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检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严重吗?离胃癌还有多远?

 DCW幸运哥 2019-08-24

每次单位体检之后,你会和同事们吐槽自己的体检报告单吗?

在大家的体检热议话题榜中,幽门螺杆菌、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发病率”高,又和癌症有着说不清道不明关系的项目一定长期霸占榜首。

因为和胃癌关系“暧昧”,很多人会对幽门螺杆菌产生恐惧,今天,我们请专家来说道说道,这个细菌是个什么来头?我们要怎么防范它?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有多“暧昧”?

在中国人体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相当高,“虽然缺少全国的统计学数据,但国内医学界普遍认为它的感染率在5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在70%左右。”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说。

这么高的感染率,这和咱们中国人喜欢吃大桌菜,没有分餐制习惯紧密相关。

当我们体内有了这种细菌,也并不代表就一定就得病。但是,它和癌症“暧昧”关系让所有人不得不重视它: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认为78%的胃癌可归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

幽门螺杆菌其实是一种喜欢强酸环境的细菌,它非常特殊,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最适合它生存的就是哺乳动物的胃。正因如此,幽门螺杆菌也是唯一能在胃里生存的微生物。

那么,这种寄生在胃里、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的微需氧菌,是怎么和胃癌扯上关系的?

首先,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往往都有胃炎,而国际学术界公认胃炎癌变过程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

看吧,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到胃癌,还有很长的过程,离癌变还有五个步骤的距离,不过如果放任它不管,这个进程是不可逆的。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2014年出版的《京都胃炎分类》中记录,14岁到20岁的年轻人,在消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后,出现胃炎、胃溃疡、胃癌的数据都有明显降低。

更具体的数据同样来自日本,每年日本的胃癌发病率有0.25%,而在中学生体检纳入幽门螺杆菌项目,并清除每一位感染者体内的细菌后,日本目前的胃癌风险降低到了0.14%。

幽门螺杆菌治疗会有副作用?

“我查出来有幽门螺杆菌,但听说把它治好了会有其他问题出现,所以我就没治。”这样的观点在办公室里并不少见。

消灭了幽门螺杆菌,会带来副作用吗?“如果说除菌有副作用的话,那就是肥胖、食管返流、及药物其它副作用。潘文胜说。

清除了细菌,为什么会肥胖?“消灭了细菌,胃粘膜的各种病变也就消失了,人的胃口会变好,吃的也就多了,这时出现的肥胖,仅仅是因为过去代谢平衡被打破,摄入了更多能量而增胖。”潘文胜解释道,这样的发胖同样会抬高食管附近的隔肌,导致胃食道返流的出现。

“相比于发病率、死亡率高居前二、三的胃癌风险,清除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所谓‘副作用’其实并不严重,而且,这也能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改进。”

因此,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消灭幽门螺杆菌利远大于弊。

哪些情况感染后一定要杀菌?

幽门螺杆菌通常是采用四种药物治疗,药物剂量大、时间长,其中包含两种抗生素,药物代谢对肝脏、肾脏有一定负担,还可能产生一些过敏反应。出于胎儿、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等因素考虑,孕产妇、儿童以及严重肝肾疾病等患者不建议使用。

到底哪些人需要做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呢?

①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② 慢性胃炎伴粘膜萎缩或糜烂患者;

③ 胃癌家族史会加大患胃癌的风险;

④ 有MALT淋巴瘤患者。

以上4类患者一定要做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其他患者呢,如果没有症状,也没有胃癌的高危风险,不是一定要杀菌的;儿童除非是有了HP相关疾病,一般也不需要治疗,随着慢慢长大,菌可能就被年龄带走了。

所以,不是人人都要杀菌的。 毕竟杀菌用的药也不少,副作用也不少,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综合分析。

日常生活,怎样预防反复感染?

潘文胜建议大家养成这些习惯:

1、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机会。

2、食物要经过高温:幽门螺杆菌有个弱点,就是不耐热,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饮用。

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

4、建议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5、禁止口对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