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姆雷特        形象分析

 ling落雪 2019-08-24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岑莉

摘要:“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作品按其思想和写作艺术的发展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二时期(1600 年到1608 年):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晚年,当时英国的现实发生了巨变,社会各种矛盾激化。著名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都创作于此时,其中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给大多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的评论十分丰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主要针对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分析,并力图从新的视角去尝试发觉人物的形象;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力度。

关键词: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文学巨匠”、“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作品按其思想和写作艺术的发展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590 年到1600 年,创作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第二时期(1600 年到1608 年):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晚年,当时英国的现实发生了巨变,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他的创作以悲剧为主,悲剧这种体裁更适合于揭露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表现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作品中乐观情绪减弱,带上了阴暗、沉郁的色彩, 对社会揭露和批判最为有力。著名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都创作于此时。其中《哈姆雷特》(电影名为《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1601 年。以塑造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见长;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罪恶与本质特征。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是一个传统题材。这个故事在欧洲各国广泛流传。莎士比亚沿用了人们熟悉的情节,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剧中多处用长段独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斗争,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并在这个形象上倾注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

《哈姆雷特》被公认为代表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对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的评论十分丰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关的论文和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内涵丰富,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会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关于哈姆雷特形象存在的说法主要有:(1)“ 复仇王子” 说; (2)“ 人文主义者典型”说;(3)“ 封建王子”说;(4)“ 伟大的侏儒和渺小的巨人”的混合 体;(5)“ 人性丑恶论者”说。基于已有的古今中外丰富的解释,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批判性地吸取有关的思想观点,结合剧本的情节,针对“哈姆雷特”的形象,逐步进行分析。

第一幕(共5 场)是戏剧的开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一个悲剧式的人物,父亲被叔父用毒计害死。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又和哈姆雷特的母亲“喜”结新婚。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鬼魂把自己遭到克劳狄斯谋害的经过告诉了儿子。

哈姆雷特曾经是一位单纯善良、追求幸福、相信真爱、涉世未深的理想主义者。但当悲剧发生之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令他陷入绝望。从此他的人生观改变了,变成了一个性格复杂又有着满腔仇恨的人。重大的变故,使得哈姆雷特对爱情、亲情产生了质疑;彷徨亲情和爱情的背叛。他开始怀疑“女人”, 怀疑“人”; 慢慢地失魂落魄,变得偏激、绝望。他所爱戴的父王突然死去,然而两个月还不到,自己敬爱的母后,连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没有穿旧,又嫁给叔父克劳狄斯。他忧郁地发出:“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 哼! 哼! 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尽管父王鬼魂的讲述令他痛苦万分,残酷的现实令他窒息,哈姆雷特仍然善良、感情真挚;在处事方面,他变得谨慎小心, 并希望消除社会上存在的那股阴暗势力。他感叹道: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可以看出,他自知势单力薄、但又想扬善除恶、惩治坏人。

第二幕(共2 场)是戏剧的发展部分。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一心想着复仇。为了麻痹克劳狄斯,他开始装疯卖傻。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剧团,哈姆雷特准备借戏中戏来证实一下克劳狄斯的罪行。

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对人类充满着理想。他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他是一个诚实、坦率、正派、有文采的、书生气十足的正人君子,但年纪轻轻、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却背负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他心中充满仇恨,内心沉重,慢慢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变得优柔寡断、犹豫、抑郁、冷漠。残酷的现实让他觉得“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可见, 痛苦与抑郁使他的世界观产生了激烈的变化。为了麻痹克劳狄斯,他只好装疯卖傻;说明他聪明机智,知道寡不敌众,但又无奈地被复仇的痛苦缠绕着。

第三幕(共4 场)是戏剧的高潮部分。哈姆雷特让戏子们上演类似父亲遇害的故事。演出时,克劳狄斯坐立不安,仓皇离去。哈姆雷特于是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一天,克劳狄斯独自一人在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乘机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哈姆雷特痛斥母亲,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朝中大臣,自己心上人的父亲。克劳狄斯决定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并企图借机杀害他。

他的著名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通过这段独白,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善于思考人生哲理,语言犀利丰富。突如其来的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的阴暗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引发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个深奥的问题,是他的复仇与彷徨心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人的脆弱性和现实的残暴性,先进力量的弱小性和恶势力的强大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善良的人们在行动时产生怀疑和动摇。哈姆雷特的延宕在于以一个善良而又明理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他在内涵方面显得精邃,在外延方面显得博大。

哈姆雷特虽然聪明敏捷、善于思考、能言善辩、文武双全,但是做事有些鲁莽冲动,顾此失彼,欠深思熟虑。他不愿轻信鬼魂的话,借助戏剧演出做实地验证。演出时,克劳狄斯坐立不安,仓皇离去。哈姆雷特于是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但是,他却暴露了自己,等于告诉克劳狄斯他已经知道父王遇害真相,更加促使叔父欲杀他灭口,以防后患。哈姆雷特痛斥母亲,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朝中大臣,自己心上人的父亲。这一点表现出他做事鲁莽冲动,不计后果,顾此失彼。他这样做不仅伤害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也给克劳狄斯创造了陷害他的良机。

哈姆雷特是一位光明磊落,坚持正义和真理,道德高尚, 虔诚的宗教徒;对于一个笃信宗教的人来说,最不愿看到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送上天堂。其中一个重要独白:“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 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 不! 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 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这段独白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哈姆雷特复仇与彷徨这一矛盾的心理,然而正是他的延宕、优柔寡断以及坚持正当手段的想法令他丧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复仇机会。他希望用正当的方式在合法的场合,光明正大地惩罚恶毒的克劳狄斯。他的愿望虽然合理,但较天真且难于实现。

第四幕(共7 场)是戏剧的下落部分,主要情节线上的人物开始靠拢纠结。哈姆雷特识破诡计, 平安返回丹麦。当时,他的心上人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溺水身亡。克劳狄斯挑唆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

哈姆雷特是个思想者,多思的性格和哲学家的气质虽然导致了行动的延宕和迟缓,但也促使他转变、觉醒,从而意识到应当采取坚定、果断的手段。哈姆雷特见到挪威王子的军队经过后,有这样一段独白;“…… 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 还是因为三分懦怯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 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可是我的父亲给人惨杀,我的母亲给人污辱,我的理智和感情都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 从这一刻起,让我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通过这段独白可以看出,他努力克服了自身的弱点,思想境界有了重大转变; 他不再犹豫不决,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坚定,愿意奋起反抗邪恶势力,死而后已。

第五幕(共2 场)是戏剧的结局部分。王后端起了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拼尽全力用毒剑刺中了克劳狄斯,仇虽然报了,但哈姆雷特却很快离开了人世。“重整乾坤”的责任也落空了。

虽然几经人生的痛苦与波折, 哈姆雷特仍涉世未深,容易轻信别人,落入圈套。他的思想依旧单纯美好,不曾想过别人会不择手段用卑鄙恶毒的方法对付他。面对比赛对手,他说:“ 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 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比赛。”他万万没有想到对手的剑上已经涂满了毒药,送上的酒是毒酒。

哈姆雷特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 他坚持真理,英勇无畏,不肯滥用暴力。在敌人罪恶彰昭时,直至确知自己快死时,哈姆雷特奋勇地惩治元凶,除掉了作恶多端的奸王,与敌人同归于尽。处于青春年华的哈姆雷特为了正义,死于非命;他“重整乾坤”的责任也落空了。他的死令人感到遗憾、悲哀、痛心,但又令人感到伟大因为他是为了正义事业奋斗而死。

悲剧《哈姆雷特》的语言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富有哲理。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壮阔,内容丰富。其剧中主要人物都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色。在刻画哈姆雷特时,多次运用独白。哈姆雷特的形象令人觉得扑朔迷离,富于哲学意味。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 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1] William Shakespeare 著、朱生豪译. 莎士比亚戏剧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 黄必康. 莎士比亚名篇赏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谢宇、薛初晴. 英国文学名著便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杨岂深、孙铢. 英国文学选读[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5] 张丽. 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