后填充整平再建房屋或修建道路。在山坡及河道两侧开荒种田,必须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护,并且在开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大量的石块出现,于是当地居民将石块砌成堰墙,将碎石填充下方将好土覆于上面,这样即解决了水土保护保护问题,又解决了开荒过程中石块与碎石的问题,于是,石砌梯田应运而生。 在涌泉齐长城风景区,近4000亩石砌梯田的形成分为四个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明代、清代及现代。
紧挨劈山齐兵营的百余亩石砌梯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军队所造,是中国最早的军垦之一。


山峦叠嶂,梯田环绕 ,齐长城游道穿行于梯田峻岭之间
与周边梯田相比,涌泉军垦古齐梯田具有显著特点:其一均在兵营防区内及齐长城防线周边,土地相对肥沃;其二,规划严谨一般梯田区两则留有道路,中间用石板铺成石凳状相连通道。其三,施工规整具有军工制造防范;其四,成片开发,管理有序;其五,处于军事战争的要求,军垦梯田树木明显少于周边梯田。其六,梯田之中均建有石砌管理房。七、两处军垦梯田都有当时较大的山泉。 涌泉军垦古梯田区一处位于劈山兵营下侧劈山齐长城小道北侧,一处位于齐长城防线下侧劈山对面。从日照方面看,一处居阳坡一处属阴面,一阴一阳两处军垦显示了当时决策者的科学理念;从数量上分析也基本满足了驻军的生活需求。
从涌泉梯田构造及技术分析军垦梯田与民用梯田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一般民用梯田的特点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石岩破片或自然石垒砌而成。一般山地石堰墙高度在1.5-2米,地块宽度2-4米,洼地及沿石堰高度2-2.6m,宽度5-10米。 根据堰墙高度及洪水流量不同采取不同的技术标准。水流较大,堰墙较高者采取里外砌墙,中间填充碎石,整个堰墙从底部到顶部逐渐往里倾斜,坡度在5-10度。底部墙体宽顶部窄,大的石块用于底部较差的用于上面。根据水流情况一般谷地洼地留有专门的水道水沟,坡地一般不留。

而劈山齐长城下的军用梯田则更为规范标准,一是整片梯田分建左右通道,长者中间也留梯形通道;二是建有明显规模大于民用、建筑质量上乘的石砌房屋,当地称为石屋,用于劳作者休息及储存劳动工具及守护。三是堰墙高度、地块宽度几乎相等,砌墙技法与山上齐长城如出一辙,可谓典型的军工工程。四是两处均有充足的水源。


古山、梯田融合一体,山里风光无限
然而,强盛的齐国人口300万、占地15万平方千米,约4000万亩土地,特别是临淄城周边地域宽阔、土地肥沃,更有淄河良水浇灌,军粮物资储备充足。前方边境齐长城下的军垦只是对因道路交通不畅供应延迟、远距离蔬菜供应影响的一个补充,所以它的规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庞大,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军垦梯田对后代的影响,就像秦长城借鉴了齐长城的许多经验一样,齐国的军垦梯田为后来中国的军垦提供了榜样。如果说齐长城是长成之父,那么涌泉劈山军垦梯田就是军垦之父。


劈山挺立,梯田层层,古村延续着不尽的齐长城故事
沧桑千年,巍巍齐长城雄风依存,悠悠齐军田岁月留痕。珍惜保护这片珍贵的历史遗留,任重而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