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性间质瘤 小肠

 zskyteacher 2019-08-24
恶性间质瘤 小肠

沙漠之狼

2019年08月21日

临床资料


病史:男性,45岁;反复腹部疼痛不适3月。

体检:神清,浅表淋巴结(-),肝区扣痛(+),盆腔可触及-包块约12×10cm,双下肢不肿。



病理:(空-回肠交界区)小肠恶性肿瘤,考虑为恶性间质瘤。

小   结

手术所见:于空回肠交接处可见一肿块,大小约12*21*5.7cm,向肠腔内生长,有蒂。近端小肠因梗阻扩张,肠壁水肿,增厚,并局部形成套叠。

镜下:肿瘤表面糜烂,坏死,瘤细胞丰富,呈圆形,不规则形及部分梭形,核大小不一,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部分细胞胞质透亮,并见弥漫成片上皮细胞,间质血窦丰富,有黏液变性及微囊改变,部分区域尚见透明变性样团块,肿瘤蒂部侵达黏膜下层及肌层。

两端切缘未见肿瘤残留,肠系膜淋巴结5枚未见肿瘤转移。

分析: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规范名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概念最早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提出,以区分一组既不是平滑肌来源也不是神经源性的消化道肿瘤。

将GIST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及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于胃。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个随着病理临床技术发展而逐渐被认识的诊断概念,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尔为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性。间质瘤危险分级标准基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目。

诊断:诊断GIST的方法主要借助于器械检查和病理诊断。

螺旋CT扫描是GIST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之一,不仅定位快速、准确,而且密度分辨率高,可以三维重建及CAT检查,能清楚显示瘤体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影像信息,尤其对向胃肠道外生长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GIST更有意义,因为此时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均不能或不能完整显示肿瘤。

MRI对肝转移灶的诊断优于CT检查,但是对于肠系膜的肿瘤,CT检查敏感性更好。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切片检查,由于GIST大多在粘膜层一下,胃镜或肠镜无法有效活检,故术前行病理检查确诊比较困难,一般是根据临床特点进行临床诊断,术后再进行病理确诊。

临床判定GIST的良恶性十分困难。对于这方面的文献各家道不一,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Lewin等指出影响GIST的生物学行为的因素包括:有无邻近器官的侵犯及远处转移,有无黏膜的侵犯,核分裂数,瘤体的大小,肿瘤细胞密集程度,细胞分裂数,有无出血坏死等。其中,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象被认为是判定GIST生物学行为最有价值的指标。

Emory等提出将GISTs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具体如下:

恶性指标有:

①肿瘤具有浸润性;

②肿瘤出现远近脏器的转移。

潜在恶性指标有:

①胃间质瘤直径5cm,肠间质瘤直径4cm;

②胃间质瘤核分裂象5个/50HPF,肠间质瘤核分裂象≥1个/50HPF;

③肿瘤出现坏死;

④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

⑤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密集。

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指标或两项及以上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GISTs;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交界性GISTs,否则为良性GIST。

但是即使是良性的肿瘤,在10年或20年后也出现了恶性转化。因此,目前学术界倾向于废除良恶性标准。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最大的难点不是通过实践技能,而是通过综合笔试。每年的实践技能的通过率是60%,通过才有能参加通过率仅有20%的综合笔试,可想而知,竞争多么可怕!

那么,如何通过当下的综合笔试才是众多医师关注的重点,除了之前大量的备考之外,还应该有专业的考点分析、紧靠大纲的考前冲刺教材,那么,我们怎么可能让你们失望呢,距离笔试只剩二十天啦!!!

时间紧,任务重,废话不多说!

我们寻找到百度题库的独家合作方,倾力打造考前密卷,包含临床、中医、乡医,行业名师精心打造,浓缩10年教学精华,紧跟最新考纲,经全体名师教研团队数十次整理修订,三大考站精拆细解,打造权威的应试指导,适合没时间、缺乏实践锻炼、考场发挥不稳定的考生,助力大家通过笔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