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刻画人物”

 云祥hggmgj2zkm 2019-08-24

指用文字描写的手段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兴趣、爱好及思想品质等。要使所有人物活灵活现、光彩照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表现。

正面写。写人时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人”离不开“事”。“人”只有在做某件事时,才能具体体现他(她)的思想活动和个性品质。因此描写人物时要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特点”来写,使人物一“亮相”就与众不同。如《十六年的回忆》(六年制小语课文)中写李大钊“乱蓬蓬的头发”、“平静而慈祥的脸”……读者就能从这简练的描写中体会他虽然历经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仍然坚定而沉着的崇高品质。

侧面写。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所要写的人物。如要表现某学生爱学习的特点,可选择他放弃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拒绝伙伴的游戏邀请、在报刊上见到他的习作等。

照应写。在一篇文章里为了突出人物的某方面的特点,有的内容前面讲过了后面还有必要交代一下,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是有必要在前面提一下,这就是“照应”写。它的好处是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相应。也可以使所写的人物亮点集中,形象鲜明。

对比写。要突出一个人物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他(她)的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对比,也可以把他(她)与另外的人进行对照……这样在比较中突出特点,在对照中强化形象。

衬托写。写人时,有时不用笔墨直接去描写主要的人物,而是通过其他的人与事的反映或景物的衬托来表现描写的对象,即烘云托月。如《飞夺泸定桥》(小学课文)中,要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英勇无畏就运用了这种描写手法:泸定桥离水面十多米高,桥面只有九根铁链,桥下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三峡里直泻下来……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在城墙和山坡上早已筑好工事……通过环境的恶劣、敌人兵力的强大来衬托红军战士攻下“天险--大渡河”所表现的机智勇敢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使一个英雄群体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作中恰当的运用这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可以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文学作品里,要把一个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常常会用一些细节描写,有些细节令人过目不忘。一个成功的细节对成功刻画人物的个性,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假如要你通过一两个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点或精神状态,你打算怎么写呢?

首先你要想一想你周围熟悉的人中那一位最具有鲜明的个性,他(她)平时有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言行。当然,为了刻画好这个人物,写出生动传人的细节,你也可以拜读一些名著中的经典细节来充实自己,先有个感性的积累,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细微事情的描写。

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它是构成记叙类文章中形象的基本因素,没有细节描写也就没有真切生动、个性鲜明的形象。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散文家黄宗英同志对此有一个十分形象贴切的解释,她说:“细节就是你的‘珠子’。一颗珍贵的珠子能使项链熠熠生辉。一个好的细节能使一篇作品读后难忘。”(转引自梁晓声:《京华闻见录》)黄宗英同志用珠子和项链作比,不仅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叫细节,也确切地指出了细节与整个艺术作品的关系,并且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细节描写要有鲜明的特征

叙事记人的作品最主要的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一个人物的形象是需要许多生动的细节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千差万别往往就体现在不同的细节特征上。王朝闻先生对细节描写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善于阐明主题的作品,总都是伴随着一定的情节梗概,选择和组织富有特征的细节,具体描写现实的特征。因此它是塑造形象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构成形象的必要方面。”

(二) 细节描写要以小见大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是以小见大的说法。细节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它能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它虽然小,分量轻,但他的容量和表现事物的能力却很大所以我们在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拮取生活中那些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细节,有点到面,以小见大,使之见一斑而窥全豹。

(三) 细节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

既然细节在叙事记人的作品里,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思想,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以人物和主题思想为中心选择细节,决不能无目的得为了“细”而“细”,结果非但不能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反映社会本质意义的主题,反而成为一堆芜杂零乱的材料,毫无意义。契诃夫谈论戏剧时说:“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对于细节的选择同样适用。

作为一个人,我们每天都要修饰外表、相互交谈、举手投足、思考揣摩,于是,在刻画人物时,作为作者也就有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的选择。关于刻画人物形象,可以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白描法

白描,也称粗笔描写、速写、写意,原为中国绘画传统技巧之一。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采用墨线勾勒出人或物的形象的画法。后来,这种辉煌技巧被引入到写作中,引申为文章的表达笔法之一。

运用白描法写人,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重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语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使用白描手法的优点是节俭、经济、节奏快,有利于情节发展,因此很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白描法如果运用成功,可以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教为深刻的印象。

鲁迅对白描法的运用就很擅长。如他的作品《孔乙己》中对主人公的白描:

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

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粗略几笔,一个穷困潦倒的没落的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工笔法

工笔,也称“细笔”,原是中国绘画技法用语,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摘文章中则指用细致入微、工整细蜜的笔触,对人物进行刻画、雕琢的描写手法。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的心理。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和渲染,语言精细、富于色彩。如:

一个身材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那个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快白布,分明故意让几绺卷曲的头发从头布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出现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的马铃薯的嫩芽。……在那张脸上,特别是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工笔虽然需要精雕细刻,但也要抓住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切不可面面俱到,兜揽全部。

三、语言描写法

语言描写法是人物描写技巧之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分对话和独白两种。语言是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的表现,它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习惯等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由于情绪、性格的变化,其语言也有差异。如:

爸爸常说:初在咱这位置上,咱就是人民的公仆,是乡亲们的办事员。

……

爸爸却笑者说:“把我的一生奉献在这个位置上,我已满足。”

学生习作《泥腿子爸爸的土》

朴实无华的话语,把一个甘愿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不要有言必录,只需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使其个性化、典型化、生活化,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为主题服务的目的即可。

四、细节描写法

细节描写即对人物形象特征、动作、语言、心理及处所的环境和场面等那些细微而极富表现力的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可以显示人物、环境、场面中的细小特征和变化,对刻画人物、显示背景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他伸出两手,将一大丛麦子向自己的胸前拥过来,那姿势就想一个男人在拥

就要永远离开的心爱的女人。拥也就拥了,父亲还弯腰将脸埋在麦子之中,用鼻

子嗅了嗅麦穗。我看得出,父亲的本意不是想嗅麦穗,而是想亲吻一下麦穗,因

为父亲的鼻尖只是轻轻地靠在细细的麦芒上,而父亲的唇却紧紧地贴在麦穗上。

做完这一切动作之后父亲猛地站起,一抬腿又上了田埂,他把目光洒向整个麦地,

两行浑浊的泪水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

(邵志鸿《父亲和他最后一茬埋葬》)

这一细节描写将父亲在即将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地时的留恋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必须具有概括意义,能为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主题服务。故事在小说中表现为情节,包括人物、事件和结构三个要素。所谓情节,其实就是特定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的事件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正是人物性格的外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情节就是人物性格表现和发展的历史。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的认识和表现方式,按内在逻辑关系把情节有机的组织起来,这样才构成完整的故事。

节奏也是情节中的重要元素,它是剧情节中所固有的。在小说中情节的节奏表现为情节中戏的含量大小。

小说靠什么来吸引读者?

有人说:是靠戏,也就是靠剧情。可当我们看完一本书很多年,可能剧中情节都忘了,剧中的人物却会长久的留在心中,比如《罂粟情人》这本书,时隔多年以后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剧中的情节?可是说想何怜幽,却仍然是读者想替代的女神。

人物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它与剧情的关系上体现出来,剧情其实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物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关系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产生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所以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才是剧情产生的基础,任何脱离或违背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情节都是虚假的。同样是以爱情为主的小说,让我们喜爱的总是各有不同,《纯属意外》中的李举韶,孙束雅,《这次来真的》中的萧素素等都是非常丰满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所以说人物性格才是剧情的基础。

在小说创作其实是从人物开始的,在把握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之后,剧情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出来,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先要从分析人物入手,把人物分析透了,也就很容易把握小说的重心了。

对剧中人物的把握

(1)从观众的审美需要及创作的需要看剧本中的人物

表面看剧本中的人物是剧作者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创作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使剧中的人物能够让读者喜欢。就要了解读者的欣赏情趣和审美需求。剧中人物为什么会吸引读者?读者到底会喜欢什么样的人物?这是每个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文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理想和渴望,并给其带来希望,使人们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因此,一本小说中应该要有一两个具有特殊魅力的人物,这种魅力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可以是偶像的也可以是性格化的。它与现实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离的太近使观众难以产生想象力,失去了艺术真实;离的太远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和缺乏生活真实,从而失去兴趣。

艺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自己。人类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渴望了解自己,读者欣赏小说的同时也在与自己心灵进行对话,所以读者总是能从小说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或周边人物的影子,或是把自己替代进去,从而加强了对故事的接受力。

.从人物形态看剧中人物

①两种人物形态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就其形态而言无非只有两种,即圆形的人和扁形的人。所谓圆形的人,也就是正常的人,按照现实中本来的样子加以描述,尽可能的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充分展示性格的内在张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扁形的人也就是变形的人,往往把人物性格的某个方面加以突出或夸大,使某种性格压倒所有性格,并推向极致,好人绝对的好,坏人绝对的坏,甚至使人物成为某种性格的代名词,如说到吝啬会想到阿尔巴贡和葛朗台,之所以有这样的人物典型,一方面,是现实中的确有这样变态的人;另以方面也是作者有意将人性中的某些方面加以放大,使之更为突出,以更深刻的揭示出人物的善恶本性。

两种不同的人物形态其实也代表了两种塑造人物的方式。

在小说里这两种人物形态及塑造人物的方式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不同的人物形态及人物塑造方式对剧情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小说在人物塑造及人物形态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要求。

②人物形态与戏剧冲突

不同的人物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戏剧冲突的方式,在同样的情境下,不同形态的人物肯定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出不同形态的戏剧冲突及剧情。同一个乾隆,在《还珠格格》和《宰相刘罗锅》中就有极大的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