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小人?不如亲小人!

 教育论剑 2019-08-24

1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书愤》中的名句。

“出师一表”指的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师表》,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提出一个著名的用人观点,即“亲贤臣,远小人”,并指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后汉所以倾颓”则是因为“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这一观点不仅在政治上被学习,还被引申到民间的为人处事中。

“亲贤”是毫无疑问的,亲贤臣国受益,亲贤人己受益,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且为许多真人实事所证明。

但是,“远小”这一点却很值得商榷,换句话说,“远小”未必有好处。

2

“远小”的目的是为了免受其害,但实际情况往往却是因“远小”而受害。

《红楼梦》里,周瑞的干儿子何三,因为和鲍二打架,被贾珍打了一顿,撵在外头。何三混迹赌场,结交匪徒,引一帮人趁贾母之丧,打动贾府,不仅盗走许多金银财宝,还劫持了美尼姑妙玉。贾府本已大厦难支,遭此一劫,更是雪上加霜,而这正是“远小”的结果。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历史上的清官、贤臣,大多数是因“远小”而被陷害。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有不少因“远小”而遭报复。

新闻曾报道一老板,发现自己的司机行事不轨,就把司机辞退了,结果一月之后,其女儿在家中被害,最后抓到凶手正是司机。

3

细究小人之“小”,在于无品、无德,在于无度、无量,在于无情、无义,其专业特长就是打击报复,其惯用手段就是偷放冷箭。

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远小人就等于得罪了小人,得罪了小人就会遭其记恨,而只要被小人记恨了,报复是迟早的事,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所以,如果不能置小人于死地,远小人虽是义举,却非智举。忌于小人之卑鄙、阴险,从个人的切身利益考虑,在不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前提下,远小人,不如亲小人。

再者,小人通常有点邪门本事,亲小人不仅可以免受陷害,以后还或可一用。

4

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对于投靠自己的人来者不拒,并不因其品德不好而嫌弃。

在其众多门客中,有一个是小偷,臭名昭著,其他门客皆耻之,不屑一顾。但孟尝君却以礼待之,同其他门客一样,一视同仁。

后来,孟尝君在秦国遇险,被秦昭王囚禁起来要杀掉。这位小偷门客偷来狐白裘,送给昭王宠幸的小老婆,借了她几句枕边风,第二天昭王便把孟尝君给放了。

想当初,孟尝君若以品行弃此小偷,就算小偷没能力陷害他,可后来的秦国之险,恐怕也无人能救了。

5

需要指出的是,亲小人和用小人的前提是知小人,即对小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小人。

比如《三国演义》里,魏延是降将,诸葛亮知其终有反心,所以虽然用之,却也处处防之,并且死时留下一计,暗嘱马岱在魏延造反时假意顺从,与姜维配合,一起斩杀了魏延。

诸葛亮能将魏延玩于掌上,正是基于对魏延的了解,既于用人之际充分用之,又有把握于必要时除之。这可以说是用小人的经典案例。

而如果不了解小人,不但不能驾驭小人,还会反为小人所利用,结果受小人之害。历史上许多君主亲小人而亡国灭种,就是因为对小人不了解,大多到最后才认清小人的真相,而有的至死还在鼓中。

6

最后一点,亲小人或可化之。

有一次,七里禅师在禅堂打坐,一个强盗突然闯出来,持刀命禅师把钱都交出来。七里禅师纹丝不动,和善地告诉强盗钱在抽屉里,让强盗自己拿,还让强盗给自己留点,说米没了,不留点自己就要挨饿。

强盗自然把钱洗劫一空,不过走时,七里禅师友好地提醒他应该说“谢谢”。这在强盗的作案史是绝无仅有的,一时灵魂受到微弱的感化,不仅说了“谢谢”,还把钱又留下少许。

后来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差役把他押到寺庙去见七里禅师,类似于今天的现场指证。
  但七里禅师却否认强盗抢钱,说是自己给强盗的,并且强盗说了“谢谢”。
  强盗最终还是被判坐牢。服刑期满之后,强盗立刻去叩见七里禅师,求禅师收自己为弟子。七里禅师最终收下了强盗,一个恶人被“亲”得浪子回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